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號:毒舌電影 (dsmovie)
旁友,周日晚上,你們的心情應該是這樣吧。
Sir給你們打一注雞血。
今晚來說北美最近的口碑作。
《奎迪》Creed
它還有另一個名字,《洛奇7》。
《洛奇》系列在美國的影響力有多大?
首部《洛奇》於1976年上映,以110萬美元的投資,28天拍攝周期,拿下1.17億的北美票房。
成為當年最賣座電影。
就在大家驚嘆於它巨大的吸金能力時。
次年奧斯卡,《洛奇》又擊敗了馬丁·斯科塞斯的《計程車司機》,奪得最佳影片大獎。
美國電影學會2008年的評選中,它還成為史上最佳體育片第二名——僅次於《憤怒的公牛》。
史泰龍扮演的洛奇,熱愛拳擊,但空有一腔熱情。
練了十多年也只是個三流拳擊手,平時只能靠幫黑社會做打手混飯吃。
偶然的機會,他被選中去跟拳擊巨星阿波羅·奎迪打一場比賽。勝出者將得到15萬美元的高額獎金。
洛奇跟阿波羅實力相差懸殊,但他毅然接受挑戰,並給自己定下目標——在場上撐滿15回合就行。
賽場上,洛奇被阿波羅打倒一次又一次。
眼睛被打腫,割開眼皮也要繼續比賽。
苦撐15回合後,他終於完成夢想,癱倒在賽場上。
雖然最後仍然輸掉比賽,但他贏得了對手和全場觀眾的尊敬。
《洛奇》的劇本出自史泰龍本人之手。
靈感來源於現實中,拳王阿里和查克·維普納的一場比賽。
維普納當時還是無名小卒,卻堅持到第15回合,才被阿里擊倒。
當時在好萊塢同樣只是路人甲,四處面試被拒的史泰龍,觀看了該場比賽,深受觸動。
他花了三天時間寫出劇本,賣給投資人。
為了爭取自己擔任主演,還把房子都抵押進去。
最後整部片只花了110萬美元,影片鏡頭、剪輯都堪稱粗糙。
甚至還能找到不少穿幫——賽場上洛奇讓助手劃開自己眼皮時,可以看到助手手裡拿著一瓶假血,往史泰龍臉上噴。
但依然不影響所有美國人,聽著「Gonna Fly Now」,看著洛奇在街頭狂奔訓練的畫面,熱淚盈眶。
就是這首:
Gonna Fly Now ('Rocky' Theme)Pure Adrenalin - Eye Of The Tiger: Energising Workout Songs
《帝國》雜誌稱其是「給觀眾身體和心靈的一記重拳」。
《洛奇》如此特別,是因為它有別於一般體育勵志片,傳達的並不是如何反敗為勝,以弱制強。
比賽前夜,洛奇沮喪地對女友說:
就算我輸了也無所謂,就算他打破我的頭也無所謂,因為我只想堅持到底。
沒人能與阿波羅打完全場,如果我能,當鈴聲響起時,我還站在場上,這輩子我會第一次告訴自己,我再也不是個廢柴。
這是自己跟自己的較勁。
是為了證明自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巨大勇氣和決心。
所以當片中洛奇對著一大塊冷凍生肉,把手打得鮮血淋漓。
跑上費城藝術博物館的臺階,獨自振臂呼喊的moment。
已經是影片的最高潮。
片中的這個姿勢,還被塑成雕像,放置在如今費城藝術博物館前方,成為費城最著名的標誌之一。
那些臺階也被命名為「洛奇階」,每天都有無數遊客慕名而來,在臺階高處模仿洛奇舉起雙臂,為自己加油。
1976第一部引起巨大反響後,《洛奇》系列又陸續拍了五部續集。
但口碑也隨著史泰龍事業的滑坡,陸續走低。
Time Out的影評人曾直接批:
乾脆就讓我們的記憶,留在舊日的輝煌裡吧。
所以,當今年這部被稱為「洛奇7」的《奎迪》上映時,並不像其他經典的續集——《星戰7》,《007》那樣宣傳滿天飛。
誰知上映後,口碑極佳。
爛番茄新鮮度93%,跟當年第一部持平。
無論外媒還是觀眾,都認為這是最有資格被稱為《洛奇》續作的一部。
《滾石》雜誌說:主演麥可·B·喬丹簡直就是當年的史泰龍!奧斯卡必須給這部片記上一筆!
