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2 17: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日本人對於自身的起源討論得十分熱烈。當一個大規模的史前定居點在本州最北部的青森縣被發現時,它成為全日本報紙的頭版。書店裡成排的書籍都在尋問著:我們是誰,我們來自哪裡?其中大多數書頗為暢銷,各種猜想比比皆是。
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0年左右,形狀精美的石器是人類在日本居住的最早證據。學者認為這些石器屬於某個舊石器時代狩獵和採集文化的一部分,從東北亞傳播到日本、庫頁島和堪察加半島,並且到達北美。這種文化可能是在最近的兩次冰期中首次進入日本。然而,對於這批最早的居民,除了石器之外,我們知之甚少。由於日本的酸性火山土會腐蝕骨骼,因此沒有任何早於公元前11000年的骨骸得以遺存。同北美洲的情況相似,這個狩獵和採集社會的建立與巨型史前哺乳動物在日本的消失之間,可能存在相關性。但這仍然只是一種推測。
之後,在大約公元前10000年,這一狩獵和採集社會發展出了制陶術。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制陶術,比中東任何一處文明都要古老。考古學家對陶器的外觀感到困惑,因為其他地方的陶器都是作為農業革命的一部分,為儲存農作物而產生的。學者因為陶器的繩索形狀與紋樣而稱這個社會為「繩文」社會。除了紋飾精美的陶罐外,繩文遺址中還發現了令人驚嘆的動物和人類土偶。有一些人形土偶的眼部被刻畫成雪地護目鏡的樣子,或許是在描繪女神的形象,然而無人確知。對於繩文社會的宗教,我們毫不知曉。
狩獵、捕魚和採集只能養活稀少的人口。一位學者將關於前現代日本的各種人口數據稱為「捕風捉影中的捕風捉影」,如此而言,繩文時代無疑是捕風捉影至極。不過,二十萬是一個大概的數字,主要集中於日本東部的關東平原。即便在今天,東京的公園有時還能挖掘出繩文陶器的碎片。繩文時代村莊遺址中的垃圾堆裡經常見到大量的貝殼。這些遺址的發掘顯示,當時的人們住在茅草屋頂的豎穴式住居中。
推薦閱讀:《哈佛極簡日本史》[美]阿爾伯特·克雷格 著,景蒼 譯
ISBN 978-7-5143-8298-3
現代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哈佛日本史權威學者阿爾伯特·克雷格的這部作品,以大歷史的視角對日本文明進行考察,除了對日本歷史脈絡進行精煉梳理之外,還從原始文獻、古典文學、軍記物語、建築、藝術、宗教史話中提煉日本文明的不同面貌,為普通讀者還原一種歷史在場感,準確把握日本人精神氣質的演變。
本書雖然是一部簡史性著作,但是作者在寫作的時候,汲取了許多優秀的研究成果。獨特的歷史材料解讀與觀照視角,給予我們新鮮而有益的啟示。如禪宗理論對於日本「道」的影響,日本對中國的微妙心理等等。
作者阿爾伯特·克雷格,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賴世和日本研究所主席,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後前往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慶應大學訪學,1988 年被日本政府授予旭日章。他的代表作有《明治維新時期的長州》《東亞文明:傳統與變革》《世界文明的遺產》《哈佛極簡中國史》等。
關鍵詞 >> 日本,文學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