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關注 無憂村
真假悟空的章節撲朔迷離,本來原有個行者保唐僧取經,為何無緣又多出一個來?
如果是妖怪所變,為何玉帝、天神、觀音、唐僧皆辨不出?
如果不是妖怪所變,而是悟空本身,那如來為何又說此是「六耳獼猴」,非悟空也?
「六耳獼猴」又是何方神聖?居然要化作師徒四人代替他們西去取經。
本章故事自古少得人解,多是以悟空「二心」定論。且不知,不僅悟空有此二心,師徒四人皆有二心……
故事介紹
故事說到唐僧師徒離開了「女兒國」繼續西行,路上又遇到了幾個打家劫舍的強盜,被悟空幾下就打死了。唐僧又怪悟空行兇,趕他回花果山。就在悟空去找觀世音菩薩訴苦的時候,有個「六耳獼猴」假冒悟空,打傷唐僧,搶走行李。沙僧從觀音處找來真悟空,真假猴王大戰,觀音、玉帝、唐僧都無法分辨。一直打到地藏菩薩處,才被地藏王的坐騎「諦聽」識出,但是不敢說破。
最終還是在西天如來處,如來說出本源,識破此乃「六耳獼猴」,悟空一棍將他打死,師徒終於得以團聚。
正 文
在西遊原著中,唐僧總共趕了悟空三次。
第一次:《西遊記》原著第十四回,剛剛收服孫悟空的時候,有幾個強盜打劫(六賊),讓孫悟空打死了,然後唐僧說了悟空幾句,悟空受不了嘮叨去了龍王那裡討酒喝。最後觀音菩薩給了唐僧一個緊箍,緊箍咒。本次不算是趕,是悟空自己走的。
第二次:《西遊記》原著第二十七回,離開五莊觀後,唐僧師徒在白虎嶺遭遇白骨精。白骨精三度變化想吃唐僧肉,卻接連三次被孫悟空打死。最終,唐僧發狠,正兒八經的寫了「貶書」,將孫悟空趕走。
第三次:《西遊記》原著第五十六回,孫悟空打死了幾個強盜,被唐僧義無反顧逐走,後來「六耳獼猴」假扮悟空攻擊唐僧,最後被地藏王的坐騎「諦聽」識破,如來收攝後被悟空打死。
六耳獼猴之來源
六賊和白骨精村長都已解得,唯獨這「六耳獼猴」還未見分曉。「西遊」故事章節都不是憑空想像的,都可以找到出處和來源,「六耳獼猴」當然也不例外。
暫且不說「六耳獼猴」的寓意,先查一查他的來歷,抄抄老底。
儘管歷史上眾說紛紜,「六耳獼猴」的來歷基本成了謎一樣的問題。如果大家能熟讀「西遊」,還可以找到些蛛絲馬跡。「西遊」本自圓融,許多解不開的問題都藏在其他的篇章之中,讀「西遊」需處處留心。
「西遊」開篇寫到悟空從「菩提老祖」之處學藝歸來,在花果山自立為王,後又大鬧龍宮取得「定海神針」為自家兵器。悟空有了兵器和披掛之後結交了六個兄弟,這也是悟空為「妖仙」之時,最早結拜的「七兄弟」。
《西遊記》第三回摘錄如下:
他(悟空)放下心,日逐騰雲駕霧,遨遊四海,行樂千山。施武藝,遍訪英豪;弄神通,廣交賢友。此時又會了個七弟兄,乃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獅駝王、獼猴王、禺狨王,連自家美猴王七個……
……內有牛魔王忽高聲叫道:「賢弟言之有理,我即稱做個平天大聖。」蛟魔王道:「我稱覆海大聖。」鵬魔王道:「我稱混天大聖。」獅駝王道:「我稱移山大聖。」獼猴王道:「我稱通風大聖。」禺狨王道:「我稱驅神大聖。」此時七大聖自作自為,自稱自號,耍樂一日,各散訖。
七大聖排行
1、牛魔王(平天大聖)
2、蛟魔王(覆海大聖)
3、鵬魔王(混天大聖)
4、獅駝王(移山大聖)
5、獼猴王(通風大聖)
6、禺狨王(驅神大聖)
7、美猴王(齊天大聖)
我們只知道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其實不知道還有其他「六位大聖」。這六大聖多少也參與了「鬧天宮」事件,悟空被玉帝招安之後,六兄弟死的死散的散,各自山頭為王不提。
