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還是人們受教育的場所。泰國古代教育事業是同佛教密切相關的。人們習於將子弟送入寺院當僧人的差使或作短期出家,以便在寺院習文識字,接受佛學知識和修身養性,這被人們視為人生必不可少的受教育的歷程。寺院教育主要是傳授佛教教義和佛教禮儀,實施佛教道德訓練,和學習小乘佛教文字——巴利文等。
因此,佛教的傳播和發展推動了泰國早期教育事業的發展。阿瑜陀耶時期的文化藝術無不受佛教的影響。許多建築、雕刻、繪畫大都是佛教文化藝術的反映,從題材到形式,都同佛教息息相關。拉瑪鐵菩提第二時在京都著塔寺內王家佛殿裡,用合金恃造一座站立的佛像;外包黃金。其像高八尺,用去黃金二萬多錸,為當時世界上最巨大、最珍貴的佛像。可惜毀於一七六七年戰爭。
藍摩甘亨時期創造的泰文,到了阿瑜陀耶時期,已為社會所廣泛使用,逐漸取代巴利文和高棉文而成為泰人的主要書寫工具。同時,阿瑜陀耶前期已出現了一種用桑樹削成的紙沙紙,分黑白兩種。一般公文,用這種沙紙書寫。它可以捲起來放入長木匣內,上蓋加封。傳統的貝葉紙,雖仍繼續使用,但主要是用來抄寫佛經。由於文字和紙的進步,為文學的發展繁榮創造了條件。
在阿瑜陀耶前期,最為流行和最有成就的文學作品是詩歌,傳說當時官廷裡到處飄蕩著吟詩唱和之聲。這一時期較為著名的作品主要有:烏通王時期的「飲水誓盟詩;戴萊洛迦王時期的國王詩集《裡利瑪哈查卡鑾》;頌縣王時期(一六一0——一六二八年)的「第十四著薩的誕生等。拉瑪鐵菩提第二創作的史詩行拜》,也是當時官廷文學的傑作,廣為傳誦。這部長詩取材於國王的勝利出徵。全詩主要讚美和歌頌國王的豐功偉績。
當時的著名詩人和學者拍摩訶拉差庫用韻文和散文詩混合形式寫成的長詩《拍羅》,敘述了一位勇敢的王子不畏艱險深入敵國尋找美麗公主的故事,它以別具一格的文體和傳奇色彩為人們所喜愛。這部作品經過後代的加工潤色,並譜上樂曲,搬上舞合,受到廣泛的歡迎,流傳久遠。
到了那萊王時期(一六四八——一六八八年),文學創作最為繁榮,各種詩體:客龍體、鐘體、卡拍體、格隆體,都達到高水平,這一時期被譽為「泰國詩歌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