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大概需要 3.2 分鐘。
前幾天我去看了《八佰》的首映,一直都難以平靜。
不談歷史,這是一部製作精良的電影。談到歷史,卻又處處是漏洞。
八佰的宣傳非常完美,刪減 18 分鐘的名頭,愛國旋律的主題,幾個月的宣傳拉鋸戰,讓大眾對這部電影的好奇度頂上風口浪尖。
毫無疑問的是,八佰的營銷是成功的, 8 月 14 日八佰點映首日票房就有 1428 萬,平均票價超越當日總票房排名第一的《哈利波特》,排名第二,上映四天,總票房 8.48 億。
八佰講述了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故事,說是有八百位壯士,但實際上是謝晉元團長為了迷惑敵軍,故意對外宣稱有八百位士兵。
而為了宣傳這部電影表達對壯士的敬意,導演管虎特意去拜訪了國民革命軍第 88 師師長孫元良的兒子,但孫元良其實才是當初拋棄八百壯士,可以說被電影中所致敬的壯士憎恨的人。
無論哪方的記載,孫元良都是不折不扣的民族罪人。淞滬會戰戰敗後,為了避免國軍全軍覆沒,孫元良下令謝晉元手下的 400 多名士兵,固守四行倉庫陣地,自己卻跑了。
然而孫元良的惡行還不止這些,據時任第七十八軍軍長宋希濂回憶到,孫元良除了臨陣脫逃成性,還貪生怕死,身為一個軍人,脫掉軍服偽裝成難民,一點軍人該有的血性都沒有。
據時任第 88 師軍械處主任葛天回憶道,上海學生代表慰勞四行倉庫師部時,孫元良看到一個女學生眉清目秀,就實施了強姦,不僅不顧部下多次勸阻,還不要臉地說,自己在上海作戰有功。
不但如此,孫元良還在上海抗戰期間大發國難財。
當年上海人民滿腔熱血擁護抗戰,節衣縮食集資慰勞軍隊,與軍人們冒著槍林彈雨上前線作戰、搶修工事,共赴國難。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孫元良不僅將上海搶劫來的棉紗等偷運武漢出售,把慰勞物資變為現金。
還吞了財政部的一筆用來修建工事的款項,讓部下用當地倉庫裡的鋼材或無人居住的房屋拆下來修築工事,結果導致防禦工事質量嚴重不合格。
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嶽飛廟前拜秦檜一樣,莫名其妙。而噁心、卑鄙、無恥、下賤這些詞都沒法形容孫元良這個人。
就這麼一個聲名狼藉的垃圾,我不知道身為導演的管虎有什麼好拜訪的,甚至將其當作電影的宣傳賣點。
拍了一部電影致敬八佰壯士,結果還沒致敬呢,就先拜訪了把他們拋棄的將領的子孫。就算人死了沒法追究,但那些護國的 400 位將士的後代該怎麼想。
居然還有人說導演不知道孫元良的卑劣行徑,作為一個導演,據其自己說準備了十年之久,況且現在網際網路隨便搜一下都能得出結論。
就算是真不知道孫元良的惡行,電影還曾在上海原址的四行倉庫紀念館舉辦過發布會,到了館內,解說員也會澄清這段歷史。
那八佰作為一部戰爭愛國電影,如果作為一位敬業的電影人,歷史都不知道,那是怎麼拍出見證歷史,致敬英雄的電影。
有人還說,電影本身是藝術,有加工修飾和誇大很正常。
但如果是作為一部基於歷史並且含有大量可以挑動群眾情緒因素的藝術,拍出來的內容並未基於事實,而是過度加工。
哪怕知道真實依然沿用流言,技巧過多,這難道不會掩蓋英雄真正慘烈之處嗎?
這部電影本身拍得不差,做到了畫面精良、故事動人。影片以蘇州河為界限,南北兩面形成鮮明對比。一面天堂,到處紅燈酒綠;一面地獄,充滿硝煙鮮血。
雖然能從電影發現不少 BUG ,有很多不合理之處,但電影本身就很難做到完美,不必苛責。
但如果是為了煽情而虛構歷史篡改事實,糊弄不了解這段歷史真相的人,那這部電影拍得有何意義?
這部電影是很好哭的,可人一旦哭泣,就會喪失理性變得感性,如果是為了賺錢騙取觀眾的眼淚,從而扭曲歷史,傳播錯誤的事實,那麼起碼我不會認同這部電影。
另外,這場戰爭的慘烈不是體現在戰爭的本身,而是戰爭背後的黑暗。
謝晉元和 400 多位壯士才是真正護國的人,他們無愧於民族英雄的稱號。
只是在當時,中國內憂外患,他們不僅要對抗裝備與兵力懸殊的敵人,還要面對高層愚蠢的指揮,及只能接受炮灰的悲哀命運。
結果戰役的最後,沒被日本人瘋狂進攻打退的守軍,居然被國軍一紙命令調走了。
從 400 位抗日英雄的角度出發,他們確實是在保護人民群眾,保衛祖國,謝晉元在接到撤退命令後,仍然想留下來誓死抵抗,他們甚至修好了自己的墳墓。
但守護四行倉庫這場戰役,本身是國民黨為了博取帝國主義的同情,拿抗日英雄的鮮血去進行的一場慘烈的表演,這些勇士在國民黨眼裡就是一群可有可無的炮灰。
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場實力懸殊,註定失敗的戰役,是一場幾乎等同於送死的表演,這場表演的目的是為在九國公約會議上爭取到其他列強的支援。
可「弱國無外交」,哪怕四行倉庫戰役打得多漂亮,英法都從來沒有打算為了當時弱小的中國得罪日本。
英法只會勸國民黨撤退,叫謝晉元趕緊放棄無畏的抵抗,但他們不會叫日本人停手,因為這會殃及到他們在上海租界的生意。
電影最後也沒拍完,謝晉元接到撤退命令抵抗無果後,殘軍撤離到租界被要求全部繳械並且軟禁起來。
要知道沒有槍的軍人,相當於任人宰割的俘虜。謝晉元甚至想帶著壯士們重新衝回四行倉庫,寧可與日本人血戰到底,也不願繳槍當俘虜。
後來,英國人把剩下的士兵集中放在膠州路,四周被鐵絲網包圍的 15 畝大的空地裡,四角建有崗樓日夜監視,空地外還有士兵巡邏監視。
美名保護孤軍安全,實則就是把孤軍當作俘虜。
這些壯士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甚至連基本的人權也無法保障。
甚至在四年後,叛國後的汪精衛記恨謝晉元,派人刺死了他。
謝將軍年僅 37 歲,沒有如願以償戰死沙場,卻倒在了幾個民族敗類的手裡。
這才是最應該被記錄與重現的歷史與事實,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著它。
謝將軍和四百壯士就是那種真正的英雄主義,他們知道自己的結局,但依然熱愛祖國願意犧牲自己。所以,他們不需要刻意地拔高,也不需要虛構出來的情節煽情。
當這些英雄的事跡被真正記錄下來,當你真正認清了歷史背後的真相,反而會讓大家更加敬重他們。
向謝將軍和四百壯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