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36氪,置頂公眾號
專業的行業新聞及深度報導,不容錯過
━━━━━━
音樂產業必須要有情懷,因為它需要平衡藝術和市場,用審美來保證收益,用文化來塑造娛樂。
文 | 韓洪剛
熱愛聽歌的你終於可以不用在兩個音樂播放器來回切換了。網易和騰訊近日在國家版權局的調解下,就版權合作達成一致,雙方將互相授權音樂作品,數量達各自獨家音樂的99% 以上,並開放音樂版權給其他網絡音樂平臺。
儘管還有一些餘波未了——如蝦米手中依然存有五月天、李宗盛等人的獨家版權未曾授權給網易——但可以說,在線音樂平臺的版權競爭已經告一段落。
這是一件多贏的事情。網易雲音樂終於解決了版權問題,而騰訊音樂也應該藉此獲得了一筆不菲的收入,為上市添了一把柴火。對在線音樂戰爭來說,這究竟是個結束,還是個開始?答案反正已經不在版權庫裡了。
版權大戰停息後,音樂平臺的下一步根據騰訊音樂方面的說法,在此之前,騰訊音樂對網易雲音樂的獨家授權已經達到96%。這次的轉授合作,只是在原有基礎上再增加4%左右。但就是這4%的音樂版權在網易雲音樂下架,就已經引來用戶的劇烈反彈。
能聽什麼樣的歌,對用戶來說永遠是痛點,也是音樂平臺在競爭階段最稱手的武器。這也是為什麼2017年8月,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之間的風波一度演變成「諸神之戰」,先是兩家隔空喊話,再是太合音樂、阿里音樂參與站隊。
在國家隊的調停下,版權大戰止息,意味著 TME 和網易雲音樂都開始想下一階段的事情了,這一階段的關鍵詞是影響力和商業化。
數位音樂平臺的影響力體現在兩方面,影響用戶和影響行業。
看起來,影響用戶是網易雲音樂的強項。在版權處於弱勢的情況下,網易雲音樂依然能夠保持增長,這便得益於網易雲音樂的產品運營和品牌營銷。即便在版權危機爆發 5 個月後,網易的年度聽歌盤點依然能像當時的地鐵活動一樣,在朋友圈刷屏。
不過騰訊音樂也有自己的長處。它以最直接的方式來拉攏用戶——歌多、歌星多——同時與數檔綜藝節目合作,持續曝光品牌。在用戶數據上,QQ 音樂、酷狗、酷我一直穩居第一梯隊。
雙方都在爭奪用戶,但雙方的用戶已經出現分化。未來,這種分化可能進一步拉大,喜歡社區氛圍、喜歡獨立音樂的人可能會更多前往網易,而普通聽眾則會傾向使用騰訊音樂的產品。
用戶的分化也會影響他們在產業上的策略。不久前,騰訊音樂和索尼音樂合作推出電子舞曲(EDM)音樂廠牌 Liquid State,直接進入內容製作領域;而網易雲音樂則繼續加大在獨立音樂人上的投入,意圖在原創音樂上獲得領先優勢。
商業化則是一個更難的問題。
網易雲音樂副總裁丁博對 36 氪承認,目前一切的商業化手段都只是嘗試,沒有公認有效的方式。
目前來看,在廣告和會員費之外,付費專輯也已經獲得了用戶認可,規模在不斷擴大。騰訊音樂的全民 K 歌也已經在行業裡佔據了領先位置,是重要的變現手段。而網易雲音樂則通過獨立音樂人在逐步進入線下演出市場,同時也在發展音樂視頻、知識付費等領域。
它們將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領域競爭,而競爭本身,也將成為一種探索。
唱片公司該做點正事了借著手上的版權,唱片公司著實過了幾年好日子,他們也逐步遠離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成為「版權管理公司」。
2014 年,太合麥田決定不再籤歌手,不再製作唱片,因為其七成收入來自版權代理以及數字移動音樂,而滾石唱片總經理段鍾潭也表示,「現在唱片產業的不健全,導致唱片公司不肯再去投入新人。」
樂評人王曉峰曾說,唱片業的重要作用是,「它絕對不會錯過一個天才, 盡最大可能向消費者提供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產品,這些產品力求在市場和審美之間尋求平衡」,唱片公司可以「營造一種文化氛圍,形成文化潮流。」
唱片公司不再推新,不再造星,不再從事藝人經紀和音樂營銷,新的好音樂越來越難被發現、推廣。如今的中國樂壇,大部分時候依靠出道 10 年以上的老人撐著,依靠老藝術家煥發第三春第四春來吸引已經是 00 後的觀眾。
當所有人都去翻唱老歌曲,都依靠旋律單調的舞曲來吸引流量,中國音樂不但沒希望趕上世界水準,甚至趕不上十年之前。
去年 9 月,騰訊訊音樂 CEO 彭迦信在一個論壇上說:未來十年,是中國音樂在全球音樂市場立足的十年。
依靠什麼立足?靠《我們不一樣》?
