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電影界有位叫梅爾·吉勃遜的男人,每十年都要發一次飆。1995年,那是一個春天,這個男人,在好萊塢留下了一部影史經典。2006年,那是一個夏天,這名醉漢,口無遮攔,把好萊塢得罪一遍。2016年,這是一個冬天,這位老人,滿面滄桑又回到大家眼前。在主流電影界消失10年之後,這名「老炮兒」回來了,帶著他一如既往血脈賁張的電影——《血戰鋼鋸嶺》!
梅爾·吉勃遜與李安:電影的兩條「路線」
2016年下半年,梅爾·吉勃遜的《血戰鋼鋸嶺》與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隔空交鋒了。對於國內的觀眾來說,自然是對李安更為熟悉。然而,同樣是戰爭題材,這部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梅爾·吉勃遜的電影在北美的口碑卻完勝《比利·林恩》。
今天的故事,就梅爾·吉勃遜與李安的交集講起。
其實,這兩位導演20年前已經有了交鋒。1996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有兩部影片特別受到關注,那就是李安的《理智與情感》和梅爾·吉勃遜的《勇敢的心》。前者在當年的奧斯卡評選中獲得9項提名,而《勇敢的心》則有10項提名。
李安《理智與情感》
眾所周知,當年的勝者是《勇敢的心》,它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大獎,而李安的電影僅拿到了最佳改編劇本獎。在屈指可數的同臺競技中,李安先輸一局。
此後十年,兩位導演走了不同風格的電影之路,如同處在兩個平行世界:李安為人內斂穩重,電影沉鬱而富於思考;梅爾·吉勃遜則性格剛烈火爆,電影也狂放而充滿激情。
吉布森像是兩人中稍勝一籌的那個,他的每部電影出來,都會引發廣泛的爭議和關注——直到2006年,李安憑藉《斷背山》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導演,兩者打成1比1平。
然而,這場比拼,並沒有延續下去成為一段影史佳話,它在2006年戛然而止,因為吉布森從此之後缺了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