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磷酸化失調特徵揭示2型糖尿病肌肉胰島素抵抗機制

2020-12-24 科學網

蛋白磷酸化失調特徵揭示2型糖尿病肌肉胰島素抵抗機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7 14:57:21

美國哈佛醫學院C. Ronald Kahn課題組揭示出2型糖尿病患者肌肉胰島素抵抗的蛋白磷酸化失調特徵。2020年9月3日,《細胞—代謝》雜誌在線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據研究人員介紹,骨骼肌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T2D)中最早的缺陷,這出現在疾病進展之前並且可以預測疾病進展。由於激素或循環代謝物的變化,這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原發性缺陷或繼發性組織交流是未知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使用分化為成肌細胞(iMyos)的T2D患者iPS細胞,開發了一種疾病體外模型。研究人員發現培養中的T2D iMyos表現出多種反映人類疾病的缺陷,包括胰島素信號傳導的改變、胰島素刺激下葡萄糖攝取的減少和線粒體氧化的減少。

 

更驚人的是,全局磷酸化蛋白質組學分析揭示了T2D iMyos信號缺陷的多維網絡,這些網絡超過了經典的胰島素信號轉導級聯,包括參與Rho GTPases調節、mRNA剪接和/或加工、囊泡運輸、基因轉錄和染色質重塑的蛋白質。這些細胞自主性缺陷和蛋白質磷酸化網絡的失調揭示了T2D基本缺陷背後細胞機制的新維度。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Cell-Autonomous Signature of Dysregulated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Underlies Muscle Insulin Resistance in Type 2 Diabetes

Author: Thiago M. Batista, Ashok Kumar Jayavelu, Nicolai J. Wewer Albrechtsen, Salvatore Iovino, Jasmin Lebastchi, Hui Pan, Jonathan M. Dreyfuss, Anna Krook, Juleen R. Zierath, Matthias Mann, C. Ronald Kahn

Issue&Volume: 2020-09-03

Abstract: Skeletal muscle insulin resistance is the earliest defect in type 2 diabetes (T2D),preceding and predicting disease development. To what extent this reflects a primarydefect or is secondary to tissue cross talk due to changes in hormones or circulatingmetabolites is unknown. To address this question, we have developed an in vitro disease-in-a-dish model using iPS cells from T2D patients differentiated into myoblasts(iMyos). We find that T2D iMyos in culture exhibit multiple defects mirroring humandisease, including an altered insulin signaling, decreased insulin-stimulated glucoseuptake, and reduced mitochondrial oxidation. More strikingly, global phosphoproteomicanalysis reveals a multidimensional network of signaling defects in T2D iMyos goingbeyond the canonical insulin-signaling cascade, including proteins involved in regulationof Rho GTPases, mRNA splicing and/or processing, vesicular trafficking, gene transcription,and chromatin remodeling. These cell-autonomous defects and the dysregulated networkof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reveal a new dimension in the cell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the fundamental defects in T2D.

DOI: 10.1016/j.cmet.2020.08.007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0)30420-4

