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從點映到正式上映,豆瓣評分從9.2回落到7.8分,作為戰爭片而言,《八佰》拍出了戰爭片的慘烈和管虎想要表達的內容,及格了。
不足的地方在於你很難說清楚這部電影的主角是誰,誰的臉在近3個小時的演繹後你能記住,這部電影可以看出管虎的野心,群像化的角色稍不留意就流於臉譜化形式化的流水帳的演繹中。
但好在,小人物也在戰爭中有立足之地的。
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對中國人的德行評價如下:
中華民族蓋老於世故,他們的生活,沒有誇妄,不像基督徒自稱「為犧牲而生存」,也不像一般西方預言家之找求烏託邦。他們只想安寧這個現世的生命,生命是充滿著痛苦與憂愁的,他們知之甚稔;他們和和順順工作著,寬宏大度忍耐著,俾得快快活活的生活。至於西方所珍重的美德、自尊心、大志、革新欲、公眾精神、進取意識和英雄之勇氣,中國人是缺乏的。他們不歡喜攀爬博朗山或探險北極;卻至感興趣於這個尋常平凡的世界,蓋他們具有無限之忍耐力,不辭辛苦的勤勉與責任心,慎重的理性,愉快的精神,寬宏的氣度,和平的性情,此等無與倫比之本能,專以適合於艱難的環境中尋求幸福,吾們稱之為知足——這是一種特殊的品性,其作用可使平庸的生活有愉快之感。
不同於國內很多戰爭片,英雄是天生的悲天憫人的自覺性,拯救萬民於水深火熱之中,以一己之力扭轉局勢。比如說《戰狼》
那是神的謳歌,戰爭中更多是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安寧現世的生命,和和順順工作著,生命充滿痛苦與憂愁,但也有在艱難塵世中尋找幸福的品性。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就在一河之隔。
一邊是燈紅霓綠歌舞昇平紙醉金迷,一邊是炮火連天生死難料朝不保夕。
對於戰爭,個個都怕死。
當戰爭來臨時,小人物都不想面對,都想逃避戰爭。
小湖北的叔叔混在難民之中進入租界還不是為了能活下去;
張譯扮演的老算盤想方設法逃離戰爭現場;
王千源下輩子想好好談場戀愛,摸摸女人的胸;
歐豪從老家來到上海,是因為當初說好的只需要打掃戰場,「我在老家讀過私塾,沒去過縣城,我就想看一下上海長什麼樣子。」這才是他樸素的願望;
殘酷的戰爭背後是一個個平凡的面龐。
突圍前夕,每個人都留下遺言,這是其中的一封家書,也是某個丈夫寫給家中的妻兒的,讀來潸然滿目。
想起陸遊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想起林覺民《與妻書》的如泣如訴;
普通人沒有那麼多文採,只會用樸素的語言表達「孩子啊,等你長大了要為父親報這國恨家仇」。
卻依然讓人潸然淚下。
丈夫許國,實為幸事。
《八佰》中最感人肺腑的一刻是,那麼年輕的戰士,用血肉之軀綁上手榴彈從樓上跳向日軍的陣列,瞬間灰飛煙滅。那一刻,他們視死如歸,簡短的人生縮減為一句話,「我是湖北人,我是XXX」。不管是屏幕內外的人都淚如雨下,誰不是父母生父母疼的。
這場戰爭的統帥謝晉元也非常明白,他們是在送死,可是在死亡面前,有更重要的事情,「靠我們區區這四百來人是扛不住的,得靠身後這四萬萬人來抗。」
每個被捲入這場戰爭的普通人從一開始的逃避到覺醒到犧牲,用血和肉喊醒了對面國人的麻木不仁和置身事外。
小人物的覺醒,到更多人的覺醒了,萬萬千千國人的覺醒,成就了民族大義。
這就是管虎的野心,儘管電影有很多缺陷,這點管虎想要表達的思想觀眾們看明白了。
所以,電影的最後,杜淳帶著戰士們在日軍子彈雨的壓制下從橋這頭退守到橋那頭時,河對面伸出的一雙雙手,也是我們想伸出的力量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