他拍了年度最暴力的電影,梅爾·吉勃遜強勢歸來!

2021-02-19 巴塞電影

▲解放雙手,「聽」文章▲

(音頻來自「一說」)

1995年,李安執導了英國莊園的傳奇愛情《理智與情感》,吉布森則拍攝了蘇格蘭人反抗英格蘭統治的《勇敢的心》——在翌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勇敢的心》以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大獎,擊敗了本來被看好的《理智與情感》。

《勇敢的心》梅爾·吉勃遜飾蘇格蘭民族英雄馬索·華萊士

今年,兩人則是以同樣的戰爭題材對撞,《比利·林恩》與《血戰鋼鋸嶺》的口碑已是天壤之別。

事實上,李安和梅爾·吉勃遜儼然是兩個世界裡的人:李安的電影內斂沉鬱,為人則是謙謙君子;梅爾·吉勃遜的電影狂放粗野,為人同樣剛烈火爆。

梅爾·吉勃遜 / 李安

在為人上從未有過閃失的李安,電影卻搞砸過數次——這是個很奇怪的事:李安的《製造伍德斯託克音樂節》《與魔鬼共騎》和《無敵浩克》都是讓電影公司賠錢的電影。與之相反,吉布森因酗酒言論被好萊塢雪藏十年,執導的電影卻從未失手,即便評分最低的處女作《無臉的男人》,豆瓣電影也有7.5分。

梅爾·吉勃遜在《血戰鋼鋸嶺》片場

《血戰鋼鋸嶺》更厲害,IMDB評分高達8.8——這有多高?8.7分只能在IMDB榜單裡排到第13名,8.8分就意味著它已經屠榜到了IMDb前十系列,以至于吉布森十年冷藏期間對他冷嘲熱諷的好萊塢主流媒體,都主動交口到令人肉麻的地步:「《拯救大兵瑞恩》以來最優秀的戰爭電影」「這一切都預示著,梅爾·吉勃遜導演又將重回神壇」

有人說《血戰鋼鋸嶺》是二戰版《勇敢的心》,實際上它更像戰爭版的《耶穌受難記》。

梅爾·吉勃遜的《耶穌受難記》也被認為有反猶傾向

電影世界裡的暴力狂

《血戰鋼鋸嶺》關乎的不再是戰爭的殘酷(儘管電影場面極盡殘酷),而是個人信仰之於龐大世界的孤絕無助——二戰時太平洋上的衝繩島戰役,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在戰場上不攜帶任何武器,卻赤手空拳救下75條人命,並成為獲得美國最高軍事榮譽的第一人,也是唯一能活著接受此榮譽的Conscientious Objector(因宗教信仰而拒服兵役的人)。

杜魯門總統為影片中人物原型戴斯蒙德·道斯授勳

面對這個「Based on a true story」的劇本,吉布森激動得誓要做出「True story」的效果,在「喜歡那些艱苦環境中平凡卻偉大的人和事」的吉布森看來,戴斯蒙德「有點孤注一擲,似乎完全被另一種精神所引領,所以他在日常的生活裡會看起來像懦夫,而在戰場上,卻又變成了救世主」。

影片對戰場的殘酷血腥進行了高度還原

為表現日常生活和戰場救助時的反差,吉布森把敘事比例集中在了兩個部分:第一、主動參軍後,戴斯蒙德拒不使用槍械,被戰友以暴力擠兌時,他從不還手,連教官都諷刺他說「我們的大兵戴斯蒙德不相信暴力,所以打仗的時候可別指望他會救你」,以至於所有人都認為他是個膽小怕事的懦夫;第二、這個受盡屈辱的懦夫執意要上前線,並在慘絕人寰的戰場一次又一次地把受傷的戰友扛回來——把這前後極差貫穿起來的,正是戴斯蒙德被關班房時,他與妻子的那番對話:他不斷地責備自己,是不是這種選擇是錯的,「難道我是這種人嗎?是不是我太過驕傲了?我是不是搞砸了所有的事情?」

若只看這種劇情,戴斯蒙德的故事難免會顯得有些說教意味。但這畢竟是梅爾·吉勃遜的電影,他那眾所周知的脾氣,讓電影被MPAA(美國電影協會)評為R級(17歲以下不得觀看)。

