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耳鼻喉科醫生,工作中經常會遇見這樣的場景:
病人:耳朵奇癢、流黃水、聽力下降、有時疼痛難忍。
醫生經過一番檢查和詢問病史,發現80%的患者都有採耳經歷,或者自己掏耳朵的習慣。
醫生叮囑患者:不要掏耳朵。
患者說:癢所以才掏。
醫生又說:掏了發炎才癢的。
患者繼續委屈地說:不掏癢得難受,忍不住!
那麼耳朵到底是先癢才掏還是掏了才癢呢?面對這個難題,我就來給大家講講我們都很嫌棄的耵聹(即耳屎)的作用,以及為什麼要杜絕採耳。
■王果
採耳,即為掏耳朵,古來有之。
採耳師傅利用各種採耳工具,如竹耳扒、竹鵝毛棒、銅絲鵝毛棒、雞毛棒、鋏子等,對耳洞內外進行刺激。且不說這些工具是否經過嚴格消毒,單對外耳道黏膜的刺激就足以使耳道腫脹發炎流水。很多患者的症狀並非馬上出現,但過了一兩個月,很有可能出現無休止的癢痛流水。
除了採耳,很多人還有掏耳朵的壞習慣,尤其是從自己耳朵中掏出一大坨耵聹,會有滿滿的成就感,還覺得掏得越乾淨越好,隔三岔五給耳朵「搞衛生」。
耳朵內的耵聹究竟需要清理嗎?了解了人體最神奇的耳朵內部結構後,想必你自會有答案。
大部分人的外耳道,無需定期清理
人的外耳道底,有一橢圓形、淡灰色、半透明的薄膜,這層鼓膜便是外耳與中耳的分界。當聲波傳到鼓膜上後,鼓膜利用自身的彈性向內通過聽小骨傳導聲音。如此精細的結構,讓我們能夠聆聽大自然各種美妙的聲音。
要知道,大部分人的外耳道都是十分潔淨的,根本沒有想像中那麼多分泌物需要我們定期清理。外耳道表面覆有一層皮膚黏膜,內含毛囊、皮脂腺和耵聹腺,其分泌物有保護耳道的作用。分泌物與脫落的上皮及塵埃混合後形成耳垢。同時耳道皮膚內感覺神經末梢豐富,當患有炎症時會異常瘙癢及疼痛。
採耳工具刺激,會引發外耳道炎
我們脆弱的外耳道黏膜在被採耳工具刺激過之後,會充血腫脹,必然會有炎性的水性分泌物滲出,於是在這樣潮溼且富有營養的培養基上,各種細菌真菌滋生起來。
在臨床上,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難治性外耳道炎病人,耳道內充滿各種炎症滲出物及分泌物,異常瘙癢疼痛。關鍵是病情容易反覆,且難根治。雖不是嚴重的疾病,卻是很影響生活和工作的耳科問題。
耳道有自我清潔功能
如果不去掏耳朵,也有人會問,耳內分泌物會不會越來越多,將耳朵堵起來?其實,我們的耳道有自我清潔功能,它可以通過說話和咀嚼等動作,把耳道內的分泌物排出耳道。
當然,有一部分人,耳朵分泌物比較油,容易結成大塊而不易排出,堵塞外耳道。遇到這種情況,直接去醫院做衝洗即可,切勿自己掏挖。
外耳道分泌物可以使外耳道成酸性狀態,能抵禦空氣中常見的細菌和病毒。分泌物有一定的氣味,可以避免讓一些小蟲子鑽進我們的耳道內,當然個別「嗅覺不好」的蟑螂也可能會在半夜的時候鑽進耳道內,讓我們耳鼻喉科醫生半夜出急診,被叫起來取蟑螂。
耳道內適當的耵聹可以阻擋部分聲波的能量,避免鼓膜因衝擊過大而受傷。
另外,當我們在採耳過程中或自己掏挖的時候,很可能會造成鼓膜的損傷,受損的鼓膜即使自己能夠再長完整,也不如之前的有彈性了,如果在癒合過程中遇水感染,就更不能自己長好了,需要手術修補,聽力多少會有點受影響。
酒精棉棒輕拭兩下,可使耳道清潔乾燥
那麼,平時真的有點癢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其實,用酒精棉棒輕輕擦拭兩下就可以,酒精可以使耳道清潔乾燥。
還有人問,洗澡後要不要把耳朵內擦拭乾淨呢?其實,健康的外耳道皮膚是不怕有水的,我們大可不必每次去擦乾淨,耳廓上的水擦乾即可。
所以,看似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也可能導致很麻煩的後果。平時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做到不去採耳,改掉掏耳朵的壞習慣,這樣才能真正享受聲音世界的美好。
(作者為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治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