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是一部抗戰題材的愛國主義電影,以淞滬會戰為歷史背景講述了八百壯士留守四行倉庫,頑強抗戰四天四夜,堅守上海最後防線的故事。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由著名導演管虎執導,再加上眾多影帝的加持,這部電影從官宣以來就備受矚目,而且作為復工之後的第一批院線電影,《八佰》的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作為觀眾,全程是以很壓抑的心情看完的電影,畫面中戰火紛飛,遍地廢墟的場景比比皆是,子彈聲,嘶吼聲,求救聲摻雜在一起,給人以直觀的聽覺震撼,讓觀眾真切的感受到戰爭的殘酷。這部電影,沒有明顯的英雄主義,並沒有所謂的主演之分,每一個角色都很生動獨立,甚至到電影的最後,很多角色連名字也沒有交代,這也正是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在國難當頭的時刻,每一個小人物都可以成為民族的英雄。
從電影來看,這八百個壯士,並不是一開始就自願保衛上海,而是由正規軍與四處籠絡的雜牌軍甚至逃兵組成的,在他們之中並非全是英勇赴死的戰士,很多人還沒有真正經歷過戰爭,不敢上陣殺敵,雖然在外人眼中看來,他們都是貪生怕死之輩,但這確實是最真實的一種體現,就算在抗戰時期,也並非都是敢於報國的義士,愛國之心也不是生來就有的。
黃志忠飾演的老葫蘆,張譯飾演的老算盤,姜武飾演的炮兵老鐵等人,雖然他們是軍人,但他們也是人,怕死怕失去自己的親人家庭很正常,所以他們的願望很簡單,活著,回家!他們不想自己在戰場中葬送生命,要說他們自私,其實也算不上,只能說此刻的他們心裡的民族魂還沒被喚醒。歐豪飾演的端午是整部電影中心態改變最完整的一個角色,從最開始的不敢開槍,想回家到開始戰鬥,抵抗日軍再到最後為國捐軀,這一切的轉變,只是因為岸上那一句「你是英雄」他感受到了同胞對自己的期許,責任感讓他想要肩負起軍人的義務。跟謝晉元等人相比,他們缺少戰爭的頭腦與謀略,但他們卻有著同樣的血性以及想要保衛祖國的決心。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句話在《八佰》裡也有著很好的體現,在謝晉元等人浴火奮戰的時候,一橋之隔的租界依舊歌舞昇平,租界裡的中國人儼然把外國人的庇護當成保護罩。真正關心自己民族存亡的人是微乎其微,一群上流社會的人還不如一群學生有覺悟,直到日本人違背諾言開始越界,他們才真正關心起這場戰爭,他們害怕如果謝晉元他們真的挺不住,戰火會蔓延到租界這邊,自身安危會受到威脅。從清朝開始,我國不斷被殖民侵略,這麼多次的戰爭,只有抗日戰爭耗時八年之久才取得了勝利,從本質上來說,是我國人民民族意識覺醒的太晚了,試想,如果一開始就能拿起武器捍衛家園,又怎麼會讓那麼多的同胞拜拜赴死,一切的悲劇都是自己當初釀下的苦果。
這部電影充滿了遺憾與惋惜的情緒,無數的人物的犧牲都讓人唏噓不已,綁緊炸藥跳樓的陳樹生,為了送電話線被射殺的小混混亦然,他們的出場很短,但他們做的事情卻很偉大,即使身後不留名,但他們依然是英雄。也許,真的只有到存亡危機的時候,才能逼發人們心中最真實的情感,在電影的最後,人們圍在黃浦江岸,衝破圍欄,伸著手在迎接他們的英雄,這一刻,教書育人的教師也會拿起槍桿對準敵人,開賭場的蓉姐拿著斧頭劈開密室帶著嗎啡去治病救人,岸邊的每一個人都為犧牲的戰士留下了眼淚。
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局,對於當權者來說,這是他們做給外國人的一場「戲」告訴他們中國還在抵抗,以此作為談判的籌碼,但對於戰士來說,只要他們穿上軍裝,就要承擔起保家衛國的責任,即使知道自己的結局早已註定,但心中熱血永不被磨滅。戰爭是殘酷的,我們曾經用三千五百萬人的性命換來了今天的民族獨立,這份安寧來之不易,雖然並不指望一部電影就喚醒一腔愛國熱血,但是作為中國人還是應該去了解真實的歷史,銘記曾經的恥辱才能助力更好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