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舞團【接觸即興】工作坊」將於7月13-7月16日亮相77文創【美術館】77文創生活節,敬請期待!
我想使自己躍離這個星球,看看有什麼事會發生,而不需擔心數秒鐘後重新進入的事——史提夫.派克斯頓
▲ 史提夫.派克斯頓(Steve Paxton) 接觸即興舞蹈的創立人
史提夫.派克斯頓(Steve Paxton1939─)從最早就活躍於所有的後現代舞實驗中,也是最早創立舞蹈形式的人。他的「接觸即興」(Contact Improvisation)是舞蹈界中異軍突起的異數,有「運動舞蹈」(Sport Dance)的別號,這與派克斯頓一直講求的純肢體性有關。
▲ 「接觸即興」的發源受到東方禪學及日本的合氣道影響
「接觸即興」的許多轉換原理類似太極拳的推手。舞者之間在身體「接觸」和動作「即興」之下,所賴以維繫進行的是觸覺的敏銳和當下的反應,這其中需要的是身體反應的本能和不加思考的直接迅速。這種要求後來變成了「接觸即興」與其他舞蹈方式不同的訓練方向。
▲ 「接觸即興」工作坊現場
由於所有動作的取決完全仰賴舞伴的訊息和彼此的默契,恐怕這支異數是所有舞蹈形式中唯一不能由自主控制出發去發展動作的,而且其中講求的是溝通和精力,完全沒有姿勢和舞步的考量。
▲ 「接觸即興」表演現場
「接觸即興」如此內聚而不講呈現的個性,使得它一直被懷疑是一種可以「表演」的舞蹈嗎?這其中的差別只在觀眾轉換欣賞的角度,不再去看舞者呈現什麼結果,而是與舞者同在,去發現什麼事情正在進行,就如觀看一種運動或一個事件一樣的態度。
生命是一首無法排練的作品,人人都是即興的專家。——古名伸
▲古名伸老師在「接觸即興」工作坊現場
這次的「古舞團【接觸即興】工作坊」,將首度在上海及北京兩地展開。在「接觸即興」落腳臺灣的第二十五年,主辦方邀請您一起透過課程認識真正「接觸即興」的風貌,更深度聆聽自己的身體,也透過舞蹈,以全新的角度接納您生命中的每一刻、每一人,和自己。
關於工作坊
「接觸即興」是一種兩個人或多人以上的即興舞蹈。即興者經由「接觸」以及「彼此聆聽及跟隨」,形成即興動機,在感知彼此身體狀態下互動,一起成就其舞蹈。「接觸即興」沒有標淮動作,而且任何人都可以跳。課程目的乃期望透過學習加強感官覺察的掌握,以及互動能力的提昇,並拓展身體活動潛能,挑戰身體自由舞動的極限,以達到與舞伴自由共舞的目的。
「接觸即興」在國際上已成為對舞蹈或身心互動有熱切期待者必學的技巧之一。本課程的內容特別為舞者、一般大眾、身心治療工作者所設計。
北京市東城區美術館后街77號 77劇場
▲77文創【美術館】77劇場
1993年由編舞家古名伸創立,從事現代舞創作及發表,創團以來積極地推廣即興舞蹈表演及「接觸即興」,也成為臺灣唯一以此種表演藝術形式從事專業演出的團體。歷年來演出作品無數,演出足跡遍及歐、亞、非、美及澳洲等地。自2011年起開始連結亞洲網絡策劃「i·dance Taipei 國際愛跳舞即興節」,同時每年舉辦各類型即興舞蹈及「接觸即興工作坊」。
古名伸 Ming-Shen Ku
古舞團創辦人。近年陸續在美國各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及應邀編創舞作,演出與教學遍及歐、亞、美、澳等地。除創作和表演外,同時為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教授。
朱星朗 Christopher Chu
古舞團創團成員,曾任沙發舞蹈劇場藝術總監。資深「接觸即興」教師,歷任臺大現代舞社顧問及指導老師,並獲多個舞蹈及戲劇團體、大學邀請演出、創作及授課。目前於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深造。
許程崴 Chen-Wei Hsu
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現為「古名伸舞團」即興舞蹈表演者,及「許程崴製作舞團」創辦人。作品《禮祭》獲選2016年蘇格蘭【愛丁堡藝術節-臺灣季】、荷蘭【NEU NOW藝術節】,以及獲獎2015年「世安文教基金會-世安美學獎」。獲選進入【羅曼菲舞蹈獎助學金】舞蹈創作計劃《五件獨舞計劃-第三件》。
張淑晶 Sue-Ching Chang
2008年加入【古舞團】至今,曾隨團演出《亂碼2010》,《即興-舞蹈風景》,《回來》,【i-dance國際即興舞蹈節】《即興舞蹈光譜-與傳奇對話》等室內外演出。2008年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創作研究所。現職為舞蹈教育與即興工作者。
林憶圻Yi-Chi Lin
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表演主修、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2017年於高雄春天藝術節與蘇格蘭編舞者Janis Claxton合作,演出《為你跳支舞,好嗎?》。曾赴澳門、北京、夏威夷及2016年愛丁堡藝術節臺灣季與荷蘭NEU NOW藝術節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