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如果這都不算好電影,還有誰?

2020-09-25 郎郎江湖1

八佰》:如果這都不算好電影,還有誰?

先說基本態度,我喜歡這部電影,鑑於網上有一大撮兒指責該片的所謂專家及普通觀眾,為了避免招來槓精,必須說清楚三個基本前提:

一、關於真實性:電影是藝術創作,藝術來源於生活且必須高於生活,這個應該沒有爭議。那麼,所有與歷史相關的電影(包括人物傳記、大事件以及所有紀錄片)都不可能完全忠實於歷史真實,在尊重基本史實的基礎上進行虛構和創作是必然的。《大業》三部曲裡的情節和對白完全屬實?別鬧,你冷靜。

二、關於這場戰鬥:儘管日軍沒用重武器,儘管四天戰鬥中日軍傷亡遠超國軍,但事實上,四行倉庫保衛戰也就起到了鼓舞人民士氣的精神作用,單就這場戰鬥的過程和結局來說,國軍還是失敗了,有三件事證明這個失敗。1、掩護大部隊撤離(作用不明顯)和促使世界各國的幹預和幫助這兩個戰略目標都沒成功;2、撤進租界就被全員繳械,這當然是在日軍的逼迫下,被繳械集中關押成為事實上的俘虜,這當然是失敗;3、四百多人,戰鬥減員不過幾十人,但隨後幾年大部分被折磨致死,最後只倖存一百多人,這當然是失敗。

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八佰壯士成為全民敬仰的英雄。跟絕大多數抗日神劇相比,《八佰》裡的日軍不僅武器精良而且士兵訓練有素勇猛兇殘(這才是事實,不然幹嘛打八年),就雙方作戰能力而言,國軍差距實在太大。這就好比,你跟泰森動手打架,完全沒有勝利的可能啊!你一看拳腳實力遠不及泰森,於是到處揣摸傢伙,好不容易左手握塊磚頭右手拿了根棍子,一回頭——泰森這廝居然端起了機關槍!這樣的對比在戰場上非常令人絕望,除了前赴後繼地悲壯犧牲,根本沒有第二個選擇。然而,正是在這種殘酷形勢下,我們的戰鬥精神才更加的可歌可泣。

三、關於完整表達:有人說,18分鐘在147分鐘面前也不多呀!有人說,看過一年前的完整版,區別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呀等等。關於審查,關於完整表達,真實情況或許更複雜些。有的,真不行;有的,沒說不行,但實際上真不行;有的沒說不行,事實上拍了也可能沒事,但你就這樣揣測著嚴格自我要求著,就怕萬一不行乾脆索性別拍了,於是最後呈現的結果也就等同於不行,這就叫威懾。

對以上三個前提有了冷靜認知,我覺得關於《八佰》的爭吵會少很多,就算意見仍不一致,那爭論也至少是有意義的,否則,鬧哄哄的全是扯淡。

以下,是與《八佰》相關或不太相關的十句觀後感:

1、影片中最有力量的一句對白,來自何香凝女士——「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彼時日軍的殘酷殺戮是為了摧毀國人意志,此時我們的意志仍在找回的路上。

2、片頭片尾的大段字幕、旗子畫面的低調處理,與我們掛在嘴邊的高度自信並不匹配。從這個角度看張維為那句「中國人你要自信」似乎有些道理。

3、電影躋身藝術行列是世界性認知,但符合這個藝術身份的國產電影並不多,大量《逐夢演藝圈》式醜陋產品的出現,其實是在侮辱藝術倆字。因此,更應該向認真創作的《八佰》致以敬意。

4、專家上百形形色色,有專家的地方就充滿了針鋒相對。《八佰》這種歷史題材電影而且是大製作,當然會請很多歷史學家當顧問,但仍有專家跳出來說影片「嚴重歪曲歷史」,你覺得應該相信哪方專家的說法?所以,「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這句話放在此時,簡直恰到好處。

5、這場戰鬥果然氣場強大,所有大小明星(包括一些小鮮肉)在四行倉庫裡都變成了服務於這場慘烈戰鬥的小角色,因為擺正了位置,所以儘管很多角色畫面很少且蓬頭垢面,卻仍然光彩照人。

6、拍電影賺錢天經地義,所有電影拍攝製作的目的,排在第一位的都是票房,然後才是所謂夢想、情懷以及社會責任。爛片、藝術片以及大製作商業片,大家都一樣,沒人例外。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再說「《八佰》就為了圈錢」就顯得非常無恥無聊了,讓認真拍攝製作的《八佰》這種電影賺到錢有什麼不對?