再後來,我們知道有牛魔王出場,出現在「三調芭蕉扇」的故事章節。「蛟魔王」身份不明,可以肯定不是四海龍王,村長覺得應該是亂石山碧波譚偷佛塔明珠的「萬聖龍王」,也可能沒有躲過「小三災」死掉了。其他幾位大聖和取經路上的妖怪也頗有相似,比如「鵬魔王」酷似獅駝國的「金翅大鵬鳥」,本是如來的娘舅;「獅駝王」酷似獅駝國的老大「青獅怪」,和大鵬鳥、六牙象結拜為三兄弟。「禺狨王」大家不熟悉,禺狨,其實就是一種金絲猴。
《說文》中記載:「禺,母猴屬,頭似鬼。似獼猴而大,赤目長尾,亦曰沐猴。」
《山海經·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原來村長說過「西遊」故事中的大部分妖怪,都可以在《山海經》中找到原型。禺,即長尾金絲猴。「六耳獼猴」的原型即來自《山海經》中的「長右」,不同的是多了兩個耳朵。雖說「六耳獼猴」的形象來源於「禺狨王」,但卻不是它,而是「七大聖」之一的獼猴王。
在「真假悟空」打到如來處去辨真假之時,如來曾道:「周天之內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這廝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鱗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類之種。」
第一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鬥。
第二是赤尻馬猴,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
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
第四是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
此四猴者,不入十類之種,不達兩間之名。我觀假悟空乃「六耳獼猴」也。
孫悟空得了「金箍棒」之後,將兩個赤尻馬猴喚做馬流二元帥;兩個通背猿猴喚做崩芭二將軍。靈明石猴說的就是齊天大聖孫悟空,大家都知道他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所以稱為「石猴」。我們得知赤尻馬猴和通臂猿猴做了悟空的大將軍,這樣只剩下「六耳獼猴」一個,那「六耳獼猴」只可能是通風大聖「獼猴王」,乃當初悟空結拜的七兄弟之一,說來本是「一家」。
可以推測出來這「六耳獼猴」也是走的「修行」之路,和悟空一樣會「七十二變」,躲過了「小三災」,能力都與悟空相當。之所以如來說四猴不在「五行」中的原因,是因為悟空學道後有「黑白無常」索命,結果悟空大鬧「閻羅殿」,把「猴類」的子孫姓名全都劃了去。
頗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意。
恩生於害 害生於恩
唐僧師徒離開女兒國之後,悟空嫌馬走的慢,就嚇了一嚇那龍馬,馬受驚後帶著唐僧一路飛奔二十多裡才停下來。而三個徒弟還在後面晃晃悠悠地說笑,一點不知道唐僧已經被一群強盜盯上了。
唐僧害怕挨打,撒了個謊,就說身上沒帶錢,後面還有個大徒弟孫悟空有錢,一會趕到就有。後果可想而知,悟空到了那是一棒一個,先把兩個賊頭給解決了。後來他們來到一處農戶家裡,得知這農戶的兒子和強盜是一夥的,這夥強盜準備再幹一場。你們想想這凡人怎麼能是悟空的對手,結果被悟空全部都給解決了。
