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影《八佰》觀後感

2020-09-10 明仔分享


電影《八佰》講述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附謝晉元率420餘人,孤軍堅守最後的防線,留守上海四行倉庫。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電影《八佰》觀後感,來欣賞一下吧。

電影《八佰》觀後感篇一

《八佰》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電影中是四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面對敵多我寡的境地,戰士們奮力堅守四晝夜。向敵人宣告中國人還沒有退走,向世界宣告中國誓衛國土、抗戰到底的決心。

現在我們來看看劇中的英雄群體——

正規軍之謝晉元(杜淳飾)——「家國破碎之際,以軍人之身報效先人。」

謝晉元,黃埔軍校的高材生,軍隊的最高長官,抗日團隊「八百壯士」的精神核心。他有勇有謀,沉著鎮定:在外無援軍、內部傷兵滿員的情況下,打出了威風、打出了血性,粉碎了日軍狂妄計劃。他善於鼓舞士氣「東北淪陷了,華北淪陷了,但是因為有你們,上海還在……」;他堅定如鋼,指揮士兵備好了墳冢決一死戰;他身先士卒,第一個衝出重圍殺出血路……

《八佰》並不是虛構的故事,事件真實存在。謝晉元並不是虛構的人物,他是真實的抗日英雄。他在淞滬會戰中率「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鼓舞了人民的抗戰熱情,被國民政府授予抗戰最高榮譽獎章「青天白日勳章」——只是死因與劇中不同:他沒有犧牲在衝出重圍的橋頭,而是被汪精衛收買的叛徒刺殺身亡。

正規軍之上官志標(俞灝明飾)——「前面的倒下了,後面的補上。」

上官志標的鏡頭不多,但是光芒四射。他在人心渙散時堅定地說「丈夫殉國,死得其所」;他在是否懸掛旗幟的問題上,旗幟鮮明堅定支持;他在負傷繃帶吊著手臂的情況下依然一線戰鬥。

上官志標也是確有其人,中央軍校第一期畢業。1937年淞滬會戰中,與團長謝晉元一起率部集中於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與日寇激戰,擊退日軍六次進攻,在世界引起震動。1967年在臺灣病逝。

雜牌軍之端午(歐豪飾)——「我不想死,但總會有人死。」

端午是在戰鬥中成長成熟的。他只想看看大上海,卻要被「逼」著上戰場,所以他第一反應是跑,但是當他看到倉庫中的戰友們一次次陷入險境,用血肉之軀保衛家園,他心中的火焰也被點燃……

英勇抗敵的端午在弟弟小湖北的想像中是身騎白馬、孤身迎戰的大英雄。難以想像在那個年代,還有多少像端午和小湖北這樣的青少年,他們本應在讀書,卻早早直面戰爭的殘酷。

雜牌軍之羊拐(王千源飾)——「人各有命,軍人有軍人的命。」

羊拐是個「兵痞」,他上過戰場,見識過戰爭的殘酷,更知道這場「四行倉庫保衛戰」是兇多吉少。最開始,他的滑頭和逃避讓人氣憤,可走入這個人物內心,我們才知道讓他牽腸掛肚的,是家裡的母親。羊拐拜託記者給家裡寄一張照片,而自己就當了無牽掛,毅然決然奔赴戰場。

這是一個接地氣的英雄,有試圖逃避的滑頭,有未娶妻的抱憾,有激發出的民族大義……冒著槍林彈雨誓死捍衛旗幟一幕將永遠定格在國人心中。

雜牌軍之老鐵(姜武飾)——「為了我家那小子,我怎麼死都成。」

老鐵前段情節中貪生怕死,畏手畏腳,油膩粗鄙,一講起女人便眉飛色舞。一女士在深夜橫渡蘇州河,冒著生命危險爬到四行倉庫樓下,將一面旗幟交給團長謝晉元,謝團長屬下將旗幟升上四行倉庫樓頂。在劇中,看著女士解下裹在身上的旗幟,老鐵望著那背影垂涎三尺、猥瑣不堪。

