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壇段玉裁紀念館。
段玉裁《經韻樓集》。
段玉裁畫像。繪圖羅樂
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
段玉裁被稱為樸學宗師。
段玉裁(1735—1815)
,江蘇金壇人。龔自珍外公。乾隆舉人,歷任貴州玉屏、四川巫山等縣知縣,晚年居蘇州楓橋。是我國清代著名的經學家、語言文字學家、地方史志學家,徽派樸學大師中傑出的學者。個人著述有《說文解字注》《六書音均表》《古文尚書撰異》《毛詩故訓傳定本》《經韻樓集》等。在他生活的八十年中,曾有十年擔任縣級七品官,其中有四年時間兩任富順知縣。段玉裁在富順施行「休養生息、吏不擾民」治政方針,並在語言文字學和地方志學研究、著述方面獲得顯著成就,成為「儒家知縣」的楷模。
1979年編輯出版的《辭海》,在段玉裁條目中寫道:「段玉裁(1735—1815)清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官四川巫山縣知縣。」在1993年出版的《中國歷史大事年表》中的清嘉慶二十年(1815)條目中寫道:「學者段玉裁死,玉裁字若膺、號懋堂、江蘇金壇人,曾在川黔任知縣。後辭官居蘇州楓橋,專心學問……」
在這兩本有權威性的工具書中,對段先生的從政經歷都略而不詳。其實,段先生在川黔任知縣的經歷是:乾隆三十五年,任貴州玉屏縣知縣。乾隆三十七年署四川富順縣知縣。乾隆三十九年秋署南溪縣。乾隆四十年冬,再署富順縣事,乾隆四十一年離任。乾隆四十二年任巫山縣知縣。乾隆四十五年稱疾致仕,專事學問。
可見段先生從乾隆三十五年到四十五年,即公元1770年到1780年這十年中,都在川黔兩省分任四個縣的知縣。其中在富順兩次署理知縣達四年。
富順,歷史悠久,以鹽興縣。我國兩漢時期,原四川境內井鹽生產發達。金川驛(富順古稱)富義井因產量豐厚改名富世井,到公元567年,北周武帝在此設郡(雒原)、置縣(富世),唐宋時期,鹽產量一直居「劍南第一」。明嘉靖以後,縣西北(今自貢)出現大規模鹽井群,類似當代的工業園區。一縣之中,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並興,成為古代頗具特色的行政區域。
重教尚文,才人輩出。富順縣自兩漢至隋唐,因追求井鹽利潤和從事農耕,對文化教育頗不重視。到了宋朝仁宗時期,太常博士周延雋任富順知監,才開始辦縣學,教學生,並在慶曆二年(1402)培養出第一名進士。從那時起,逐漸形成重教尚文的風氣。在宋朝232年的科考中,湧現了67名進士。
到明朝,公私學校林林總總,共考中文科進士135人,武科進士1人。其中,更有兩名全國性的才子,即「景泰十才子」之一的晏鐸和「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過,從而名揚巴蜀,獲得了「富順多才子」和「富順才子內江官」的聲譽。可是,從公元1644年清朝開國到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的128年中,由於明末清初富順遭受空前持久的大戰亂,城郭成廢墟,田園成荒野,鹽場被破壞,人口剩二成,以致科舉考試中只有6名學生考上進士。段先生上任前的24年中,已沒有一個「皇榜題名」的富順人了。
四川明末清初經歷了十七年的戰亂浩劫後,為了改變「官無民可治,田無民可耕」的戰後悲局,清王朝從康熙中期到乾隆末年的一百年間(1681—1795),採取了外鄰數省向四川移民大墾荒新政,使困難局面逐年得到了扭轉。段先生在富順任職期間,已經是生產發展,人口增加,鹽業恢復的可喜局面開始了。
從1773年到1776年,段先生在富順任知縣。可惜在他離任後付印的《富順縣誌》中,還被稱為「四川署富順縣候補知縣段玉裁」,始終沒有丟掉「署」字頭、「候補」帽。好在先生胸懷廣闊,不會介意。筆者通過粗略考證,將先生在富順的嘉言善行簡述如下:
段先生從六歲起就跟隨祖父、叔祖父和父親發蒙讀書,稍長又從蔡一帆、戴震兩先生遊學,深知尊師重教的重要。所以,他在富順任內,把修文廟、辦學校、當教師放在突出位置。富順文廟原和縣學建在一起,始建於北宋慶曆四年(1044),成為富順縣歷代尊師重教的圖騰式建築。自宋至清,已經過20多次維修。乾隆四十一年(1776),段先生看到「廟中丹墀荒蕪,明倫堂牆垣未築兼少二門,書役無辦事處」,就與縣儒學教諭江文炅商議,由縣衙公款倡修,紳士捐助,進行了修建培修,博得了縣人的稱道。
明朝嘉靖四年(1525),知縣周夔在讀易硐建有西湖書院,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縣熊葵向把書院遷到北街城隍廟側。四十一年(1776),段先生主持,將它進行擴建,增加了學舍、宿舍,擴招了幾十名生員,聘請進士李芝為山長,改名學易書院。自己也常到書院講課,與學生們談經說道,甚至整天不息。他還向大家解釋改名學易書院的原因是:「宋時薛(翁)李(見)二先生皆深研《易學》,用『學易』二字為書院名,是要讓大家以薛李二先生為榜樣也。」