現在是改變的時候了。
唱片公司依然能依靠版權賺錢,但無法以此坐吃山空,出於經營的考慮,他們需要重新找回製造流行的能力。流行不是流量數據,而是能切實製造文化氛圍,並在這種文化中推動產業向前。
數位音樂平臺在做這些事情,它們正加大原創音樂人的培養;演出公司在做,每一場 Live 都是一次宣傳路演;直播平臺、綜藝節目也在做,他們以粉絲的意見和「導師」幾分鐘內的好惡,來評判一個人的音樂前途,為收視率做著貢獻。
但最應該做這些事情的唱片公司不能缺席了。
粉絲經濟時代正在過去,各大音樂平臺、短視頻平臺和選秀節目貢獻的「音樂明星」,未來需要依靠持續的音樂生產能力才能維持熱度,這也需要唱片公司的參與。
唱片公司手頭最寶貴的資產不是版權,而是創造力,這是可以下金蛋的雞。只有保證歌曲的應用和流傳,才能讓音樂產生更多收入,由此儘可能多地從版權中獲取收益。
他們必須適應這個時代,之後參與時代。
版權的故事還沒結束當大家都在討論「網易雲音樂和 QQ 音樂要卸載哪個」的時候,國家版權局和音著協卻被忽略了。
近年來音樂產業的發展節點,幾乎都與版權局有關。
2015 年的淨網行動,讓百度音樂徹底掉隊,形成了如今的格局。版權更為完善的 QQ 音樂則趁勢崛起,並依靠版權優勢與擁有酷我、酷狗的海洋音樂合併,也在 去年 9 月將網易雲音樂逼入牆角,不論在產品競爭還是談判桌上都獲得了巨大優勢。
此時又是國家版權局發布通告,明確說「哄抬版權授權費用、搶奪獨家版權、未經許可侵權使用音樂作品」都是不良現象,並說版權管理要符合國際慣例,「不得以任何形式從事音樂版權集體管理活動」。
在中國,版權集體管理活動,理論上只能由版權局下設的音著協開展,但唱片公司往往繞過音著協,直接私下達成授權協議。騰訊音樂也憑藉手上的版權,成為中國實際意義上的音樂版權管理組織,兼任了運動員與裁判員。
十年前音樂在中國依靠彩鈴養活,這些年依靠被哄抬的版權價格養活,其實都不是健康的模式,只是畸形版權狀態下的不得已行為。
如今,在清理盜版和推動轉授權之後,音著協終於開始樹立自己的權威,慢慢成為真正的版權管理者,發揮應有的作用。
當然,需要音著協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在線音樂平臺版權基本規範,但在影視作品和綜藝作品中,侵權現象依然比比皆是。例如去年大熱的《中國有嘻哈》,使用的包括大熱歌曲《See you again》、熱門美劇《絕命毒師》主題曲在內的配樂,都未能拿到許可——而這些本應成為音樂人和唱片公司收入的一部分。
國家版權局的公告將這次轉授權的推動與 2015 年版權清理行動聯繫起來,而版權的故事,只是中場,沒到結局。隨著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的火爆,直播平臺唱歌的人越來越多,這部分版權使用費用如何界定、分配,都是未來行政管理上的考驗。
版權管理完善,是音樂產業能夠發展的基礎。在一些事情上,管理機構已經做了太多,但在一些事情上,做得卻遠遠不到位。
很難說這是不是音樂產業的好時候。
音樂在綜藝、直播、短視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騰訊音樂的上市也是整個行業的好消息;但另一方面,中國音樂創意枯竭的問題愈發嚴重,「歌手」只是一些流量明星給自己的標籤,粉絲也並非因為音樂而喜歡他們,從這個層面來說,中國音樂正在輸掉未來。
但無疑,中國音樂到了最需要努力的時候。
唱片公司很快無法只依靠版權授權費坐吃山空,音樂平臺也無需再因為版權頭疼,而二級市場和投資人也將給它們更充足的支持,這可能是重塑音樂產業最好的時機。
音樂產業當然是生意,需要賺錢,但也必須要有情懷,它需要平衡藝術和市場,用審美來保證收益,用文化來塑造娛樂,這才是一個合理的未來。
推薦閱讀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