但就是這樣一位自私又膽小的人,最後唱了一首《定軍山》,由慫到勇的轉變只在短短幾天,他所經歷和見證的,是一個人在面對戰爭時內心最真實的轉變。

雜牌軍之老算盤(張譯飾)——「誰都有老婆孩子,誰都有家。」

看著這個浙江老鄉,我們好氣又好笑——浙江人被他給醜化了!他膽小、懦弱,給自己找很多活下去的理由,最後他成功逃離四行倉庫。電影通過老算盤這個市井人物彰顯出其他戰士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也從劇末他回望倉庫茫然無從中看出在歷史車輪中失去脊梁的小人物的悲哀……

李清照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場戰役已經過去八十多年,今天我們在劇院感受著這些有名英雄與無名英雄的事跡。我們不知道他是誰,但我知道他們曾為了誰而熱烈地活過。

致敬所有曾經守護著我們國家向死而生的英雄們,也感謝《八佰》這部影片讓我們了解這段歷史。讓我們銘記他們的犧牲,讓我們珍惜現在的和平,更讓我們的愛國之魂熊熊燃燒!

電影《八佰》觀後感篇二

在久違的電影院裡,和家人們一起看了電影。一邊是炮火紛飛、斷壁殘垣,一邊是燈火通明、歌舞昇平。一邊是地獄,一邊是天堂。河兩岸的人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又活在不同的世界裡。

明知生之渺茫,依然堅持戰鬥的一身肝膽;明知此去不歸,依然身圍炸彈縱身跳下同歸於盡的不回頭;明知此生再難見爹娘妻兒,仍然為國捐軀的一往無前……沒有人願意犧牲,卻有人不得不犧牲。

縱使是市井混子,在國難當頭時,也願意捨得頭顱去碰那子彈一顆。生如螻蟻亦有鴻鵠之志,命如紙薄卻有不屈之心。民族血性一直如此。面對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敵人,拼了。

租界裡的人看著四行倉庫裡的八百壯士浴血奮戰,現在的我們在這大熒幕上看著那段黑暗無邊,泣血掙扎的歷史,不是全貌,卻也掀開了一角,讓我們窺見那無奈、無助、無望被裹挾著、推動著,那無畏、無懼和無窮的力量在守護著,奔湧著。

沒有戰爭不慘烈,以前的飛機大炮、狂轟濫炸,如今的明槍暗箭,防不勝防。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新的時代,新的挑戰,新的戰鬥,如今的我們,能做些什麼?又該做些什麼呢?

至少,我們可以再多一點努力,去多了解一些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不只是課本上的一個個數字,是來時的路,也是未來前行的燈塔。

電影《八佰》觀後感篇三

疫情以來,第一次走進電影院,為的是管虎的《八佰》,我知道,管導不會讓影迷們失望,無論是小人物題材的小製作,還在這樣一部還原真實歷史故事的大製作電影。

當那英演唱的片尾曲《蘇州河》響起,遲遲不願離開影院,只因想看看很多真實人物介紹,知道他們的名字和籍貫。

感謝管虎在和平年代給我們還原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拍攝場景震撼,拍攝手法巧妙,鏡頭設計總是巧妙從租界記者的望遠鏡內轉場到戰場,強烈的對比感震懾著每一位觀眾,無論是彩色繁華的租界,灰黑破舊的四行倉庫形成的對比,還是鏡頭的最後,高樓林立的現代大魔都依然挺立的滿布彈孔的大樓舊址。

再一次看到管導作品常用的色彩突出手法,近乎黑白色的戰場中,留著鮮血的白色不倒駿馬,表現中國軍人毅力不倒的獻身精神和預示受盡欺辱的中華民族終將會屹立在世界之巔。

特別讓人感動的是所有貼近人性的真實表達。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在成為英雄前他們都是普通人,很多角色思想轉變非常貼近人性。害怕,想回家,最後無論是正規軍,雜牌軍,還是遊擊隊,都是為了中華民族的榮譽而戰鬥,用謝晉元團長的那句話,是作為種子去叫醒另外的人。

個人建議是非常值得走進影院觀看,因為,震撼,感動,真實!

致敬那場戰役中犧牲的以及倖存的人們,無論是留下姓名的,還是不知名的英雄,無論是軍人還是平民!