7、護旗段落非常震撼,這個行為不難理解,戰場上旗子的意義非同小可,所謂兵敗如山倒的前提就是——主將犧牲或先跑了、旗子倒了號角不響了。影片開始時日軍就把國軍旗子扔下了樓,也對應了最後的護旗段落。話說國軍命運也是自有定數,短短幾年間,光在上海就先後被日軍和解放軍把旗子從樓上扔了下來。

8、看了很多質疑指責《八佰》的文章、視頻之後,才去看的電影。我覺得,幾乎所有我看到的質疑的點,在電影中都通過畫面、對白、字幕以及各個情節的合理分配給出了回答,換句話說,你能想到的,影片創作團隊都想到了。比如女學生送旗的段落就很簡潔克制,對白甚至少於遠處討論是否摸過胸的倆軍人,我覺得這個處理非常恰當。

9、全片感動觀眾的地方有很多,我落淚的點是在戲班老頭敲鼓那個瞬間。關於白馬的意象,見仁見智,這是導演的自由表達,是人家的創作權利,這也是很多電影經常使用的超現實表現手法,反正我挺喜歡。不知道當時是否真的發生過前赴後繼不怕犧牲傳遞電話線的一幕,出於對這樣英勇行為的敬意,不敢妄加評論,個人覺得這個段落有點過了。

10、為《八佰》電影中的英勇國軍灑淚致敬是我們的正常情感,七十萬(淞滬戰場)無懼生死的國軍弟兄以及他們身後的妻兒老小,那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都是普普通通的中國人啊!這種時候還糾結是國是共是敵是友該保留還是該刪除——你還是人嗎?在這樣的故事面前,我們只需要知道,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中國人,這就夠了。






