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首古詩詞之陶淵明

2020-12-24 騰訊網

中國古詩詞文化博大精深,寥寥數字,便能寫盡無限煙波。其中,很多句子更是讓人拍案叫絕,流傳千古。

大家好,我是家樂,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陶淵明古詩

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他: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雜詩 陶淵明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注釋:蒂(dì),原指花果與枝莖相連部分,此指事物的本源。

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經久不變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壯年之身。

落地:剛剛生下來。

鬥:酒器。比鄰:近鄰;鄰居。

及時:趁盛年之時。

譯文:人生在世沒有根蒂,飄泊如路上的塵土。

生命隨風飄轉,此生歷盡了艱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世人都應當視同兄弟,何必親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親呢?

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要邀請近鄰共飲。

青春一旦過去便不可能重來,一天之中永遠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光陰流逝,並不等待人。

賞析:這組《雜詩》,實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選》李善注)的雜感詩。正如明黃文煥《陶詩析義》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嘆萬端,第八首專嘆貧困,餘則慨嘆老大,屢復不休,悲憤等於《楚辭》。」可以說,慨嘆人生之無常,感喟生命之短暫,是這組《雜詩》的基調。

「人生無根蒂」四句意本《古詩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飄塵」,感嘆人生之無常。蒂,即花果與枝莖相連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無根之木、無蒂之花,沒有著落,沒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隨風飄轉的塵土。由於命運變幻莫測,人生飄泊不定,種種遭遇和變故不斷地改變著人,每一個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這四句詩,語雖尋常,卻寓奇崛,將人生比作無根之木、無蒂之花,是為一喻,再比作陌上塵,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詩人深刻的人生體驗寫了出來,透露出至為沉痛的悲愴。陶淵明雖然「少無適俗韻」,懷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宏大抱負,但他生值晉宋易代前後,政治黑暗,戰亂頻仍,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迫於生計,他幾度出仕,幾度退隱,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終於在四十一歲時辭職歸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態,如此經歷,使他對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雖然在他的隱逸詩文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他的曠達超然之志,平和衝淡之情,但在他的內心深處,蘊藏著的是一種理想破滅的失落,一種人生如幻的絕望。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承前而來,既然每個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親、血緣之情呢。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都應該成為兄弟。這一層意思出自《論語》:「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這也是陶淵明在戰亂年代對和平、泛愛的一種理想渴求。「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閱歷的豐富往往使人對人生的悲劇性有更深刻的認識,年齡的增長常常使人更難以尋得生活中的歡樂和激動,處於政治黑暗時期的陶淵明更是如此,這在他的詩中表露得非常明確:「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

」(《雜詩》其五)但他畢竟沒有完全放棄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轉向官場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尋求美,轉向仕途榮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尋求精神上的歡樂,這種歡樂平淡衝和、明淨淳樸。「鬥酒聚比鄰」正是這種陶淵明式的歡樂的寫照,在陶淵明的詩中時有這種場景的描述,如:「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這是陶淵明式的及時行樂,與「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古詩十九首》)有著明顯的差異,體現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來」四句常被人們引用來勉勵年輕人要抓緊時機,珍惜光陰,努力學習,奮發上進。在今天,一般讀者若對此四句詩作此理解,也未嘗不可。但陶淵明的本意卻與此大相逕庭,是鼓勵人們要及時行樂。既然生命是這麼短促,人生是這麼不可把握,社會是這麼黑暗,歡樂是這麼不易尋得,那麼,對生活中偶爾還能尋得的一點點歡樂,不要錯過,要及時抓住它,盡情享受。這種及時行樂的思想,必須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加以考察,「它實質上標誌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淵明在自然中發現了純淨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質樸的人際關係,在田園勞動中得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這首詩起筆即命運之不可把握髮出慨嘆,讀來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繼而稍稍振起,詩人執著地在生活中尋找著友愛,尋找著歡樂,給人一線希望。終篇慷慨激越,使人為之感奮。全詩用語樸實無華,取譬平常,質如璞玉,然而內蘊卻極豐富,波瀾跌宕,發人深省。

