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菲是國際舞臺上最活躍的古典吉他演奏家之一。環球唱片供圖 攝影/谷知霖
2000年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時,楊雪菲顯得形單影隻——在她之前,中國沒有一個主修古典吉他的學生,當她考進中央音樂學院時,學校甚至沒有古典吉他專業。以全額獎學金考入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學古典吉他時,她也是唯一的中國學生。
今天的楊雪菲已是國際舞臺上最活躍的古典吉他演奏家之一,演出足跡橫跨南北美洲、歐洲和亞洲的50多個國家,頻繁登臺全球頂尖音樂廳。2003年,她以Night of the Proms獨奏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54場,聽眾達80萬人。
北京姑娘楊雪菲身上有很多「第一」和「唯一」。有人說,因為她的成功,中央音樂學院後來開設了古典吉他系,她聽到這種說法,總是爽朗地笑起來,「我大學的時候,基本沒人知道古典吉他,現在中國至少有十家音樂學院有古典吉他的專業。如果是我帶動了這件樂器,那是我的榮幸。」她知道,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古典吉他這件樂器仍是小眾的,相對鋼琴、小提琴這些樂器,曲目量極少,「學古典吉他的人是最孤單的,樂隊不需要我們,室內樂也很少。」
彈吉他的孤單與私密感始終伴隨著她的演奏生涯。14歲時,西班牙著名古典吉他作曲家羅德裡哥聽了楊雪菲的演奏,深感驚訝,難以相信這種細膩技巧出自一位中國少女之手。2002年,楊雪菲獲得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授予的每年僅有一名的最高榮譽院長獎,開始以古典吉他演奏為職業。直到今天,她回憶起大學時代的迷茫期,仍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今年6月,籤約環球唱片的楊雪菲即將在中國發行最新專輯《心弦》。這是一張輕快的專輯,試圖與聽者的內心對話,裡面的19首傳統吉他曲及中外古典作品的吉他改編曲,都由楊雪菲自己選曲,自己擔任製作。
「我希望錄一張輕鬆的獨奏專輯,彈我最想演奏的作品。這裡面什麼風格都有,從古典至民謠,教堂音樂與皮亞佐拉,從西班牙音樂至中國音樂,都有。這19首曲子都撥動過我的心弦,所以也想撥動聽眾的心弦。」楊雪菲說,她已經過了那種「出專輯來證明自己技法」的時期,「我的最終目的是去跟人溝通,用吉他的音樂打動人心。」
是吉他選擇了我
當英國權威電臺Classic FM將楊雪菲列入100位最佳音樂家時,這位中國女孩的故事便成了國外媒體關注的焦點。英國ITV、BBC, Classic FM 以及西班牙、比利時、紐西蘭、土耳其等國家電視臺都曾給楊雪菲做過專訪,歐洲音樂雜誌更以她為封面人物報導。
國外媒體最意外的是,哪怕在歐洲,喜歡古典吉他的樂迷都屬於小眾群體,遠在中國的楊雪菲怎麼會選擇學這件樂器。
「很多人問過我,為什麼會選吉他,其實不是我選的吉他,而是吉他選的我。」坐在桌前的楊雪菲依然保持著北京人的直爽,她用簡單隨意的語調去化解傳奇——她的父母,一對完全不懂音樂的普通教師,因為「受社會風氣的影響想讓小孩學一門樂器」,於是讓她參加學校的吉他興趣小組。
考中學時,楊雪菲告訴父母,她決定去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走音樂這條路。父母訝異又擔憂,靠吉他吃飯這件事是不可想像的。她「咬牙堅持著」考入音樂學院附中,不顧當時根本沒有古典吉他專業。從附中到大學畢業,楊雪菲的老師都是音樂學院特聘的教授陳志,從他身上,她真正確立以古典吉他演奏為事業和終身的熱愛。
「中國在古典音樂的起步上很晚,古典吉他相對於鋼琴和小提琴,又更晚了一步。」楊雪菲說,在中國學習時,她靠的是直覺感受,去了英國,幸運地師從皇家音樂學院的古典吉他系系主任麥可•盧因,「從他那裡,我學到怎麼理解作品的主題構思和發展布局,怎麼理解高潮和細膩,怎麼把感性、直覺與理性結合起來。」
在倫敦,楊雪菲能接觸到不同的藝術家和豐富的藝術活動,「對於學音樂的人來說,氛圍很重要。你會碰到很多發自內心熱愛音樂的人。」她看到那些痴迷音樂的人,不為世俗眼光而活,哪怕在社區教堂當名普通樂師也甘之如飴。
曾有歐洲音樂雜誌評論楊雪菲演奏的格拉納多斯的《詩意圓舞曲》「充滿清澈的音色和詩意的深度」,她的演奏讓歐洲樂評人想到了世界級古典吉他大師朱利安•布裡姆。楊雪菲的演奏是簡約而細膩的,看她的現場,身體上的動作很少,看似平靜,卻能以靈動的十指在六根弦上彈奏出觸動人心的旋律。
吉他裡的中國文化
2012年,楊雪菲發行了一張極具創意的專輯《情迷巴洛克——巴赫協奏曲及改編曲》,在許多古典吉他演奏家開始向流行音樂跨界時,她追溯起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將巴赫小提琴協奏曲改編為吉他協奏曲。
巴赫時期,唯琉特琴興盛,作曲家都以這件樂器來創作。楊雪菲相信,若巴赫的時代也有古典吉他,他一定會留下很多吉他作品。古典吉他曲庫的稀少,只能靠今天的改編來彌補,楊雪菲多年來也始終在嘗試改編各種風格的曲目。在她發行的諸多唱片中,《愛的浪漫》在香港取得金唱片銷售,《北緯40度》被英國《留聲機雜誌》評為「編輯之選」,《巴赫協奏曲》又因其創意而成為驚豔之作。
在新專輯《心弦》中,楊雪菲挑選的曲目同樣容納了頗多心思。她以吉他挑戰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作品,皮亞佐拉的探戈舞曲、埃爾加的《愛的致意》、中國琵琶名曲《漁舟唱晚》,都在極大限度擴展古典吉他演奏的可能性。她希望這是一張「學吉他的人覺得不通俗,不會彈吉他的人覺得很動聽」的專輯,以細膩的獨奏吸引更多古典吉他愛好者。
30歲之後,楊雪菲開始形成自己鮮明的演奏風格,她的指間有東方式的敏銳和浪漫,也有女人罕見的激情和力量感。聽她音樂裡狂亂肆意的節奏,很難想像這齣自一位纖弱的女性之手。
她常常把中國曲目《梁祝》或是《黃河》改編成古典吉他版本帶到國外舞臺上,「俄羅斯、法國、德奧的音樂文化都博大精深,我也想演奏自己文化背景的音樂。在歐洲,西方文化佔主導,但我會努力讓更多人認識中國音樂。我越來越覺得,藝術應該超越音樂之外,要去呈現你的文化、你的人生經歷帶給你的感想。」
楊雪菲最大的心願是能委約出一部古典吉他協奏曲,「如果我能留下另一部羅德裡戈的《阿蘭胡埃茲協奏曲》,就是我作為演奏家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