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時10天,《八佰》票房突破20億,成為內地影史第20部票房過20億影片。
當然,也是目前年度票房冠軍。
靠著《八佰》一己之力,暑期檔票房突破30億,雖然與往年相比大幅度降低,但是特殊環境之下的影市,《八佰》給了市場以極大的希望和信心。
進入到9月,大片不斷,《八佰》無疑要遭遇著挑戰和壓力,但是對於整個影市來說是一件好事。
而如今再看《八佰》,除了影片的主人公,除了影片中的「八百壯士」,還有蘇州河對岸的那些平民同樣不該被忘記,他們也是英雄。
楊惠敏雖然在《八佰》中並不是主角,並且描述的也不多,但是在整部影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她是童子軍的代表,她是抗戰募捐的發起者,她是隻身遊河送旗的巾幗女豪。
影片中主要交代了她的兩件事,一件事發起抗日募捐,一件事遊河送旗。
當四行倉庫的補給所剩不多時,她夥同小夥伴們一起發動了募捐,不管是吃的喝的用的,還是醫療物資,這次募捐對於四行倉庫的那些壯士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後接到蓉姐捐獻的旗幟,楊惠敏將旗幟纏在上身,冒著槍林彈雨的危險隻身遊河送到四行倉庫。
這面旗幟極大提升了「八百壯士」的士氣,以及河對岸的百姓們的愛國熱情,讓他們看到了國家的希望,更是在敵軍面前宣示了我們的領土主權。
楊惠敏作為僅有十幾歲的女學生,但是不懼危險,不懼槍炮,這種英勇的抗戰精神讓人肅然起敬,稱得上一個平民英雄。
刀子在姐姐的賭場做管家,其祖上也是軍人,所以內心深處那份愛國熱情、軍人氣概是從未消失的。
當看到送電話線的一個個人倒下後,刀子二話不說,拿著刀子,手指頭劃上一道,按下手印,說道:
「巴蜀商會滬江堂小輩刀子請願,弟子從小就跑得快,願意一試。」
他抱起電話線躲過了一個又一個子彈,穿過了橋,完成了任務,但是最終依然倒在了血泊之中。
他不過是萬千熱血青年中的一個,也許人們並不會太在意這樣一個年輕人的離去,但是對於整個抗戰來說,他以及那些為抗戰犧牲的平民都是英雄。
英雄不問陌路,只要為國英勇奉獻,為民族抗戰到底,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
不管是蓉姐還是教授都算上層人士,一個商界大咖,一個是學界教授。
但是在危難之間,他們從來沒有袖手旁觀。
雖然都在觀戰,但是內心從未平靜過。
在最後關頭,蓉姐拿出了珍藏的藥物,侯勇捐獻首飾,開槍為 「八百壯士」掩護。
雖然他們看似是社會的上層階級,但是他們更是一個中國人,他們內心也流淌著愛國的熱血,他們從來沒有害怕。
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支持著抗戰,成為「八百壯士」的後援。
他們也稱得上英雄。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是英雄輩出的年代,除了那些在槍林彈雨中為民族抗戰的英雄們,還有那一個個支援抗戰的平民英雄,他們共同構成了抗戰的一道道防護牆,成為了這個民族的脊梁。
《八佰》講述的不僅是那些散兵一步步覺醒抗戰的故事,更是在「八百壯士」的影響下,普通民眾一步步覺醒為抗戰助力的故事。
諸如楊惠敏、刀子、蓉姐、教授等一個個平民的崛起,讓彈丸之國的侵略者看到了這個不屈不撓團結一致英勇抗戰的民族。
這才是《八佰》所展現的真正英雄們,而這也是推動中華民族一步步向前發展的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