第一次唐僧並沒有怎麼責怪悟空,第二次唐僧推卸責任的一番話實在是把悟空給惹毛了。唐僧給這幫死賊撮土焚香念念有詞,對死賊說:你們都是悟空打死的,要是去陰曹地府告狀,我和八戒沙僧都沒關係。
原文如下:
「你到森羅殿下興詞,倒樹尋根,他姓孫,我姓陳,各居異姓。冤有頭,債有主,切莫告我取經僧人。」
八戒笑道:「師父推了乾淨,他打時卻也沒有我們兩個。」三藏真箇又撮土禱告道:「好漢告狀,只告行者,也不幹八戒、沙僧之事。」
大聖聞言,忍不住笑道:「師父,你老人家忒沒情義。為你取經,我費了多少殷勤勞苦,如今打死這兩個毛賊,你倒教他去告老孫。雖是我動手打,卻也只是為你。你不往西天取經,我不與你做徒弟,怎麼會來這裡,會打殺人?」
其實在孫悟空的心裡,一直都對唐僧不滿,只因為唐僧會念「緊箍咒」,也是有怒不敢言,他的不滿多是來自唐僧對他的不理解。悟空自以為自己厲害,目空一切,可在唐僧眼裡他的「厲害」只是用來行兇,心無慈悲。悟空很多次並沒惹唐僧那麼生氣,都是八戒在火上澆油才惹惱唐僧,唐僧一不高興就要念緊箍咒,所以悟空對豬八戒也很是不滿。八戒對悟空也不滿,悟空老是取笑和欺負他,八戒又鬥不過悟空,有氣沒處撒,所以老是在唐僧面前說悟空的壞話,求助唐僧念「緊箍咒」來給自己出氣。
如果非說「二心」,師徒五人皆有二心,並非單單悟空有,要不也不會變出來另一個取經團隊來。有兩個悟空,兩個唐僧,兩個八戒,兩個龍馬,兩個沙僧。這種矛盾他們取經路上一直沒有調和,很多次的難,都是內部出了矛盾才導致的。他們內部的「五行相剋」,直到取得真經後,這師徒五人才算「一條心」。
唐僧把悟空趕走之後,他就跑到南海觀世音菩薩面前訴苦,全是真真切切的吐露了自己心聲。
原文摘錄如下:
行者垂淚再拜道:「當年弟子為人,曾受那個氣來?自蒙菩薩解脫天災,秉教沙門,保護唐僧往西天拜佛求經,我弟子捨身拚命,救解他的魔障,就如老虎口裡奪脆骨,蛟龍背上揭生鱗。只指望歸真正果,洗業除邪,怎知那長老背義忘恩,直迷了一片善緣,更不察皂白之苦!」
其實悟空早有「二心」,只是一直被壓制,想想唐僧的搭救之恩不能不報,就硬著頭皮保護著他,畢竟不能做個不仁不義的人。這次因為唐僧太自私的緣故而爆發了,沒有守攝住自己的「心魔」,以至于堅守的防線決堤,對唐僧實施了報復。悟空啊悟空,可惜他只是悟到了「相空」,可以變化自如,卻沒有悟到心空,雖有火眼金睛能識得外魔,卻始終沒能旋其面目認得自己「本心」。以至於心魔生起之時,悟空誤以為那是「別人」,且不知佛心、魔心皆為一體。
《陰符經》言:恩生於害,害生於恩。看似是報恩可能是一場禍害,看似是一場禍害也可能是恩賜。
老子《道德經》曰:「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作者的高明之處就是早已看透此理,化名「吳承恩」,吳通音「無」,意為無有承恩,不承恩便不受害。所以他在書中言:「承恩者,袖蛇而去」。意為承受他人恩德就像袖子裡裝了條蛇,說不定哪天就會被咬一口,這是很危險的事。悟空就是承受了唐僧的恩德,整天想著報恩,有個「報恩心」也是多心,就是因為有此「恩心」,唐僧才被悟空他打了一棒。而悟空的第一個師父「須菩提祖師」就非常有智慧,悟空說要報答祖師的恩德,祖師說哪裡來什麼的恩德?以後你惹出禍來,不把我說出來就行了!你也不要說是我徒弟,我也不是你的師父,你從哪裡來,回哪裡去。祖師真箇不「投泥帶水」,斬斷那「葛藤」之纏,此處暢快淋漓,無牽無掛。
六耳獼猴之寓意
關於「六耳獼猴」是不是悟空之謎,一點不重要。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迷時既是,悟時既不是。可為何諸天菩薩神仙都分辨不去「真假悟空」,而偏偏地藏王菩薩的座椅~諦聽可以分辨呢?