《紐約郵報》則認為這是今年最溫暖,最對大眾口味的片子之一。
《奎迪》裡,今年69歲的史泰龍,終於暫時服老,退居次線,不再親自上陣。
主角是在第一部中,洛奇的對手阿波羅·奎迪的私生子,年輕的阿多尼斯·奎迪。
奎迪從來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被富有的養母撫養長大。
他生活無憂,卻找不到自己,甚至不知道該不該用父親的姓。
他有與生俱來的拳擊天賦,想成為拳王,卻遭到養母的堅決反對:
做拳王,每次都被人家把肋骨打斷,鼻子打折,眼睛打得快瞎掉,你也想死在這上頭?
不死心的他跑到了賓州,去找已經退出拳擊界,改行開餐館的老洛奇來做自己的教練。
在洛奇的調教下,奎迪漸漸找到方向,登上了真正的拳擊賽場。
可以看出,影片無論從劇情還是人物設置,都充滿《洛奇》的影子。
想證明自己的拳手、慈父般的導師,和目中無人的強大對手。
年輕的奎迪一身腱子肉,說話直通通得扎人。表面看上去無比堅強,內心卻一直介意自己是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
他走上擂臺,只是想證明「我生下來,不只是一個錯誤而已」。
出演奎迪的邁克·B·喬丹,曾憑藉《弗魯特韋爾車站》獲得不少頒獎季提名和獎項。
外媒稱讚他僅僅用眼神的變化,就能展示出內心的掙扎和不安。
史泰龍飾演的老洛奇,也跟《洛奇》裡曾經訓練過他的教練一樣,是曾經輝煌過的英雄。
片中不少他訓練奎迪的橋段和細節,也處處與當年的《洛奇》呼應。
《洛奇》
《奎迪》
兩人也同樣登上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階梯,俯瞰整座城市。
還有最經典的街頭狂奔一幕,配上重新編曲的「Gonna Fly Now」。
粉絲仿佛能看見兩代「洛奇」的隔空對話。
但史泰龍在片中更慘。
他病痛纏身,在化療的副作用下,嘔吐、掉頭髮——這一幕,讓無數粉絲心酸不已。
奎迪從沒見過父親,洛奇的親身兒子也與他鮮有聯繫。
這兩個人就像是一對沒有血緣的父子。
他們互相依靠,互相鼓勵的感情,也催人淚下。
這個父與子的故事,其實是導演瑞恩·庫格勒的心結。
這位導演此前只拍過一部電影,《弗魯特維爾車站》。
這部處女作獲得了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的「未來獎」,和聖丹斯電影節評審團獎,讓他名聲大震。
早在2013年拍《弗魯特維爾車站》時,他就想拍這部《奎迪》。
因為《洛奇》系列對他來說,太重要了。
他父親18歲時,奶奶得了癌症。為了鼓勵奶奶渡過難關,爸爸反覆給奶奶放《洛奇2》。
他小時候去參加體育比賽之前,爸爸也會播《洛奇》系列幫他打氣。
如今,庫格勒的父親被診斷出肌肉疾病,開始慢慢喪失活動能力。
所以他想拍攝這部片,給父親打氣。
父親把「洛奇」視為神話,而他的神話,就是父親。
不可避免,《奎迪》也被一些影評人詬病。
片中奎迪和一位黑人女音樂家的愛情戲,就被不少人認為是雞肋。
但這仍不妨礙它讓《洛奇》系列,重振一次雄風。
Tumblr上不少觀眾(包括男人)表示,自己在字幕升起那一刻淚流滿面。
《奎迪》是現象級的。
影片中有太多歡樂和悲傷。最後片尾字幕升起時,我已經淚流滿面。但作為一個男人,我一點也不感到慚愧。
這是我很久以來看過最好的電影。所有觀眾都在電影院裡哭泣、歡笑和鼓掌。
《奎迪》選在2015年11月25日公映。
這是個特殊的日子。
40年前的1975年11月25日,是整個《洛奇》故事的開端。
40年後,《奎迪》又重新給了觀眾身體和心靈「一記重拳」。
粉絲們應該欣慰,「洛奇」精神終於得以薪火相傳。
最後,這部片還在公映中,暫時沒有資源。Sir會替你們時刻關注。
預告解饞。
|長度:02分4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