相關焦點

  • 《八佰》是不是一部好電影?誰說都不算!
    如果抗戰影片是中國電影圈永不過時的題材元素,那麼《八佰》必定佔A 等級別。不由得小筆再推薦上一番!八佰的故事背景,來自於1937年的淞滬會戰,在慘烈的戰事下,我軍奉命西撤在這獨特的地理位置裡,一條不足百米的河渠鮮明劃分了兩個世界,「一邊天堂,一邊地獄」,「一側歌舞昇平,一側殘垣斷壁 」。
  • 新片《八佰》遭遇19年前老電影壓制,幾十億票房預期還有望麼
    【非正常觀影的人間小黑】說到院線復工之後,大家最想看的電影有那一部,《唐探3》和《八佰》是大家關注度比較高的,其中《八佰》作為戰爭類題材的電影,就預告來看,有這很高的水準,不過在點映預售時,卻被一部19年前老電影壓制了。
  • 《八佰》電影演員有誰? 演員陣容強大都是老熟人
    《八佰》電影演員有誰?電影bai《八佰》的主演有黃志忠、張俊一、du歐豪、張承、王千源、zhi姜武、張譯dao、杜淳、陸思宇、張宥浩、魏晨、李晨、白恩、餘皚磊、俞灝明、鄭愷。
  • 《八佰》是不是一部好的電影?
    《八佰》最新票房已達8億,單周票房將要衝10億,可以說這票房也許是給了疫情後的電影人和院線一股力量,因為僅僅從票房上看是成功的一部電影,但是我們靜下心來,細細思量它算不算一部好的電影,我們從下面幾點來評價它吧。
  • 電影《八佰》,如願以償
    我一時間對管虎見秦漢的事沒有明確判斷,只覺得這是電影外的事,何必糾著。於是,趕緊繞回主題:「那你覺得這電話好不好嘛?」「也就那樣羅,都被罵死了。」讓《八佰》去扛起當時的歷史全景,過於苛刻。於是,我繼續躲閃,沒有問他,罵什麼?而是問:「你的是說,這電影,就一點都沒擊中你淚點嗎?」「沒有啊。他說是歷史大片,但又沒有忠於歷史,還篡改歷史。」「篡改?比如呢……」我小心翼翼地問道,因為我對那段歷史的確不了解,而《八佰》是歷史大劇的說法倒似有耳聞。
  • 電影《八佰》的導演是誰 《八佰》劇情介紹
    八佰誰導演的《八佰》導演是管虎。大家可能對這個人有點陌生,但是提起吳亦凡參演的《老炮兒》大家想必不會陌生吧,這也是管虎導演的作品之一。管虎,1968年出生於北京市,中國內地導演,199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與賈樟柯、王小帥等同為中國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作品犀利、先鋒,有著強烈的人文關懷和現實批判性,視聽技巧純熟並獨具特色。24歲執導處女作《頭髮亂了》,記錄了九十年代中國年輕人的迷茫與尋找;電影《西施眼》獲得2002年夏威夷國際電影亞洲電影評審團獎(NETPAC)、第十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影片。
  • 《八佰》是一部好電影嗎?
    《八佰》 在電影市場低迷的2020年,《八佰》成了「救市」之作。不少人直呼,《八佰》的出現,拯救了今年受疫情影響的整個低迷的電影市場。 但伴隨熱鬧而來的,是關於這部電影的種種爭議。關於電影背景的討論,甚至蓋過了影片本身。回歸到影片本身來觀察,這部電影,真的如此優秀嗎?
  • 如果回到《八佰》,你會選擇成為誰?
    本打算七夕那天也湊個熱鬧去看電影,結果場場爆滿,根本買不到票。所以我心心念念的《八佰》就推遲到昨天看了。因為從昨天到今天我都在思考:如果回到《八佰》,我會選擇成為誰?(一)歐豪飾演的「端午」是個半大孩子,未婚,家有一母。他說他讀過私塾,但沒出過門。所以和叔叔,弟弟只想出門看看,看看上海。可不曾想就陰差陽錯的成了「逃兵」,來到四行倉庫。
  • 800號龍標的《八佰》:電影、歷史,出現的時機都剛剛好
    已經很難用「好壞」去形容這部電影。雖然看過紀實報導,但也沒法肯定地說《八佰》一句「失真」。拿到2019年第800號龍標的《八佰》,瞬間就讓人想到:這部電影,被滯後了。不管是因為刪減片段的協商,還是上映過程的波折,或者乾脆就是因為那場無一倖免、人人自危的疫情。總之,《八佰》呈現的相對客觀的這段歷史,就像電影本身一樣——遲到了。
  • 《八佰》,那匹浴血而生的白馬 #電影八佰#
    誰是中國電影行業的那一匹白馬是的,《八佰》就是這匹白馬,是全國電影行業在對抗疫情衝擊的戰役中,衝出來的第一匹白馬。自8月2日電影宣布定檔以來,各方都在圍觀這部片子上映後能拿到的熱度和口碑,作為繼續向市場投放優質電影資源的權衡指標,《八佰》以一腔孤勇成為影院復工後第一個上線的國產大片,誰都無法預料票房,無法預料觀眾對新片的渴求。
  • 《八佰》,電影所承載的不僅僅是娛樂
    「把人看哭」和「好不好看」從來都不應該作為評價一部電影的標準。電影好不好更應該建立在值不值得看的基礎上。在電影工業的今天,利用數據模板可以精準抓到人們的淚點,讓觀眾哭不算什麼。顯然《八佰》是一部值得看同時好看的作品。