實拍戰爭場面

影片到底有多血腥多殘酷多真實?就說一個細節:吉布森拒絕使用CG特效,被爆炸氣浪掀飛的士兵,是渾身點燃火焰然後用吊威亞拉著飛起的真人演員,以至於拍攝結束後主演加菲爾德被嚇得臺詞都記不住了,而那名演員也哭著跟吉布森握手告別:「終於不用再忍受導演的喪心病狂了」。

這當然不是梅爾·吉勃遜第一次喪心病狂,早在《勇敢的心》《耶穌受難記》和《啟示》裡,他就對展現暴力情有獨鍾,冷兵器時代的斬首、開膛、剖腹和生吃正在跳動的心,都是他的拿手好戲,更別說是熱兵器時代毫無殺戮快感可言的子彈爆頭、身體撕裂和氣浪掀飛了。

梅爾·吉勃遜和影片主演安德魯·加菲爾德


童年經歷造就的暴力情結

不少人都會疑惑:梅爾·吉勃遜為什麼拍這個電影?或者更進一步地追問:為什麼他執導的電影既不避諱也不美化暴力?或者換句話說:他不遺餘力地對暴力直接展示的初衷是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個吉布森少年時的慘痛經歷,這個經歷曾被媒體提及,但他每次聽到必不承認且還要罵人造謠:1968年,年方12的吉布森被五個暴徒打劫,他被揍得不成人形,警察以為這孩子要死了,卻在送往殮房途中被發現還有呼吸。

年輕時的梅爾·吉勃遜

他在醫院接受救治的這年,也是身為列車長的父親因公致殘的那年。

家庭遭遇如此打擊後,他們舉家離開了那個名為瓦普朗克的紐約小鎮,搬到了澳大利亞的雪梨。

據《Playboy》1995年的報導:搬到雪梨後的吉布森因破相被同學擠兌,同時又因家庭經濟拮据,被迫在馬戲團演小丑。這篇被吉布森回以「Fuck you」的報導,甚至杜撰了吉布森到聖堂祈禱時結識神父,神父安排外科醫生朋友免費幫他整容多次的經歷。

在這個報導裡,吉布森只認可了遷居雪梨前的部分,他自己口中的後半部分實情則是:到澳大利亞後他曾因「滿口不正統的美國腔」被同學擠兌,因此整個高中時代略微自閉,直到1974年高中畢業時,他收到來自雪梨國立戲劇學院的信——姐姐瑪莉背著他向學校函索了招生簡章,因為他知道自閉的弟弟,能把電影裡的角色模仿得惟妙惟肖。

在吉布森的回憶裡,這段年少挨揍和被同學擠兌的經歷,暴力指數完爆同齡孩子承受力。

吉布森對暴力的理解,使他慣於在電影裡進行肉體摧殘演練,也就是前邊提到的「冷兵器時代的斬首、開膛、剖腹和生吃正在跳動的心」,和「熱兵器時代毫無殺戮快感可言的子彈爆頭、身體撕裂和氣浪掀飛」。

這種暴力不像昆汀那樣是在追求視覺上的美化,相反吉布森是在借殘忍對故事提純:《勇敢的心》裡華萊士被斬首後脖頸展現越清晰,觀眾越能體會到他高呼「freeeedom」時的可歌可泣;《耶穌受難記》裡抽打扛著十字架的耶穌的鞭子越殘忍,觀眾越能意識到耶穌為拯救世人時的孤絕無助;《血戰鋼鋸嶺》裡日軍的炮彈流火越猛烈,觀眾越能理解戴斯蒙德說「當整個世界分崩離析,我只想一點點把它拼湊回來」時的悲情與雄壯。

因反猶言論被調侃的梅爾·吉勃遜

「要把分崩離析的世界一點點拼湊回來」,對吉布森本人而言顯得意味深長:2004年的《耶穌受難記》後,他就被部分猶太人視為歧視者,但當時他並未直接回應這個問題;2006年7月28日凌晨兩點,他在被查酒駕時對警察出言不遜,還咒罵猶太人「應該為世界上所有的戰爭負責」——這次他不僅得罪了警方,更連帶著坐實了反猶分子的罪名,一時成為「看熱鬧不夠還要造熱鬧」的媒體「寵兒」,以至於賓·拉登都通過錄像表示很欣賞吉布森的「反猶思想」。

