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的價值論中,太過局限於「旁觀者」角度,而並未進入到「人類的參與者」這一角色,我也深知這一偏漏,於是寫了本文將整個價值論補齊。自此,個人認為在價值論方面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閉環,也終於可以告一段落,將注意力和重心放到其他問題的創作和生命實踐中去了。
我想要從證明「『no can no bb』這一邏輯對世界百害無一利」開始。
首先我們需要有4個理論假設,而這些假設全部都由李·凱斯經驗事實予以支撐。整個證明依據的是李氏邏輯和胡說歪理。
假設一:bb 比 can 簡單。
假設二:can 的人數是bb的人數的一個對數表達。
假設三:社會的共同目標是更好地can,更多地can。
假設四:一個人can一件事並不一定要基於自己的bb。
有了這兩個假設,我們就可以開始構建bb-can模型,然後再採用kai語言進行一下回歸驗證就ok了,提前預告,驗證結果是三星匯頂。
Can是比bb難很多的,也就是說,世界上會可能有很多可以bb的人,但是可以can 的人數就遠遠低於可以bb的人,我們令bb的人數為α,由假設得,can 的人數y=γ*lgα+β,由李·凱斯經驗事實可得,伽馬在人類世界大約等於0.01,β約等於0,也就是說,can的人數基本上為0.01lgα。
同時,我們還不能保證,這些can 的人can 的是不同的事,can 的是不同層次,也就是說,can 的人在這樣的量化表達下,已經很少了,同時他們還可能是在同一程度上can同一件事。
那麼我們首先來分析線性齊次的bb-can模型。線性齊次的bb-can模型就是指,個人的can主要依賴於個人的bb,個體之間不存在bb和can 的交互和分享。
這樣推理下來,在線性齊次的bb-can模型中,這個社會can 的東西就更少了,而且can 的層次發展也非常緩慢。整個社會的can指數Ω=δ*y,其中δ就是人類can重複指數,0<δ<1(因為can 的人可能can的是同一件事,所以can指數一定低於can 的人數),結合李·凱斯經驗事實,人類社會的δ指數約為0.1。
我們可以看出,線性齊次的bb-can模型描繪的社會是Ω非常小,發展及其緩慢的社會。
然後我們慢慢放鬆限制,慢慢貼近現實,當我們允許個體之間的can交流,但是不允許bb交流的時候,也就是帶分享的線性齊次bb-can模型,這其實也就是「no can no bb」邏輯下的人類社會。
允許了can 的交流之後,就更相當程度上保證大家can 的是還沒有can 出來的東西,因為已經can出來的東西會得到分享,於是個體可以在他人分享的can基礎之上,往深往廣去bb和can。
於是帶分享的bb-can模型中,Ω=δ』*y,其中δ』為帶分享的人類can重複指數,δ』=δ/(a*b),a為人類can分享溝通效率,b為個人分享can意願,0<a、b<1,如此分析下來,δ』>δ,由李·凱斯經驗事實得出,人類社會的δ』約為2。
在線性齊次bb-can模型中,Ω=0.001lgα;而在帶分享的線性齊次bb-can模型中,Ω=0.02lgα,很明顯地比線性齊次bb-can模型中的社會得到了更快地發展。
但是如果我們再放鬆限制,不僅允許can 的交流,同時允許bb 的交流呢,這樣我們就打破了「no can no bb」,得到了帶分享和砸吧嘴的線性齊次bb-can模型,在這個模型中,不僅can可以分享,bb也可以分享。於是甲可以利用乙的bb進行can發展,初步來看,整個社會的發展速度必然會大大超過上述兩種模型。
我們來進行數理推導看看你是不是這樣。
為了方便我們研究和節約筆者的頭髮,我們就用帶分享的人類can重複指數δ』表示帶分享和砸吧嘴的人類can重複指數和帶分享和砸吧嘴的人類bb重複指數。