點評:沈德潛在《說詩 語》中說:"晉人多放達,獨淵明有憂勤語,有自託語,有知足語,有悲憤語,有樂天安命語

蘇東坡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相關焦點

  • 每天一首古詩詞|銀燭秋光冷畫屏
    從形式和結構上看,全詩描物寫景與敘事抒情相結合,呈現出靈動之姿,頗動人心魄。前者旨在為後者營造氛圍,後者意在為前者規範意蘊,兩者相互襯託融為一體。往期精品:每天一首古詩詞|曾伴浮雲歸晚翠每天一首古詩詞|暗淡輕黃體性柔
  • 每天一首古詩詞|劉長卿: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每天一首古詩詞|仲殊: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每天一首古詩詞|曹松: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每天一首古詩詞|張祜: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每天一首古詩詞|蘇軾: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每天一首古詩詞|無名氏: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 每天一首古詩詞|李煜: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
    每天一首古詩詞|黃庭堅: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樓一味涼每天一首古詩詞|毛滂:斷雨殘雲無意緒,寂寞朝朝暮暮每天一首古詩詞|朱慶餘:含情慾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每天一首古詩詞|徐再思: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
  • 好物 |《365·每天一首古詩詞·2020》日曆
    《365·每天一首古詩詞·2020》日曆。
  • 每天一首古詩詞|杜甫: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這是您在詩享書局打卡的第133首古詩詞。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每天一首古詩詞|蘇軾: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每天一首古詩詞|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每天一首古詩詞|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詩的絕妙之處就在於以動襯靜,清新自然,毫不做作。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對具體景物的描摹,山之巍峨,水之靈秀,古樹之參天,飛瀑之氣勢。但這首詩卻別出心裁,描寫了一座「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空山。層巒疊嶂,看去似乎空無一人,然而卻不時有人的朗朗笑語傳來。
  • 每天一首古詩詞|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這便有了古詩詞裡十分經典的一個情境——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人問一個當地之人,哪裡可以買酒澆愁呢?牧童笑而不答,遙遙指著杏花山村。牧童不著一語,卻用行動做了更加鮮明有力的答覆。所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於言外」,便是如此了。往期精彩
  • 每天一首古詩詞|司馬光: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這是您在詩享書局打卡的第155首古詩詞。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遊絲無定。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宋·司馬光《西江月》這是一首豔情詞。詞的上闕寫宴會上遇見的舞姬美豔的姿容。那女子並不濃妝豔抹,刻意修飾,只是鬆鬆地挽了一個雲髻,薄薄地抹上了一層鉛粉。輕煙翠霧般的羅衣,籠罩了她輕盈的體態,像柳絮遊絲那樣和柔纖麗而飄忽不定。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高中古詩詞,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三十年:有人認為是「十三年」之誤(陶淵明做官十三年)。一說,此處是三又十年之意(習慣說法是十又三年),詩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調嫌平,故將十三年改為倒文。羈(ji)鳥:籠中之鳥。戀:一作「眷」。池魚:池塘之魚。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借喻自己懷戀舊居。南野:南面的田野。一作「南畝」,指農田。野:一作「畝」。際:間。
  • 每天一首古詩詞|劉禹錫: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是您在詩享書局打卡的第121首古詩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詩人以多變的春日天氣來造成雙關,獨具一種含蓄之美,十分貼切自然地表現出了女子那種含羞不露的內在情感。往期精彩