最後鬧到好萊塢不得不跟他劃清界限(更何況好萊塢的幕後權貴大多是猶太人)——《史密斯夫婦》的製片人米爾昌(猶太人)就呼籲好萊塢所有的製片人和影視公司不要再跟梅爾·吉勃遜合作:「某些人從好萊塢猶太人的荷包裡賺夠了錢,喝了點兒酒就暴露出痛恨猶太人的本質,這太過分了。如果對猶太人有意見,就不要在好萊塢混了!」

晃眼至今,已然十年。這十年,他在好萊塢被冷遇,跟妻子離婚,變賣了豪宅,感興趣的項目沒人敢投資,除了加裡·奧德曼、小羅伯特·唐尼和史泰龍,沒人敢替他說話。請他參演的電影,清一色是獨立製片,其中票房最差的是2009年與朱迪·福斯特合演的《海狸》(97萬美金),口碑最差的是《敢死隊3》(提名第35屆金酸莓獎最差男配角)。

《海狸》梅爾·吉勃遜飾演一名因心理問題而失語的中年大叔

兩年前在捷克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獲頒「終生成就獎」時,吉布森坦言已經承擔了該負的責任,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只希望能為中意的項目找到投資人——這個項目,就是《血戰鋼鋸嶺》。從這個角度來看他新片裡對血腥暴力的升級,和對信仰極度的痴狂,也就不難理解籌拍《血戰鋼鋸嶺》的初衷了。

他就是憋著一股勁,把現實世界裡遭受到的懲罰,統統在電影裡得到宣洩,以此讓始亂終棄的好萊塢,和恬不知恥的媒體意識到:「當整個世界分崩離析,我只想一點點把它拼湊回來」。

☉ 尊重原創,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 合作請聯繫微信 menglu-white