和平年代,國人,需要被喚醒這種民族精神。

相關焦點

  • 電影《八佰》觀後感
    電影《八佰》觀後感 2020-08-26 1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電影「八佰」觀後感
    電影「八佰」觀後感  昨天,佩戴口罩、掃健康碼、測量體溫,我和兒子今年第一次去電影院,看了期待已久的電影「八佰」,影片根據抗戰史上真實戰例那廂因為是英國租界(電影「八佰」觀後感  真是悲哀,泱泱大國裡,竟然有國中之國),一派歌舞昇平、燈紅酒綠,猶如天堂
  • 觀電影《八佰》,看古今中外——電影《八佰》觀後感
    觀電影《八佰》,看古今中外——電影《八佰》觀後感這幾日去電影院看了正在熱播的電影《八佰》,感觸頗深,今天把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本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的真實戰場,日軍攻打上海時,國民黨八十八師的「八佰壯士」堅守上海最後的陣地——四行倉庫、迎面阻擊敵人四天四夜的故事,向世界證明了中國軍人的血性,雖然蔣介石讓國際社會出面幹預的目的沒有達到,但是卻用智慧、勇氣和鮮血最大限度喚醒了國人抗日的決心,為以後全國抗日打下了堅實基礎。
  • 《八佰》等最近三部熱賣電影觀後感
    這幾天連續剛看了《八佰》《金剛川》《我和我的家鄉》觀後感如下:一,《八佰》在萬達廣場高新區電影院看的,疫情原因,加上我們兩個,總共五個人。總體感覺非常棒,應該是管虎導演的巔峰之作,看完電影熱血沸騰,有一種想立即拿著槍上前線殺敵的衝動。二,《金剛川》看的是的首映,票價22.9元。同樣震撼的畫面。
  • 「謝團長」家鄉梅州,電影《八佰》大熱!來聽聽「親友團」談觀後感
    正在梅江區萬達電影城大堂等候電影開場的張先生告訴記者,今天他和朋友特地過來電影院看《八佰》,為了保留神秘感,關於影片的預告和簡介等他都沒有去詳細了解。梅縣區愛電影國際巨幕影城的經理李如意告訴記者,近期《八佰》的排片情況大約是影院整體排片的60%到80%,每天有排十幾場,是主力影片。作為近期上映的一部熱點影片,影迷們對於《八佰》的關注度也較高,上座率的情況也很不錯。「根據我們影院的實際情況,接下來排片的場次可能變化不會很大,但會著重排這部影片。」 李如意說。
  • 中國加油,雲蝸智能談電影《八佰》觀後感
    最近一部抗戰愛國題材的大片《八佰》正在熱映,該片在網上引起了熱議,從8月20日影院復工的當天,貓眼數據公布,從8月14日點映開始,電影《八佰》點映票房突破2億,打破原來的《西遊記女兒國》創下的1.79億的點映票房記錄。
  • 白楊SEO:聊聊《八佰》電影的一點觀後感
    看完了電影《八佰》,談談我的觀後感,以及為什麼我想把它推薦給你。先說下《八佰》電影主要內容是啥?來自百度百科:故事原型為 1937年 發生於上海的 四行倉庫保衛戰 ,此戰為 淞滬會戰 最後一役。為壯聲勢,四百多人對外號稱八百人。簡稱 《八佰》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根本不知道八佰是啥?如果你還沒看過電影,也沒有在抖音以及各種自媒體、新聞看到過,你肯定也不知道,對吧?再說1937年,如果說到1937年,問你發生哪些大事,你肯定會說,盧溝橋七七事變。
  • 電影《八佰》觀後感:如果八路軍有國民黨中央軍的火力裝備
    電影《八佰》觀後感:如果八路軍有國民黨中央軍的火力裝備……我軍抗戰早期要有國軍中央軍的火力,哪至於抗戰熬8年。為什麼這麼說?國軍差就差在沒有我軍的組織能力、動員能力、部隊紀律、對步兵操典的貫徹,以及最重要的對士兵的珍惜和愛護。八路軍差,主要是差在裝備上。
  • 《八佰》熱播觀後感,分享揭露現實生活。
    影院開業以來,最火的國產電影,《八佰》光是點映場就賣2億多,破中國點映最高記錄。剛上映,朋友就去看了,看完後,叫我去看,超級好看,說這麼久以來看的最好看的電影,主要是揭露現實呀。害得她哭一場。我聽後那也是迫不及待,當晚直衝電影院,影院人爆滿,看的過程沒一人說話,我還聽見了旁邊的哭泣聲。感動啊。
  • 電影《八佰》,如願以償