  • 每天一首古詩詞|納蘭容若: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臨江仙 寒柳》這是一首詠物詞,詞人借飽受冰雪摧殘的寒柳,書寫處在相思痛苦中的孤寂悽涼。上闋寫寒柳在冰雪摧殘下憔悴乏力的姿態。柳絮楊花隨風飄到哪裡去了呢?原來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殘掩埋了。五更時分夜闌風寒,這株柳樹也顯得悽冷蕭瑟。
  • 每天一首古詩詞|蘇軾: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這是您在詩享書局打卡的第98首古詩詞。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每天一首古詩詞|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 每天一首古詩詞|劉方平: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這是您在詩享書局打卡的第96首古詩詞。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第二句「金屋無人見淚痕」,刻畫宮人幽閉金屋而傷心落淚,「金屋」用的是漢武帝與陳阿嬌的典故:漢武帝幼時,曾對長公主說,「若得阿嬌,當作金屋貯之」,然而最終卻是長門望斷無人跡,由昔日金屋搬到冷清的長門宮。昔日有如何盛寵,今朝就有幾番落寞悲痛。
  •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3首最靜古詩詞,致喧囂塵世中的你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3首最靜古詩詞,致喧囂塵世中的你都市繁華,難免紛紛擾擾;人群熙熙攘攘,最難得是鬧中取靜;生活不易,何以靜心安神?我們不妨從古詩詞中尋找片刻安寧,修身亦養性,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三首寧靜淡雅的小詩。
  • 讀懂「蘊藉」之美,是打開古詩詞的鑰匙……
    今天,我們從杜甫的名篇《《江南逢李龜年》出發,帶您和孩子再次重溫古詩詞的蘊藉之美。 蘊藉,簡言之就是不(可)明說、不(可)直說。 李白在《早發白帝城》中沒有直說曾經的苦難和當下的意氣風發;陶淵明沒有在《歸園田居(其一)》中說出《歸去來兮辭並序》中的人生背景和理性思考;《採薇》也沒有直接說出對戰爭的感受和對親人、家鄉的思念。 詩人和詞人為何不直說、明說而要蘊藉?蘊藉在詩詞中的表現是怎樣的,又能產生怎樣的審美效應?
  • 每天一首古詩詞:《瑤瑟怨》溫庭筠
    —關注唐詩宋詞元曲賞讀  每天與詩詞不見不散在古代詩歌中,它常和別離之悲聯結在一起。題名「瑤瑟怨」,正暗示詩所寫的是女子別離的悲怨。頭一句正面寫女主人公。冰簟銀床,指冰涼的竹蓆和銀飾的床。「夢不成」三字很可玩味。它不是一般地寫因為傷離念遠難以成眠,而是寫她尋夢不成。會合渺茫難期,只能將希望寄托在本屬虛幻的夢寐上;而現在,難以成眠,竟連夢中相見的微末願望也落空了。這就更深一層地表現出別離之久遠,思念之深摯,會合之難期和失望之強烈。
  • 每天讀一首古詩,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詩詞之美人人愛之,哪怕是在以白話為主旋律的今天,我們還在學古文,讀詩詞。《詩品序》中指出「作品都是作者的文本心靈,是作者感情活動的外在表現。」詩詞是智慧結晶,是思想的載體,用詩轉述自身生活中感悟與心情,是懷才不遇,是思念的故鄉,是江河之大的感悟,是歲月的如梭的嘆息。
  • 一天一首古詩詞——詠 史(其六)
    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注釋】荊軻:戰國齊人,好讀書擊劍,為燕太子丹刺秦王,失敗被殺。燕市:燕國的都市。酒酣:酒喝得痛快,興致正濃。震:威。漸離:高漸離,燕人,善擊築。謂:以為。
  • 一天一首古詩詞——鵲橋仙
    這裡,秦觀卻寫道:」銀漢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銀河的遼闊,牛女相距之遙遠。這樣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銀河水,把兩個相愛的人隔開,相見多麼不容易!」暗渡「二字既點」七夕「題意,同時緊扣一個」恨「字,他們踽踽宵行,千裡迢迢來相會。接下來詞人宕開筆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議論讚嘆道:「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 陶淵明最有哲理的一首詩,6句就有4句經典,最後5個字受益終生
    陶淵明的大名,世人皆知。他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是最早的隱士之一,他那「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至今被人傳唱。在我們普通人心中,他是遙不可及的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在文壇巨匠心裡,他也是神一般的存在。李白崇拜陶淵明,他說:「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他和陶淵明一樣,有著歸去來的瀟灑;王維視陶淵明為偶像,他說:「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他覺得陶潛的天真如酒一樣醇香;歐陽修更是誇張,他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在他眼中,陶淵明在東晉無人能敵;蘇軾推崇陶淵明的詩,他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他只嘆陶淵明存作太少,根本讀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