☉ 投稿郵箱 tougao@moviebase.cn

相關焦點

  • 演而優則導的梅爾·吉勃遜,我只拍心中的電影
    1968年,由於梅爾·吉勃遜的父親抗議美國參與越戰而舉家搬遷到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居住。受家庭的影響,很小時梅爾·吉勃遜就對電影和宗教產生了較大的興趣。中學畢業後梅爾·吉勃遜進入了澳大利亞雪梨國家戲劇藝術學院學習表演。並且憑藉著刻苦的學習與俊朗的外貌,他被女導演朱迪·戴維斯發掘,出演了《夏日城市》。
  • 《血戰鋼鋸嶺》讓梅爾·吉勃遜成功翻身了
    不過,這部豆瓣評分8.8分、位列IMDB網站史上最高分250部電影中第92名的戰爭題材電影,好口碑不是靠血腥暴力鏡頭掙的,而是導演梅爾·吉勃遜的敘事技巧以及安德魯·加菲爾德等一眾演員的演技。第41屆美國電影學會獎年度佳片給了《血戰鋼鋸嶺》,第88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年度十大佳片中有該片的一席之地。而梅爾·吉勃遜已經摘下第20屆好萊塢電影獎年度導演獎。顯然,《血戰鋼鋸嶺》在接下來的奧斯卡獎中會很有競爭力。
  • 梅爾·吉勃遜的電影生涯
    ,他是《愛國者》中的熱血戰士,他是《勇敢的心》中的威廉華萊士,「梅爾·吉勃遜」,一個存在巨大爭議的演員與導演。  沉寂十年後,梅爾·吉勃遜為這次回歸做足了準備。為了真實再現那片慘絕人寰、屍橫遍野的戰場,梅爾·吉勃遜選中澳大利亞雪梨西南部郊區布倫格利的一個農場,並不惜花重金將其炸毀,偽裝成鋼鋸嶺的頂端,成功拍出了幾萬平米的浴血戰地場景。
  • 著名導演、演員梅爾·吉勃遜的10部最佳電影
    曾經有一段時間,梅爾·吉勃遜因其表演而出名,而不是因他在銀幕外的麻煩。出生在美國、在澳大利亞長大的吉布森最初因在澳大利亞的工作而出名,後來他在上世紀80年代回到美國,成為好萊塢的動作明星。吉布森導演了他最具爭議的作品《耶穌受難記》。吉布森還執導過《勇敢的心》、《啟示》和《血戰鋼鋸嶺》等影片。
  • 梅爾·吉勃遜不明白拍電影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
    「我一看這些電影就會瘋狂想抓自己的頭。我是真的大惑不解,這玩意怎麼可能花這麼多錢?但可能我最好親自試一下,才能發現用綠幕拍有什麼不一樣。」
  • 沉寂十年,梅爾·吉勃遜找回「勇敢的心」
    影片基本上套用了劇情類電影最常規的敘事公式,雖然新意不足,但整體文本是個非常成功的例子,這或許是把電影的經典敘事發揮到極致的力量吧。表演吉布森關鍵詞 英雄與聖徒《鋼鋸嶺》和吉布森一直以來關注的重點一樣:塑造英雄,然後在暴力的推進中一點點豐滿人性。其實,多斯的真實經歷非常符合吉布森的兩大偏好:英雄和聖徒。
  • 息影十年後再次稱霸影壇,梅爾·吉勃遜到底是「神」還是人
    對於戰爭、暴力,梅爾·吉勃遜真的是拍的出神入化,所有的細節都拿捏的特別準。 如果你沒有看過那部橫掃奧斯卡的《勇敢的心》,那你真的有點遜了。 蘇格蘭,風笛,為自由而戰,這部史詩級大作被稱為裡程碑式的電影。 我記得當時看《耶穌受難記》的時候,簡直疼到揪心,滿滿的切膚之痛。觸目驚心的暴力毫無保留的直接再現於你眼前,讓人有種感同身受的意思。
  • 梅爾·吉勃遜又講了一個關於「犧牲」的故事
    不只是戰爭電影,更是一部宗教電影12年前,梅爾·吉勃遜拍了一部驚世駭俗的電影,名曰《基督受難記》(以下簡稱《受難記》)。該片巨細靡遺地還原了12個小時裡,耶穌被審判、被鞭笞、繼而被釘上十字架的全過程,其連篇累牘又極度逼真的行刑場面,血腥殘忍得令無數觀眾產生了生理不適。
  • 梅爾·吉勃遜:原型在戰場上救的遠不止75人
    日前梅爾·吉勃遜在接受專訪時被問到為何沒有演片中男主的父親湯姆·道斯,他稱並不想演自己執導的電影,「因為當你執導一部電影,全程被綁定,這個工作量太巨大了。當時做完《勇敢的心》之後,我一個月都沒跟任何人說話,拍完105天後,我整個人都精疲力盡,最後只能在後期剪輯小房間裡發呆。」梅爾·吉勃遜稱自己很享受演戲,但最大的興趣還是做導演,「我很愛拍戲,因為做導演能真正擁有講述故事的美妙經歷。」
  • 北美R級片票房王《耶穌受難記》拍續集 導演仍是梅爾·吉勃遜
    【僑報網綜合訊】好萊塢「硬漢」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轉型當導演後執導的《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是他票房最高的電影,也是北美R級片票房冠軍兩年前,該片就傳出要拍第二部,但一直沒有下文。近日,第一部的主演吉姆·卡維澤(Jim Caviezel)重提續集事宜,稱吉布森將繼續執導續集《耶穌受難記:復活》(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Resurrection),自己已經讀了第三稿劇本,「這將是影史最大規模的電影」。
