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進思敏行 編輯|欣欣
《三十而已》裡有個積極主動、不講邊界,為追愛可以無下限、不要臉的綠茶小三角色「林有有」。
林有有這個角色人設是剛畢業大學生、青春靚麗又自由肆意,自從在北京樂園裡見了完美人妻顧佳老公許幻山一場煙花設計秀,竟然拋家舍業、辭掉工作,不遠千裡跑到上海追有婦之夫。
林有有一哭二鬧三上吊,一頓操作猛如虎,直接把顧佳的煙花設計師所謂藝術家老公許幻山拿下,勾引得現出渣男原型。兩人在外租房約會,你儂我儂,猶如墜入愛河的正牌情侶。
顧佳苦心經營、沉浸其中的十年幸福婚姻,因此分崩離析。
說句實話,這種無恥小三人設真的讓人氣憤不已。大家入戲太深,網上有不少視頻是對著電視屏幕暴打林有有的,各種自媒體文也從各個角度分析這個不要臉的人到底怎麼想的。
隨著劇情的發展,入戲很深的人越來越多,痛點被打到,情緒又無處發洩,一些人跑到飾演林有有這個角色的演員張月微博下謾罵,除了吐槽林有有角色,還罵張月沒演技,難看,本身就是個渣女之類的。
演員張月求生欲滿滿,調侃自己如果帶貨一本《如何殺死林有有》的書,一定賣脫銷。
可各種網絡謾罵越演越烈,張月最終還是在壓力之下,關閉了微博評論。張月是個新演員,最近在直播中接受採訪,委屈得流淚:一切來得太突然,可能有點沒準備好。
其實不只張月,因為出演反面角色,演員深受負面影響的例子挺多。
總演侵略者、漢奸、惡霸的老演員劉江到部隊演出,戰士入戲太深,拔槍就扣動扳機。幸好劉老命大,躲過一劫。後來演出有了不成文規定,凡是看劉江的演出,配槍都不許裝子彈。
《還珠格格》惡毒皇后扮演者戴春榮家玻璃老被不認識的人打碎;熱播劇《我的前半生》,心機小三凌玲的扮演者吳越老師也是被網暴關閉了微博評論;《都挺好》演不成器兒子蘇明成的演員郭京飛不時在微博自黑:最近太掉粉,多給我抹點。
我覺得大家可以罵角色,甚至可以罵和角色相似的現實生活中的人,網曝演員這事,真的有點沒品。
首先,強烈愛恨來自強大共情。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演員演的這個角色,能讓你產生這麼強烈的情感和情緒共情,其實是演員專業素養過硬的體現,也體現了演員為角色獻身的敬業精神。
出演負面角色的演員郭京飛說過,即使是一個壞人,也是一個人,他必然有他為什麼變得這麼壞的理由,他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我得先說服我自己。
同樣,林有有扮演者張月是一個新人演員,拋開角色人設不說,張月的一顰一笑,演繹得一點不出戲,她本身不是科班演員出身,在一群戲骨演員裡,不落下風。
劇中顧佳打林有有一巴掌的戲,張月要真來,還打了好幾次。演完顧佳扮演者童謠立刻上前抱住張月,演員確實也挺敬業的。
認真和努力換來謾罵,恐怕是演員出演負面角色的一種現實悖論,網絡暴力更加速了這種荒誕。再者,壞人死了就散戲。
我從小和外公一起外出看社戲,無論是傳統戲劇還是現代戲,外公常說一句話:壞人死了就散戲。
因為戲劇本身就是一門衝突的藝術,沒有衝突的戲,太沒有觀感了。契訶夫也說:戲劇就是生活,只不過祛除了生活無聊的部分。換句話說,一個好戲,鮮明有代表性的負面角色,是戲劇好看的根本保證。
如果形成這樣一種巨大的壓力,以後誰還會演這種負面角色呢?又有幾個願意全身心投入地揣摩壞人的心理和行為,完美地再現這種壞呢?畢竟壞人越演得好,越真實,越壞,越招人恨,麻煩越多啊。