《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其他人都是用眼睛去分別的,從相上去辨,所以看不出真假。而諦聽是用心去「聽」,不從色法辨析,知而不說破。雖言以「聽」而明悟空真假,亦非從音聲中求,乃從「本心」中辨。
真悟空假悟空之謎,喻真空假空之意,真空乃一體真如自性是也,能生萬有,非色非空。假空為二乘人之「頑空」,此乃「陷空山無底洞是也」①。
佛陀講法常說:「汝今諦聽,當善思維」。
此為「諦聽」之名字來源,那麼「諦聽」究竟是何意思呢?是用心聽法,好好聽佛講的經文意思?還是通過聽聞法音去識得自我本心,轉識成智呢?
《楞嚴經》開篇就是在講「多聞第一」的阿難被摩登伽女攝入淫室的故事,眼看著阿難就要戒體不保,幸虧文殊菩薩持「楞嚴咒」才解救出來。阿難清醒之後,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向佛陀訴說,說自己雖然生生世世聽了無數諸佛說法,可以做到過耳不忘,卻始終沒有了達心性,真境界現前了,卻未全道力,自己的那些多聞強記的知識變得毫無用途。所以佛陀呵斥他「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諦聽」正是聞「聞」之意,「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能明白此意,即得楞嚴圓通教理,入不二法門,再無「二心」之擾。
阿難只是在聽,在強記,而沒有做到真正的「諦聽」,沒有通過聽經聞法去明白佛之真諦。像是我們學習也一樣,只是一味的增長知識,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學習方式就是等於增長無明,增長邪見,沒有轉識成智。越修貢高我慢心越強,越修邪知邪見就越多,這不和悟空犯同一個毛病麼?以為自己經歷的多,聽的多見的多本領大,老認為自己了不得。不僅唐僧給他說的慈悲絲毫沒有聽進去,而且還抱怨唐僧只是個肉眼凡胎的和尚,自私不理懂自己,整天嘮嘮叨叨。心裡想自己取經作主多快活,何必要幫他而自找罪受?
悟空何止生的這多心的「六耳」,縱然生得千眼千耳,未能「諦聽」真法妙意,未見得一體真如,「二心」必不能除。以悟空「二心」來喻今日修行之人,不識「本心」者,多是盲修瞎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多少人被自心妄念所欺?此正是本章立意,此乃「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是也!
這「二心」是從何而起?其實就是形容我們自己得少為足之心,貢高我慢之心,瞻前顧後之心,不思悔改之心。「多耳多心」,此正是「六耳獼猴」之本意。獼猴者,通迷猴之音。不識本心,多聞則迷。「多則惑,寡則清」。
人有二心生禍災
天涯海角致疑猜
欲思寶馬三公位
有憶金鑾一品臺
南徵北伐無休歇
東擋西除未定哉
禪門需學無心決
靜養嬰兒結聖胎
注①:「陷空山無底洞解析,參照「啃西遊」系列之地名喻意解。
西遊記系列往期回顧
西遊聖教序
《西遊記》原著證道詩詞全集
中式禪歌代表人物之一
西遊佛道文化研究學者
現皖南山居,與草木為伴,同山水相依
喜中醫,愛攝影,研釋文,究儒道
創作專輯有
《禪心七韻》
清淨禪意輕音樂,寂靜如空,溫暖如玉
《凌雲曼音》
發燒級佛樂專輯,曲目多為佛門經咒類
《明月禪露》
中式禪風,多詞牌格律,清平燕雅韻
《無憂山》
孤芳不爭,無憂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