原本我一個人,可以從我自己的1個bb出發,進行can 發展。現在他人的bb可以分享給我了,於是我就可以從1+δ』個bb基礎上進行can創作,此時社會的Ω=(1+δ』)*δ』*y,結合李·凱斯經驗事實得,帶分享和砸吧嘴的線性齊次bb-can模型中,Ω=0.06lgα,這相較於「no can no bb」的帶分享的線性齊次模型,已經高了3倍。
由此可以看出,從帶分享的線性齊次bb-can模型到帶分享和砸吧嘴的線性齊次bb-can模型,我們放鬆了bb不可以分享的限制,打破了「no can no bb」這一垃圾邏輯,社會的Ω得到了顯著提升,這充分表明將「no can no bb」打破是一種帕累託改進,是福澤萬世的好事啊。
說到福澤萬世,那麼我們再對模型進行變型,之前考慮的是線性齊次的情況,現在我們考慮人們會生孩子、存在代際發展、已有can可以刺激出更多的can,這樣我們就得到了帶有內生增長的bb-can模型,此時Ω=((1+δ』)*δ』*0.01lg(α^2))^2,這樣一來,「no can no bb」就更是萬惡不赦了。
如果我們再放鬆限制,讓模型更貼近現實,允許can和bb之間的互動多人際雙向影響,就可以得到更宏偉的帶迭代的內生bb-can模型。這裡的證明我已經想到了很好的證明方式,但是由於旁邊炮仗聲太吵,於是留給讀者自行證明。
好,我相信我已經用凱言凱語嚴格地證明了「no can no bb」對社會百害無一利,那麼我除了整活兒和教育社會上那些低齡兒童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更宏偉的目的?當然有,我要依此來證明「存在即合理」。
之前我們只是簡略地給出了δ』,但是我們沒有給出can和bb得以分享的可行路徑。Bb的分享路徑很簡單,就是bb,我bb了你聽到了就是分享了。
但是can 的分享很特殊,這主要是由can 的層次複雜性決定的。
接下來我要做的,就是給出最高層次的can的可行分享路徑——如何創造你的人生價值,我更喜歡給它一個更平和的名字——如何度過你的一生,並同時證明「存在即合理」的可行性。
好的我終於可以說人話了。
之前我說到,可以用「生命體驗」這一內向的分析方式對自己的生命進行描繪和刻畫,但問題就是,這樣角度下的生命是個體的,他不參與到人類與社會中,僅僅存在於世界之中。也就是說,只要這個世界存在了,你就可以去獲取這些生命體驗,那為什麼還需要「人類」的存在?沒有人類群體的存在你的人生價值不也可以得到實現嗎?於是我們在利用生命體驗來刻畫生命價值時,需要構建起生命體驗和人類社會之間的聯繫。
好的我來說人話,也就是說,生命體驗這種個性化的東西,可以不是自私的!
再來說一點人話:自私是一種人際交往的傾向,不能用來描述人生的道路選擇!
好的,我開始解釋了,雖然這種解釋帶有濃厚的亞當斯密色彩。
我存在在這裡,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和生命路徑,這可能是一種自私的、不承擔社會責任的選擇,只為了個人的「生命體驗」。但這只是第一步,而人類社會永遠不止一步,也就是說,我獲取了我想要獲取的生命體驗,這還沒完,我同時證明了這種生命體驗是可獲得的,並且給出了清晰的獲取路徑。這是什麼?這不就是can在人類社會中的分享路徑嗎?
這樣的分享可以是主動的,我主動將我的生命體驗及其獲取方式分享給你;也可以是被動的,我在這,就證明這種生命體驗的獲取是可行的,我已經無聲地告訴了你can,接下來你只需要找到一條可行的路徑就可以,我不需要創造什麼「價值」,我的「存在」便是價值,我不需要創造什麼「價值」。
好的我證明完了。
本來我想再加上一些例證或者散文化語言,但嘗試許久過後發現除了同義反覆,我再也加不出其他東西。
其實由於才疏學淺,本文很多東西也是同義反覆或者其他邏輯問題,但就先這樣吧,至少不會讓我發現bug,所以暫時先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