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蘋果開始入庫到現在,已經整整兩個月時間過去了,要不是網上交易和快遞銷售,指望冷庫和市場對接,今年的蘋果估計要等著明年的那一茬入庫來頂班了。
有人把今年的蘋果行情說成是"冰火兩重天",開始我還不太相信,因為收購時客商搶貨的熱潮和產地果農扳價的分寸,怎麼樣都感覺不到接下來會出現的低迷行情,而且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每年都會有走貨慢節奏的時候,每個慢節奏的行情裡都會有歇斯底裡的吶喊聲,就象那個"狼來了"的故事一樣,真正到了行情沒一點溫熱氣息的時候,卻都在屏著呼吸聽自己心的跳動,連喊一聲"今年的蘋果市場怎麼啦?"的力氣都沒有了。
今年的蘋果市場究竟怎麼啦?究其原因有三:
首先,各種"減產"論調把蘋果產地開秤的價格叫高了,而且高的不是一般,是高的離了消費群體承受能力的譜。正常年份裡,蘋果從下樹採摘開始,一直是一邊採摘庫存,一邊發往市場銷售,庫存的不影響發貨上市場的節奏,走貨上市場的不幹擾庫存的進度。從收購價格和銷售行情之間獲取的利潤看,市場和產地之間的對接是健康的,而且在庫存前期就把總產的量有效的分流了出去,無形中削減的是後續去庫存的壓力。
今年的蘋果由於生長季受多種自然因素的影響,商品率不是很理想,從客商前期搶貨到中途退貨削價就明顯看得出,而且西北產區在蘋果取袋後長時間的陰雨氣象,蘋果在著色的關鍵時刻缺少了陽光的映射時間,以致於蘋果表面的光亮度不達標,有色度缺紅度,有紅度缺亮度,可謂是"鮮而不紅,紅而不亮"。嚴重影響了蘋果進入市場的品相價值,從而大打了消費群體受買值的折扣。
第二,各類地域品牌的推介會接連不斷,地方的、市縣的、省市的,還有國家、國際的,各個產地都把本區域所產的蘋果品質吹上了天,冠以"唯一"、"之最"之類的稱號。不光是蘋果,各類水果都在不同榮譽稱號的光環下魚龍混雜,真假難辨,降低了廣大消費群體的消費積極性。
第三,各地雖打贏了脫貧攻堅戰,但是戰鬥過程中的艱辛和付出,從指戰員到參戰隊員以及戰鬥對象,都戰累了。貧脫了,帽摘了,似乎也拖垮了經濟發展的後腿,從上到下,呻吟聲不斷。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在國內得到了很有成效的防控,但是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仍然生活在疫情肆虐的恐慌中,尤其是我們國家的個別市、區新發現的本土無症狀感染病例,說明疫情仍然不可忽視和大意。對於庫存蘋果的包裝、調運以及市場銷售都存在一定的幹擾和隱患。
第四,產地果農的憂患意識淡薄,對庫存蘋果的後續期望值過高。地頭的收購價雖然創歷史最高,但訂貨和收購的結局已然是滿地雞毛,產地果農不滿意,客商也不高興。說明產地與市場之間的利潤空間已經縮水到了極限,也有市場老闆調去的貨賠錢銷售的傳言。
當然,蘋果的本質優勢就在於能貯存,可以反季節銷售,可是眼下南方各類水果的產量已經悄悄的超過了蘋果今年4000多萬噸的總產量,據統計有不低於5000萬噸的南果能填充將近5個月的水果市場,從11月份開始,如果沒有颱風等特殊氣象影響,將一直能持續到來年的三月份,甚至更長時間。而蘋果在出庫的價格上佔不到優勢,就只能眼睜睜的縮短有效的售賣時間。產地果農對蘋果的期望值仍然以地頭收購價格為參照,樂觀的念著"減產論"的經,卻沒曾意識到今年蘋果本身質量的下降,以及各種社會因素給蘋果的後續銷售帶來的不利影響。
從期價走勢看,十月初蘋果期貨價格達到了今年的最高價格,每噸9726元,之後開始一路走低,主力2101合約蘋果期貨價格創年內新低,低至6830元。掐指算算,還有半個月就是"平安夜"了,過了"平安夜",庫存蘋果的行情還能平安下去嗎?(農產品期貨網特約分析師郭紀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