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終於將他野心勃勃的《八佰》帶進影院。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八佰》的上映可謂是一波三折
這也是疫情以來第一步走進電影院大熒幕的電影,選擇這個時間上映,管虎覺得他相信影片的質量,相信觀眾的審美,相信他的選擇。
他覺得它能打得響頭炮!
管虎並沒有讓大多數觀眾失望。
觀影感受或許用「痛苦」二字形容更為貼切——疼痛、震撼
《八佰》呈現的八百壯士英勇形象和戰爭的殘酷,無不提醒著我們珍惜當下和平時代、敬重那些為新中國浴血奮戰的抗戰老兵。
無論是令人驚豔的布景還是每一個精心設計的細節,無論是每一個演員還是電影的配樂,可以看出管虎這次在賭
賭《八佰》能青史留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管虎的野心:讓《八佰》留名中國影史。
在劇情悲壯的電影中,黃志忠、歐豪、王千源、姜武、張譯、杜淳、魏晨、李晨、俞灝明、鄭愷等,簡直奉獻了他們從影以來脫胎換骨般整容式的演技
在觀看影片時,一度忘記了他們是誰,只記得他們是老葫蘆、端午、羊拐、老鐵、老算盤、謝團副,記住的還有那句「來生再見」。
《八佰》戰爭場面側重寫實,以幾個戰場逃兵的內心轉變為故事主線,輔以整個部隊的戰鬥全過程。
以逃兵為視角切入能夠給和我一樣怕死的普通人很強的代入感。
湖北調來的安保隊,他們是近乎「烏合之眾」、毫無戰鬥力、意志薄弱的逃兵,他們更是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可憐懦弱人。
這幫逃兵進入倉庫作為他們的防禦陣地,他們中有端午、小湖北、老算盤、羊拐等幾個角色,性格軟弱、逃跑、憤慨,刻畫非常鮮明。
戰場上視死如歸、捨生取義是常態,但貪生怕死更是常態
在家國存亡之際,什麼最重要?活下去最重要,好死不如賴活著。
為國捐軀?省省吧
老算盤自始至終都是如此,他的人生信念沒有發生轉變,從一個自私自利的懦夫繼續做逃兵,
他留著長發,戴著眼鏡,最終甚至假扮成女性逃跑至對岸,看到對岸的人群為其歡呼時,他仿佛剎那間獲得了某種使命感,看著地獄般的對岸,臉上的表情五味雜陳。
但歐豪飾演的士兵端午在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和其他戰士的英勇無畏之後,完成了內心的成長。
黃曉明飾演的軍官,他來到四行倉庫,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戰爭背後都是政治」。
影片中對血腥鏡頭沒有太多忌諱,有時採用遠鏡頭,有時又對著屍體特寫。
其中陳樹生和一眾士兵捆著炸藥排隊跳樓,瓦解了日軍炸毀倉庫的意圖,抱著炸藥縱身跳下的鏡頭,有人喊著自己的出生地和名字,有人喊著」娘……孩兒不孝「,確實賺足了的淚水和同情。
還有影片強烈的對比:蘇州河南北兩岸,群眾與士兵隔岸相望:
一邊明亮、一邊暗淡;一邊燈紅酒綠、一邊槍林彈雨;一邊歌舞昇平、一邊生靈塗炭,一邊為對面的舞女著迷、一邊喊著「穿軍裝的人不許過來」。
管虎完全可以把這部電影拍成一部反思性的戰爭電影。
可惜管虎還是欠缺一點功力,反思是有所反思,但反思的內容有點偏差,甚至可以說有點朦朧、曖昧,讓人捉摸不透。
這是影片遲遲不上映的原因之一,也是影響影片青史留名的原因之一。
《八佰》並不是對歷史的深度還原,而是在歷史的基礎上進行了架空。
比如,戰爭的背後是政治。
管虎可以把重點放在某一個點上。是為八百壯士的英勇犧牲鼓掌喝彩,還是為國民政府造成的悲劇而同情?
很顯然管虎沒有說清楚。
管虎為了突出這場戰役是「人民」的勝利,而不是某個英雄人物的勝利,他選擇用群像的方式,帶觀眾去接近那個時代的人間百態,寫就一曲小人物在時代中的悲歌。
好的戰爭片,一定是在回望歷史的基礎上,加以少許藝術化的渲染,用纖毫畢現的戰場視聽去喚醒觀眾的一種針砭,一種警示,一種反思
這一點可以這麼說:《八佰》做到了。
但沒做到的是,反思什麼?
撤退搞得像衝鋒,潰敗弄得像凱旋。正面衝鋒沒有軍事素養,一聲逃跑令行禁止。
戰爭中哪有那麼多大英雄,有的只不過是一群百折不撓、能屈能伸,被歷史推著走,被戰爭捲入洪流的小人物罷了。他們中經歷了人性中的殘酷、醜陋、混亂,甚至喪失了人性
「同伴的死是毫無意義的嗎?不。為那些士兵賦予意義的是活著的人,我們將會在這死去,將意義託付給下一個生存者,這正是唯一能夠對抗這殘酷世界的方法。」
加油管虎!加油《八佰》!加油中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