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不可抗力原因,不得不推遲在國內上映的電影《小婦人》,終於在昨天正式上映了。
從情人節到七夕,也算是另一種圓滿。
電影改編自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同名小說。
自小說誕生至今,已被多次改編成影視作品搬上銀幕。
但即使多版珠玉在前,新版《小婦人》依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影片講述了在美國南北戰爭的時代背景下,馬奇家四姐妹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
經典翻拍,總要有點新意才好吸引觀眾。
不同於前幾版按照原著時間線平鋪直敘的敘事風格,新版電影選擇了用插敘加倒敘的方式來重新講述這個經典故事。
導演運用蒙太奇剪輯手法,將兩個不同時間段的鏡頭交替剪輯在一起,營造出一種現實與回憶交織,雙時空並行的錯覺。
這種敘事手法是很大膽的,跳躍式的剪輯,頻繁的時空轉換,很容易使第一次接觸這個故事的觀眾看得滿頭霧水不明所以。
不過還好電影通過畫面色調與人物服飾的變化,對七年前與七年後兩個不同的時空進行了明顯地區分。
新版電影以暖色調表示輕鬆快樂的七年前,以冷色調表示略顯悽涼的七年後。
並且七年前後四姐妹的服飾都發生了變化,靜下心來認真觀影其實不難區分。
現實與過去穿插,慘澹的現實與歡快的過去之間沒有緩衝直接轉換,對比起來也就分外扎心了。
以七年前後三妹貝絲病重的兩場戲為例。
同樣都是二姐喬徹夜照顧,回憶中喬早上醒來不見貝絲急忙衝下樓,看到恢復過來的貝絲和母親一起坐在圓桌旁時如釋重負欣喜不已。
然而鏡頭一轉溫馨的回憶褪去,同樣獨自醒來的早晨,七年後的喬走下樓梯,圓桌旁只坐著悲傷的母親卻不見貝絲。
如此直觀的鏡頭對比,委實讓人心酸難受。
與舊版相比,新版還有一個妙處就是它真正地刻畫了一部女性群像電影。
馬奇家四姐妹每人都有一條完整的故事線,她們的形象都是立體飽滿的,不存在舊版中為烘託女主而犧牲其他姐妹形象的遺憾。
大姐梅格長相美麗,曾夢想成為演員,有些小虛榮心,其實是四姐妹中最有可能嫁給富人進入上流社會的那個。
但她最終選擇追求愛情,嫁給一個並不富有的家庭教師。
即使婚後確實面臨著一些因貧窮而產生的困窘,她也不曾後悔。
二姐喬也就是我們的女主,立志成為作家,熱愛自由,是姐妹四人中最特立獨行的那個。
喬為了自由選擇拒絕男主勞裡的求婚,為了追求夢想選擇獨自去紐約打拼,在那個女性獨立生存都困難的年代,展現了現代獨立女性的光輝。
與舊版相比,影片以喬去出版社投稿開始,以她看著自己的作品印刷成書結束,對她追尋夢想的過程也有了一個完整的展現。
新版對於喬的感情歸宿的設計也很巧妙,沒有和以往幾版一樣讓喬與德國教授弗雷德在一起,而是設計成了開放式結局。
以喬和出版社老闆商討,最後退步讓以她為原型的女主在書中結婚,作為她的感情線的收尾。
影片中喬與出版商對話的鏡頭後面緊接著她與弗雷德在雨中對視的畫面,此後再無二人同框的鏡頭。
開放式的結局有著無限的可能,喜歡大團圓結局的人可以幻想他們在一起了,不喜歡的人則可以認為喬堅持了她的不婚主義。
如此設計還與電影開頭出版社老闆對喬說,女主不結婚嫁人的故事在他們那個時代賣不出去沒人喜歡的那番話做了呼應。
沒錯,19世紀的人們只喜歡大團圓結局,但是在21世紀,女性可以有很多種選擇,不一定非結婚不可。
三妹貝絲性格文靜,熱愛彈鋼琴,因為堅持去看望母親囑託的那戶貧困家庭而染病,最終早逝。
貝絲在片中戲份不多,但她善良且堅韌的性格,面對生死平靜淡然的態度,都令人印象深刻。
而她與勞裡祖父這對忘年交的友情也格外令人動容。
女兒早逝的老紳士邀請鄰居家喜歡彈鋼琴的少女來家裡彈鋼琴,少女為了表示感激親手製作了一雙拖鞋送給老紳士,老紳士感動之餘便把鋼琴送給了少女。
在少女病逝之後,老紳士也一直懷念著她。
影片對於四妹艾米的改編是最讓人驚喜的。
大約是因為最後嫁給了曾愛過女主的男主,過往的版本中都把艾米設置在了女主的對立面,像個臉譜扁平化的反派一樣不討觀眾喜歡。
新版中,艾米年少時的形象依舊是不討喜的,咋咋呼呼的表現,還有燒姐姐書稿這一行為,都讓我很煩她。
但七年後她與勞裡那一場關於婚姻經濟的談話,讓我瞬間對這個人物改觀。
而艾米這個人物形象也因這場談話,由鬧騰惹人煩的少女,轉變成了對自己現狀有著清醒認知的理智女性。
由於延期上映的原因,可能很多人早就在別處找到了電影資源並看完了。
但新版《小婦人》確實是一部值得細品的佳片,還是希望大家能夠走進影院為好電影貢獻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