我們期待更多好劇,就不要用手用腳暴力投票,搞壞了環境,這其實是觀眾文明的倒退。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辯論表明,其實從孩子開始,我們就知道虛構是假,但往往享受虛構。虛構可以讓大家在付出低成本的情況下,享受各種各樣的人生經歷和情景,從中獲得娛樂和啟迪。
我認為,明知虛構,還要網絡暴力,無非是情緒發洩而已。
首先,很多藝人有覺悟,認為被罵是一種正常現象。
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提到被罵,說這是做藝人的一部分。作為一個臉朝外的職業,是非多也正常,要正確對待被罵,並把挨罵當成工作的一部分,職業病。
當紅流量小生肖戰因為粉絲過激行為被罵,曬出自己在看的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其實就是在向內尋求力量,找到方法。
可是就有一些人,因為被罵,受到了嚴重傷害,失去了性命。韓國女星因為網絡暴力自殺,日本出道很早的男演員三浦春馬不堪網暴嚴重抑鬱,在自家衣櫃中自殺,只有30歲。
正如那句話:雪崩時,每一片雪花都認為自己是無辜的。很多人覺得有網絡的遮羞布,我隨便罵誰兩句,有什麼了不起。再說誰在世上不被人罵,誰不罵人,有這麼嚴重嗎?
我想說的是,無論被罵的人怎麼認識被罵這件事,怎麼用智慧和閱歷消化,和你應不應該隨意罵人都不成因果關係。
人家有一念可以,大家也得有一念不該,即使是在網路環境中。
其次,隨意做判斷評價,其實邏輯混亂。
郭德綱說:你在網絡上罵我,如果你實名制罵我,或者現實中來我身邊指鼻子罵我,很多人就不會罵了。所以並不是我值得罵,很可能我就是大家發洩不良情緒的點。
正如此言,現實中面對惡人、壞人、渣人,能打出反擊那一巴掌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家很多都比較慫,很多時候得忍著、讓著、受著。所以,上網上罵個公眾人物,第一不用擔心有啥後果,第二不用有啥不好意思,完全成了一個不良情緒釋放方式。
可是會有人比較較真。姜思達有個節目《陷入僵局》,有一期節目專門對話黑粉。有個黑粉說,我討厭你本人總是體現出一種優越感。姜思達做個解釋,比如我乘電梯會很禮讓,比那些總是衝撞別人的人做得好,我為什麼不能有優越感?
一旦思考和言語有了交鋒,我們就會發現很多不喜歡和謾罵,其實都是一面之詞,並沒有什麼邏輯性,反而顯得很無釐頭。
所以說,發洩情緒沒錯,但不應該傷害到誰。特別是覺得這不是傷害,這沒什麼。當你網絡上想罵誰罵什麼的時候,不妨想想。
首先,沒有例證的陳述,值得被反駁。
如果毫無因果和佐證的隨意謾罵,別說在網絡上,就是在現實中,也不要被左右了。自己可以選擇不同的應對方式。
有的只是主觀陳述這種,其實說服力非常差,不要覺得有人這樣說,其他人就會跟風,不一定。另一種,當然可以像姜思達那樣反駁一下,反駁也是被罵人的權利啊。
其次,批評也要講邏輯,有風度。
是不是我們就不能批評人和事了?可以啊。
但是像YAMY老闆那種,我認為YAMY就是醜,以及罵林有有演員張月就是賤、就是渣這種,真的非常敗壞自己的好感度。批評不是潑婦罵街,也不是靠惡語相向聲音高不斷重複。
很多影評和人物評價,都有客觀的角度和深度的辯證,這才是理智批評的姿勢。
最後,情緒和憤怒如果不可控,你不會成長。
回到看劇,好好看劇,珍惜那些讓你恨的壞人角色。就像《知否》奶奶對明蘭說的話:會一會人間的豺狼。
入戲太深,也不應該只是情緒發洩和憤怒暴躁,不如轉化為自己的套路,設想一下自己的應對之法,這看劇就不只是娛樂和打發時間,還能是成長的契機。這不比去網暴演員更有意義嗎?
拒絕網絡暴力,拒絕言語暴力,從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