    讓《八佰》去扛起當時的歷史全景,過於苛刻。於是,我繼續躲閃,沒有問他,罵什麼?而是問:「你的是說,這電影,就一點都沒擊中你淚點嗎?」「沒有啊。他說是歷史大片,但又沒有忠於歷史,還篡改歷史。」「篡改?比如呢……」我小心翼翼地問道,因為我對那段歷史的確不了解,而《八佰》是歷史大劇的說法倒似有耳聞。
  • 「新影觀後感」如果感覺2020年太難了,就去看《八佰》吧
    《八佰》。無論站在哪種立場對於這段歷史如何看待,對於「八佰」戰士頑強抵抗、視死如歸的精神,是不容質疑的。 正式開始聊《八佰》的觀後感吧,蛋殼君只談真實感受。如果你也看了《八佰》歡迎文末留言分享你的觀後感!
  • 電影《八佰》觀後感 電影確實震撼,但也有缺點吧(自己觀點)
    昨天去電影院看了讓很多觀眾哭的稀裡譁啦的電影《八佰》,我也確實哭了。必須來講一下觀後感,都是個人觀點,如果有不對的地方請評論,謝謝各位。圖片為豆瓣評分電影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孤軍奮戰4天4夜的故事。
  • 關於電影《八佰》
    因為各種原因撤檔並延遲一年的電影《八佰》終於在8月21號全國上映。從8月14號點映開始,好評如潮,無數人在影院中落淚的同時也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潮。當然,關於這部電影大熱,越來越多不同的聲音也冒了出來。
  • 《八佰》電影觀後感
    《八佰》電影,第88師剩餘420人,孤軍堅守最後防線,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借一河之隔。這部電影沒上映前預熱了很久,但並不是很有興趣觀影,畢竟戰爭片不是女生的最愛。
  • 《八佰》觀後感
    不過電影八佰裡展現的情節還真是這麼回事,這邊炮聲隆隆,對岸鬼佬各種相機各種角度拍攝,就好像電影裡的人在看電影一樣,事件中的人物確實悲壯。這麼好的題材拍一部少一部了,八佰場景音效都不錯,故事就不夠豐滿了,嵌入個「小湖北」的意義是啥呢?
  • 《八佰》電影觀後感
    《八佰》這部電影整體拍得還是不錯。如若從場景和音效8.0分,但是人文情懷可以9.8分。這不僅僅是一部愛國情懷的電影,更是一部展現中華民族精神意志的一部電影。
  • 八佰 電影觀後感
    《八佰》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最後留守在上海的軍隊。這個意義影響深遠。大概已超出蔣委員長當時想打給全世界看的意思吧!「抗戰的精神」與「富國強軍」的憤慨,一定要在電影裡體現出來啊!被列強欺凌不要緊,但要抗爭。軍隊實力差距不要緊,要發奮。
  • 《八佰》:如果這都不算好電影,還有誰?
    《八佰》:如果這都不算好電影,還有誰?對以上三個前提有了冷靜認知,我覺得關於《八佰》的爭吵會少很多,就算意見仍不一致,那爭論也至少是有意義的,否則,鬧哄哄的全是扯淡。 以下,是與《八佰》相關或不太相關的十句觀後感:1、影片中最有力量的一句對白,來自何香凝女士——「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彼時日軍的殘酷殺戮是為了摧毀國人意志,此時我們的意志仍在找回的路上。
  • 電影《八佰》觀後感,深度解析電影來龍去脈
    《八佰》最近非常的熱播,評價電影之前,我們先看看真實的歷史。《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 八佰觀後感
    八佰[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是誰說八佰的堅守毫無意義,又是誰規定英雄的結局就一定得是死亡呢?除去導演在電影外的蜜汁操作,有人質疑它的主題內核,說不該過分宣傳形式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我???作為一個20世紀初才結束帝制的國家,中國人的家國意識要如何在短時間內被喚醒?是那些先驅,革命者用鮮血和生命作為催化劑啊。沒錯,他們的死不能一下子改變什麼,不能驅逐外敵,不能把中國從半殖民半封建中拯救出來,但正是這一個個先僕後繼的勇士讓更多中國人意識到民族國家對於每一個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