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王女士找到阿奇,說自己在湖州一家採耳店裡採了耳,沒想到卻進了醫院,還花了不少錢。
今年九月底,王女士來到青銅路的祥奕足道採耳店去採耳。之前王女士也曾去採過耳,沒出過什麼問題。但這次採耳,卻讓自己很不舒服。
顧客 王女士
當時就覺得痛,採耳師說我耳朵比較敏感,耳刺(耳屎)比較多,痛了一次她還幫我掏,一共是痛了兩次。最後我就說你不要幫我掏了,你幫我換一個耳朵吧,因為太痛了。
採耳結束後的第二天,王女士覺得自己的左耳很難受,用紙粘一下還有綠色液體,就再次來到了採耳店,找採耳師幫她進行處理。
顧客 王女士
她幫我清理的時候確實有綠色液體出現,我就問她『這還沒有問題嗎?這個耳刺(耳屎)的顏色都變掉了』,採耳師說可能稍微有一點問題,我用雙氧水幫你洗一下。
簡單處理之後,王女士還是覺得左耳很難受,就來了醫院檢查。醫生檢查後發現,王女士的左耳鼓膜有小穿孔。
有了醫生的診斷,王女士再次找到採耳店,希望對方負責她的治療費用。一開始採耳店滿口答應,讓王女士只管去治。但當王女士拿著診療發票上門報銷時,對方卻變臉了。
顧客 王女士
耳朵看好了之後,他們就不承認是他們的問題了,說他們的技師很專業,說我自己的耳朵有問題。但是我來這之前的耳朵是好的,沒有出現任何問題。
通過一番治療之後,王女士的左耳基本已經恢復,所有治療費約800元。王女士與採耳店負責人多次進行溝通,對方只願意承擔一半的費用。
阿奇與王女士一起,找到了採耳店的店長陳先生。陳先生認為,王女士一直都患有中耳炎,她左耳出現的症狀是由於中耳炎引起的,並不是採耳導致的。
既然如此,為何明知王女士患有中耳炎,還為她提供採耳服務呢?陳先生表示:我們能治療中耳炎!
祥奕足道採耳店店長 陳先生
從事這個行業,本來就十幾年了。我們注重的就是這方面的,就是說能上藥治中耳炎這種東西的。我們的採耳技師,都是經過專業培訓的。
陳先生說,王女士並未接受上藥治療服務,因為這個項目是另外收費的。現在既然王女士要求我們負全責,就得拿出更多的證據來。
祥奕足道採耳店店長 陳先生
她也可以去做鑑定,走法律程序也都可以。如果確定我們這邊全責,我一分錢都不少,全部賠你都可以。
雙方各執一詞,關鍵問題就在於,王女士採耳之前到底有沒有中耳炎?王女士堅持自己肯定沒有中耳炎,陳先生讓王女士去醫院開具證明。
王女士去醫院諮詢了醫生。醫生表示,目前王女士的左耳確實有炎症,不過究竟是採耳前就有還是採耳後才有,已經很難鑑別了。
最終王女士還是接受了採耳店的方案,拿到了400元治療費。
整件事情中,採耳店多次強調自己的技師是專業的,可他們給中耳炎患者用藥以及使用雙氧水消毒的做法,都遭到了專業醫生的質疑。
湖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 徐珏
只要是治療行為,必定需要操作人員有一定的資質,所在的機構也要有行醫資質。老百姓常說的雙氧水,它是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但像這一類,在我們醫療機構,其實是作為危化品管理的。我們都要雙人雙鑰匙雙籤名,有一個嚴格的保管措施。
現如今,在湖城的大街小巷有不少的採耳館。隨著抖音、火山小視頻等一些平臺的傳播,採耳這一老技藝,在不少年輕人群體中流行起來。
醫學專家表示,去採耳館採耳是存在一定風險的。
生活中,不少人有自己掏耳朵的習慣。大家所說的耳屎,在醫學上叫耵聹。其實這是人體的正常分泌物,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起著保護耳朵的作用。
一般情況下,大家並不需要掏耳朵。如果確實發現耵聹堵塞耳道,可以找醫生進行專業的處理。
▲點擊觀看本期完整新聞視頻
阿奇有話說
對於所謂的學區房本來就是個偽概
老一輩的手藝得到傳承並發揚光大是一件好事,但我們在打著「老法技藝」招牌的同時,是否真的傳承到了其中的匠心精神?過去的手藝人,幾十年做著一件事,不斷打磨手裡的本事,每一個動作都精準無誤,而現在,手藝人群體魚龍混雜,一些速成班出來的技師也在濫竽充數。這一現象,不僅不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會砸了傳統文化的招牌。
像採耳這樣的服務,對技藝要求極高,一不小心還會對身體造成損害,阿奇不建議大家冒然嘗試。
你認為,採耳店應該負責任嗎?
(轉載須經阿奇授權)
記者:沈培良 鈕小峰
編輯:大華
審核:蘇曉北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