  • 電影《八佰》到底是誰在護國?
    前幾天我去看了《八佰》的首映,一直都難以平靜。不談歷史,這是一部製作精良的電影。談到歷史,卻又處處是漏洞。八佰的宣傳非常完美,刪減 18 分鐘的名頭,愛國旋律的主題,幾個月的宣傳拉鋸戰,讓大眾對這部電影的好奇度頂上風口浪尖。
  • 《八佰》是一部洗白孫元良的電影嗎?
    直到電影後半段,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來了,才提了一嘴,是孫元良下令要謝晉元守四行倉庫,自己走了。電影借黃曉明的口,說的明明白白——孫元良自己跑路了。如果這也算洗白孫元良,那天底下還有不算洗白的事情嗎?這一切,只要你看過電影,就能很容易得出結論,不會再糾結這到底是洗白還是抹黑的問題。2,《八佰》美化國民黨了嗎?關於《八佰》另一個很激烈的爭議,是《八佰》傳達出的對國民黨的態度。
  • 《八佰》:難以用「好看」形容的好電影
    一部好電影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要比教科書更生動、更具體、更共情。管虎導演的《八佰》給人以深深的震撼和感動,它喚起了每個人心中的英雄情結和愛國情懷。這部好電影拉近了我和英雄之間的距離,我看到了他們在艱難歲月中的革命信仰,看到了他們為了新中國的美好明天而浴血奮戰,看到了他們在天堂的微笑和生命的永垂不朽。我不願用「好看」一詞去形容《八佰》,因為它對我而言不只是一部好看的電影,更是一次不忘歷史,不忘先烈的生命教育和愛國教育。管虎曾說他在全國二十多個城市採訪了很多人,其中百分之八十的人不知道四行倉庫保衛戰,他感到有一種責任,需要讓更多人了解這段往事。
  • 評《八佰》:誰是正統?誰是僭竊?
    管虎心裡應該是很清楚的,作為文化商品,《八佰》只要大賣就可以了,但作為電影,票房之類,無非一時泡沫。《八佰》如果要在時間長河中站得住腳,還要在另外一些標準前接受檢驗。 我認為,無論今天如何喧囂,待到浮華散盡、塵埃落定,《八佰》之於管虎,正如《無極》之於陳凱歌、《滿城盡帶黃金甲》之於張藝謀一樣,成為他個人藝術生涯中的一塊恥辱的「瘡疤」。
  • 《八佰》歸來,中國電影贏了
    等了快一年,終於在電影院開門之際,迎來了《八佰》的上映。這部電影還未上映就因各種話題在熱搜榜上居高不下。首先,《八佰》是好看的。剛上映,大傢伙都打出了接近8分的高分。態度就是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誰愛上誰上,誰愛打誰打,反正我不打。就這樣,幾十萬的東北軍被幾位日本兵打得四處逃竄。然後日本人來上海了,上海的情況比較複雜,正是這樣,《八佰》裡挺值得一說的內容出現了。十裡洋場,紛繁複雜,要啥啥都有,租界滿天飛,日本人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和中國人一起楚河漢界,混在一起生活。可是日本人是侵略者,一伙人來了,還是得打。
  • 即將上映的電影《八佰》原來是借鑑這部老電影?
    八百壯士》和《八佰》的題材和劇情框架如出一轍圍繞著同一歷史事件可以拍出很多版本的電影,雖然兩部電影在細節等方面肯定不一樣,但其大致的劇情架構還有時代背景無疑是一致的,對於一些「歷史盲」觀眾來說,如果不願意提前了解書本上的歷史,觀看同題材電影也是一個不錯的的選擇。
  • 看完《信條》覺得《八佰》穩了,再看上座率,《八佰》真的穩了
    站在影迷的角度來說這沒什麼好質疑的,諾蘭的片子怎麼會差呢?不過站在普通觀眾的角度來說,願不願意為這樣的一部電影買票就是另一個維度的事情了。雖然有以往的經驗打底,從沒指望《信條》真的會大爆特爆,但看過正片之後,覺得其在內地院線的商業表現可能比早前預想的還要再糟糕一點兒。
  • 八佰到底給誰看?
    電影之外的意義 首先想說的是,《八佰》上映不容易。 不知道有沒有人記得去年6月15,也就是2019年第22屆上海電影節的第一天,原定當天做開幕電影的《八佰》,被緊急下架。,其次,沒有了票房,他們還有一部分實景影視城能夠賺錢,雖然不多,可相比其他坐吃山空的電影公司來說,總歸是件好事。
  • 管虎:《八佰》超越了電影的意義
    「八百壯士」其實只有400餘人,他們以少敵多,與日軍激烈戰鬥,死守四天後接到上級的撤退令,退入租界。而這部電影的落腳點,則落在了「喚醒國魂」之上。片中,「逃兵」、混混、小市民、知識分子等不同身份的中國人都被這場悲壯的戰役打動,激發起沉睡的愛國心。《八佰》是一部群像戲,人物眾多而片長有限,有些角色便顯得略為扁平,也有多位主要演員的表演非常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