相關焦點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應用研究概述
    糖尿病的致病機制●●1型糖尿病其顯著的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特徵是胰島β細胞數量顯著減少和消失所導致的胰島素分泌顯著下降或缺失。儘管其機制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認為1型糖尿病的發病乃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在遺傳因素中,HLA位點調控了αβT細胞的特異性,也被證明是1型糖尿病發病的主要易感位點。
  • 胰島素抵抗和II型糖尿病是什麼關係?
    遠在確診II型糖尿病之前,人的身體內部就已經發生一系列變化了。這既是一個壞消息,也是一個好消息。說它壞是因為我們不能第一時間判定它就是糖尿病的開始,做到防微杜漸;說它好則是因為一旦我們發現了這些變化後,還有一定的時間可以阻止或者延緩患糖尿病的進程。
  • 什麼是胰島素抵抗,如何改善胰島素抵抗?
    胰島素抵抗就是糖尿病的前期症狀,所以,如果你一旦發現有了胰島素抵抗現象,儘快改變自己的飲食結構,少吃米麵糖等,多吃一些蔬菜,肉類,還有好的脂肪。長期高碳水化合物(米麵糖攝入太多),非常容易導致胰島素抵抗,如果你有胰島素抵抗,低碳飲食是你必須要執行,同時,你還可以嘗試輕斷食,你的目的是讓你的血糖穩定,胰島素處於低水平,緩解胰島素抵抗和改善糖尿病就是必須要選擇低碳水飲食結構。我的博客裡面有很多有關低碳飲食,和斷食,逆轉糖尿病的案例,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案例一,案例二 。
  • JCI:科學家發現治療早期2型糖尿病的潛在途徑
    Kelly博士說道,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名為MondoA的蛋白質或可充當胰島素耐受性和肌肉中脂肪積累的關鍵連接,而肌肉中脂肪的積累往往發生在肥胖相關的糖尿病患者中,本文研究首次檢測了MondoA靶向藥物在臨床前試驗中抑制2型糖尿病的效力。
  • 研究揭示GPCR磷酸化模式如何協調抑制素介導的信號傳導
    研究揭示GPCR磷酸化模式如何協調抑制素介導的信號傳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6:23:07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Ron O.
  • 磷酸化大禮包了解一下?
    A圖就是進行免疫共沉澱和質譜分析,B圖是文氏圖鑑定了和Fam20c的相互作用蛋白,C圖也是揭示了在內質網和高爾基體中與fam20c相互作用的蛋白。既然說到Fam20c可以磷酸化Ero1α。該現象很好的說明了PDISer357磷酸化在維持內質網蛋白穩定中的重要性。因為內質網中的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積累會導致內質網蛋白質平衡失調,甚至由於在內質網應激無法解決的情況下誘導細胞的死亡。
  • 胰島素抵抗,糖尿病患者當然「不歡迎」,這5件事或可助「反轉」
    胰島素是身體中分泌的一種激素,能夠促進葡萄糖轉變為糖原,也就可以方便身體儲存能量,如果發生胰島素抵抗,人體對胰島素不再敏感,就很難正常的轉化葡萄糖。所以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主要就是地改善胰島素抵抗問題,這樣才能有效的穩定血糖。
  • 中國糖尿病患者怎樣正確胰島素治療?
    糖尿病患者需要長期治療,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是長期平穩控制血糖的重要措施。相對於傳統階梯式治療方案,早期嚴格治療方案對長期血糖的管理更有效,及時起始胰島素有助於血糖達標(圖1)3。研究顯示,早啟用胰島素的患者較晚啟用者達到糖化血紅蛋白(HbA1c)>
  • 蛋白基因組又一力作:揭示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分型及治療靶標
    研究通過多組學聯合(全外顯子測序、全基因組測序、轉錄組、蛋白質組、磷酸化修飾組學)的方法對108例HPV陰性HNSCC患者進行研究,將所有患者分為三個亞型,並且揭示了其分別對應CDK抑制劑、 EGFR抗體、免疫治療等三種治療手段的高度可能性。
  • 我國幹細胞療法對糖尿病的最新臨床研究進展
    最新研究數據表明:糖尿病的知曉率僅為36.5%,只有32.2%的患者接受診療,且接受診療的患者中僅有49.2%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HbA1c)得到了有效控制(<7%),這種情況容易導致糖尿病併發症,降低了我國糖尿病診療的有效性,同時,巨大醫療費用也給國民經濟帶來了壓力,有效控制糖尿病已成為一件刻不容緩的任務糖尿病的發病機制目前糖尿病主要分為1型和2型,
  • 2020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梳理糖尿病最新研究進展
    研究人員分析了是否脊椎動物機體中胰島素的進化會遭遇障礙,是否存在一系列複雜的步驟限制了胰島素的序列使其無法進行摺疊,如果是這樣的話,這是否會讓人類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呢?),即纖維樣結構,這些聚集物就是2型糖尿病發生的標誌,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些澱粉樣蛋白的形成是如何誘發2型糖尿病的。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肺腺癌蛋白分子全景
    研究工作對103例臨床肺腺癌病人的癌和癌旁組織進行了深度解析,最終共鑑定到11119個蛋白產物和22564個磷酸化修飾位點,同時整合臨床信息和基因組特徵數據分析,深度構建了基於蛋白質組的肺腺癌分子圖譜全景。
  • 強生戈利木單抗降低胰島素使用量,糖尿病藥物研發新方向
    11月19日,新英格蘭雜誌(NEJM)發布強生戈利木單抗(golimumab)1型糖尿病II期臨床試驗文章。II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對比安慰劑組,戈力木單抗可顯著降低患者胰島素使用量,說明應用戈力木單抗可促使患者體內產生更多的內源性胰島素。
  • 2型糖尿病能治好嗎?對壽命有什麼影響?醫生告訴您如何與其共存
    不過很可惜,從目前的醫療情況來看,2型糖尿病可能需要患者終生帶病,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如果糖尿病患者能夠控制好血糖,注意飲食,並且正確使用藥物或胰島素,是能夠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率,或者降低患病風險,同時也能夠炎症2型糖尿病患者的壽命,能夠普通人一樣過著正常的生活,達到治療的理想效果。
  • 陸前進/趙明團隊揭示E4BP4調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機制
    腺病毒E4啟動子結合蛋白-4(E4BP4)是哺乳動物細胞核內的一種鹼性亮氨酸拉鏈(bZIP)型轉錄因子,參與調控細胞的存活和增殖【6】。已有研究表明E4BP4參與調節免疫細胞譜系的發育和功能,還可以調節B細胞的IgE類別轉換,T細胞極化反應和細胞因子的表達【7-10】。
  • 有關「糖尿病緩解」,你需要知道這5點
    導讀:糖尿病真的能緩解嗎?哪些患者緩解的可能性大?怎麼做? 2型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徵的終身代謝性疾病,雖然無法根治,但已有多項研究證實其確實可以通過某些治療方式實現「緩解」,甚至能維持非常長的時間。
  • 管控含糖飲料,每日屏幕時間≤2小時!澳洲兒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指南
    近些年來,兒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悄然增多,怎麼更好管理?近日,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相關專家就此發布了新指南。撰寫專家指出,肥胖的流行推動了兒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發病率的增加,尤其是10歲以上的兒童青少年。此外,最讓人憂心的是,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要比成年患者更容易出現並發展,在確診後的幾年最可能需要接受胰島素治療。因此,早期識別和管理,對於預防併發症及維持遠期健康至關重要。
  • 別只盯著體脂含量增加,體脂分布同樣與糖尿病風險相關
    肥胖與糖尿病的關係十分密切,成為2型糖尿病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過去30年,我國成人平均體質指數(BMI)增加約1.8 kg/m2,肥胖患病率增加8倍,糖尿病患病率增加14倍。體脂增加是肥胖患者的最重要變化,也是糖尿病發生最關鍵的因素。
  • ...又一個肥胖元兇被發現,竟是阿爾茲海默症的元兇——澱粉樣蛋白...
    肥大脂肪細胞抵抗胰島素對脂肪分解和葡萄糖攝取的作用,並表現為脂聯素分泌受損,而脂聯素是一種增強胰島素敏感性的激素。肥大脂肪細胞缺氧的風險增加,因而誘導纖維化程序的啟動,限制了正常AT的生長。臨床研究表明脂肪細胞增大與AT功能障礙、全身代謝缺陷和全身胰島素抵抗等相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