民間根據文昌星是主管功名科舉的,與教育有關,在富順鍾秀山頂建有文昌宮,後被移往玉霄觀和北街,縣人多次要求遷回原址,未能實現。段先生為此「乃諮黃髮,眾議僉同;士紳等鹹樂佽助,獲二千兩有奇」,終於把與教育、學校、人才相關的文昌宮整舊建新工程完成了。
段先生曾在《宋史·隱逸傳》、王應麟撰《困學紀聞》等古籍中考查證實了精通易學的「賣醬(香)薛翁」就是富順縣人。本著一個地方官和學者的責任感,當即向縣內典吏、訓導等職員、書院師生和地方紳士講明發現薛翁為富順人的教導啟示意義,並為之建祠堂,宣教化,為「富順多才子」增加了確證。
四川地方志 休養生息,吏不擾民。段先生署理知縣期間,整個社會和生產都在繼續穩定發展,小金川的戰役已結束。「金酋平,民氣和樂,輓輸不勞,風雨既時,原隰高下倍登,盜寢訟簡」,段先生心情十分快樂,決定無為而治,實行「吏不擾民」政策,以致贏得百姓與縣官關係融洽,民亦不擾官,深夜凌晨過西湖樓,見一燈熒然,都會說「縣尹讀書樓」也,深含敬愛之意。
富順地處川南丘陵地區,溪河縱橫,土地肥沃,清初以後,五省移民,百姓勤勞開墾,竟成農業大縣。自流井鹽場自恢復生產以來,由於鹽井增加,天然氣開發,自流井鹽場與貢井鹽場一道成為「富庶甲於蜀中」的川省精華之地,為七十年後因「川鹽濟楚」而更大發展的鹽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短短的四年時間內,段先生在「不擾民」的前提下,對縣內的戶籍、土地、人口(乾隆四十一年查實共15402戶、133466人)、國家田賦、糧食倉廩、鹽井氣井、稅銀等作了一次經濟普查,而且把寶貴的數據寫進了歷史檔案——《富順縣誌》,給富順縣後來的縣官和百姓都留下了財富。
《富順縣誌》在明朝有三部,但都佚失了。到了清朝,在段先生之前,共有兩部《富順縣誌》,分別由知縣錢紹隆於康熙二十五年編和知縣熊葵向於乾隆二十五年編。段先生鑑於「舊志苦無體例,且闕略不備」,因而決定重修,以便「論古證今」。志書於乾隆四十一年開始編修,經過他親自審定,於乾隆四十二年刊刻出版。這本縣誌有幾大特點:一是按類分卷,綱舉目張;二是廣收博採,力求全備;三是選賢彰德,教導後人;四是講求文採,有益讀者。根據段先生的規劃編成後,受到世人的廣泛讚揚。清末民初的富順著名知縣陳錫鬯諮求四年始得閱讀,贊其「出入班馬之間,而擅三長者也」。著名學者梁啓超先生更是推崇備至,稱《富順縣誌》為「方志中之表者」。
《富順縣誌》能獲得如此成就,還與段先生重視人才有關。擔任縣誌纂修工作的是富順縣人、乾隆十三年戊辰科進士李芝,他曾在山東招遠、湖北宜都枝江任過知縣,後辭職回家設塾教書,使很多學生名登科甲。段先生任富順知縣時,立即聘他為縣學易書院山長,同時邀請他擔任《富順縣誌》纂修。段先生起草凡例,粗舉巖概,李芝「網羅缺佚,屬稿商訂」。李芝夙興夜寐,內查外調,「五閱月而書成」。
段先生在富順期間,正是「康乾盛世」,他除做了一般地方官要做的事外,還有以下有特色的工作。他認為,在歷史的進程中,主要是人的因素在左右時世的興衰,人的活動在起決定性作用。因此,除縣域、山川、城鎮、壇廟等自然風物之外,他設了官師、宦跡、科第、鄉賢、考義、文苑、列女、祥異、外記等佔全志三分之一的篇章,以表彰富順歷代有賢德美行的官民人物,有政績的官吏約100人,列鄉賢的近150人,為引導感化後人標示了楷模。有鑑於古代重男輕女,婦女屬真正弱勢群體,很難載入地方志,還特別設了「列女傳」一章,選載了120餘名有德有才,最有孝心善行的婦女,對提高婦女地位,保持家庭穩定都發揮了作用。
廉潔清白,流芳百世。在富順,流傳著一段佳話:縣內自流井鹽場有一個富商,給段知縣送來兩大箱禮物,一箱是500兩白花花的銀子,一箱是30丈綢緞,目的是要段先生為他的500畝耕地和800畝山林減免賦稅。段先生面對如此一筆財物,不為所惑,卻像塾師一樣給對方講起了文字學。他從《說文解字讀》書稿中找出了「賕」字說:「你看,這是一個形聲字,左形右聲,左邊是寶貝的『貝』,右邊是一個『求』字,也就是說,有的人一邊向他人送財物,一邊又向接收財物者提出非分要求,這就叫『賄賂』,按照《漢書·刑法志》『吏坐受賕枉法』者治以刑。」隨後,段先生將兩箱禮品送還富商,並留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堅決不要。」
另一則民間傳說在段先生故鄉流傳:乾隆四十五年(1706年),段先生從巫山縣告疾還鄉,隨行僱船經長江回老家金壇縣。有一夥盜賊探知船上有72個木箱,以為箱子裡裝的是銀子。於是,趁著月黑風高,把箱子全部偷走了。不料打開一看,裡面全是書籍和他的手稿。盜賊們驚呆了,被這位兩袖清風的知縣感動,於是又原物奉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