  • 為什麼梅爾·吉勃遜從我們視線中消失了整整十年?
    早在2005年,他的《血濺13號警署》就曾讓無數心儀暴力美學的影迷痴狂。後來的《頭號公敵》系列更是為他收穫了不少擁躉。為什麼他會在06年之後就只能接拍一些中小成本的獨立製作,而和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絕緣呢? 任何名人在公眾視野內能夠銷聲匿跡十年都一定是有原因的。
  • 《亡命救贖》終極預告 梅爾·吉勃遜化身狂暴老爹
    時長:01:19 來源:電影網 梅爾·吉勃遜化身狂暴老爹,《亡命救贖》發布終極預告!
  • 人氣最紅男星被好萊塢「拉黑」多年,梅爾·吉勃遜究竟經歷了什麼
    最近,梅爾·吉勃遜攜女友一起逛街遛彎的畫面被媒體捕捉到,這也是他患新冠康復出院後為數不多的公開亮相之一。但是從照片上看,雖然梅爾·吉勃遜一身藍色休閒裝的穿搭看似愜意,但是他的臉部表情憔悴,精神狀態不是很好,花白的鬍鬚讓他看起來蒼老不少。眼尖的網友發現,梅爾·吉勃遜和女友並沒有佩戴口罩,而且在多個公共場合也被媒體拍到他根本沒有做好個人保護措施。
  • 人氣最紅男星被好萊塢「拉黑」多年,梅爾·吉勃遜究竟經歷了什麼
    但是從照片上看,雖然梅爾·吉勃遜一身藍色休閒裝的穿搭看似愜意,但是他的臉部表情憔悴,精神狀態不是很好,花白的鬍鬚讓他看起來蒼老不少。眼尖的網友發現,梅爾·吉勃遜和女友並沒有佩戴口罩,而且在多個公共場合也被媒體拍到他根本沒有做好個人保護措施。
  • 電影 | 《啟示》:原始的暴力美學
    《啟示》是博偉電影公司發行的奇幻冒險動作電影,由梅爾·吉勃遜執導,達莉亞·赫爾南德茲,魯迪·楊布拉德等主演,於2006年12月08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在瑪雅帝國即將崩潰的時候,主人公加古亞爾·鮑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家人與瑪雅帝國的統治者進行鬥爭、奮起反抗的故事。
  • 梅爾·吉勃遜十年磨劍 《血戰鋼鋸嶺》展現奇蹟
    該電影由梅爾·吉勃遜執導,主演啟用了由安德魯·加菲爾德、盧克·布雷西、薩姆·沃辛頓、文斯·沃恩、泰莉莎·帕爾墨和雨果·維文等組成的全明星陣容。電影中對戰爭場景的真實還原與殘酷展現,讓習慣了血漿與暴力的北美觀眾也大呼過癮,上映期間以零差評屠榜北美。
  • 這部日本年度最佳暴力電影,在中國上映絕無可能
    前幾天,日本最權威的電影雜誌《電影旬報》推出了年度十佳。這是每年日本電影最具含金量的榜單,1924年就開始評選了。史上最年輕的坎城影帝,14歲。在2000年在是枝裕和導演的《無人知曉》裡,他就憑藉出色表演,成為坎城影帝。這位少年得志的影帝,在電影裡畫風是這樣的。
  • 梅爾·吉勃遜變身狂暴老爹《亡命救贖》定檔
    硬漢梅爾·吉勃遜歸來,上演槍林彈雨的逃亡傳奇 作為梅爾·吉勃遜在中國市場上映的最新作品,《亡命救贖》即是犯罪動作電影的經典再現,更是硬漢類型片在新時代下的顛覆之作。經典動作電影的英雄代表梅爾·吉勃遜在影片中飾演一位身經百戰的父親,為了拯救桀驁不馴的女兒,帶著女兒上演一場絕地逃亡。
  • PG ONE助陣電影《蜘蛛俠:英雄歸來》首映禮 蜘蛛俠續集「就該在中國拍」
    發布會現場,導演喬•沃茨直言「蜘蛛俠才是復聯戰隊裡最棒的超級英雄」,因為「這部電影不僅有復聯』老大哥』鋼鐵俠助陣,還有』蝙蝠俠版』禿鷹的強勢加盟,讓蜘蛛俠遇見最強反派,開啟了一場特別精彩的世紀之戰。」電影《蜘蛛俠:英雄歸來》憑藉其宏大的場景視效和精良的製作一度被海外權威媒體譽為「年度最佳超級英雄片」,而影片為了讓觀眾有更好的感官體驗,更是在諸多大場面都採用了實景拍攝,真實還原激戰氛圍。其中,小蜘蛛鋼鐵俠霸氣十足的海上大戰輪渡危機就是耗時五個月搭建的實景,「荷蘭弟」現場還「大吐苦水」,「拍那幕戲時吊了很多威亞,一直在空中飛來去,拍了差不多一個月。
  • 《亡命救贖》定檔11.30 梅爾·吉勃遜變狂暴老爹
    共7張 1905電影網訊 今日,由梅爾·吉勃遜、艾琳·莫裡亞蒂、迭戈·盧納、威廉姆·H·梅西等主演的犯罪動作電影《亡命救贖》宣布正式定檔於11月30日,同時發布了影片定檔海報和定檔預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