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我很尊敬的著名學者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在面對美國戰略圍堵時候「不能以戰術的思維去解決戰略問題」,最後他給出的藥方是——「應當解放思想『』,好像我們八十年代轉變思維搞起改革開放一樣,尋求新的局面突破。
這個問題的設定確實有道理,從戰略和戰術的關係來看,如果戰略方向錯誤那麼不但無法用戰術的勝利去彌補,反而還可能掉進陷阱裡導致最終的失敗。
不過,戰略和戰術的關係還有另一面,那就是只有戰略方向的正確,而不能通過一系列的戰術勝利去落實,就基本等於扯犢子了……
這約等於,一個正常人面對一個身強力壯的惡棍時候,只要策略得當還是可能打敗之,但是一個全身癱瘓手指頭沒法動,嘴也沒法說話的的病人不管策略如何高明,註定沒指望打贏。
這位學者在論述中提出了他的擔憂,覺得目前中國國內的知識界許多人把美國圍堵中國的每一個策略都看作了「決戰」,貿易戰,晶片還有可能重臨的核武庫對峙等等,認為中國可能掉進三個「陷阱」。一個是被美國拽著搞軍備競賽去了,最後好像蘇聯一樣在經濟上被拉胯了;另一個是我們面臨美國在科技和創新領域裡被美國圍堵之後,某些人可能頭腦不清醒片面誇大「自力更生」,最後一個他命名為「選擇性陷阱」,說到底其實就是因為雙方對抗造成了思想方面的意識形態激烈對撞。
最後他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解放思想」。
中國確實面臨著這三個「陷阱」,這一點是正確的。網絡上的某些言論也確實體現出來了這種傾向,但是從政治學的角度考慮,公眾的思考往往會傾向於簡單和直觀,而政治精英們則不會。
美國確實現在憑藉著國力要跟我們玩「陽謀」這點沒錯,但是需要想清楚的是,即便是實力強大的國家他的「陽謀」也並非不能見招拆招。而見招拆招的根本就在於做強自身。
這位學者舉例的關於「晶片之戰」的問題,其實也是這個道理。我們可能確實存在自力更生的需要,也確實需要從其他地方擠出錢來投資晶片製造能力。但是未來晶片真的會好像他擔心的那樣,因為「雲計算」就成為無用之物了嗎?這恐怕就錯了。
雖然本人也不是專業的計算機技術人員,甚至也不是搞通訊的,可是最基本的道理還是明白的。
「雲計算」,需要數據傳輸吧?本地數據如果不能上傳到那朵「雲」裡,說啥都沒用。高速率的傳輸能力肯定比低速率的傳輸能力在雲計算方面有用,這個是可以想明白的。還有,那朵「雲」的構成是什麼?當然是分布在各地的計算機嘛,總不成是一堆拿著算盤的人吧?
高速率的數據傳輸,分布在各處的計算機都是需要晶片的!如果你說,分布計算了那麼對每臺計算機的運算能力要求沒有那麼高了。可是反過來想一下呢??如果你在各處的計算機運算能力更加強大,是不是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了?以前最多算卡通圖形或者天貓上買家的整體喜好傾向,現在可以把天氣預報算的更加精準,算太空梭怎麼造,算原子彈去……就是一個手機,能有虛擬實境場景功能好不好呢?
晶片什麼時候都是越強大越好,只要你看對了方向能夠確保自己領先,別走進技術死胡同,那錢不會白花了的。更重要的是,造完了晶片可不光自己用吧,還可以滿街去賣呢,把前面投資的錢賺回來啦。
這學者提出來我們面對美國的「陽謀」時候要「不是應對,而是破解」,這個確實是有見地的提法。但是也正如上面那個晶片的例子一樣,自己發力搞晶片算是「應對」,可是我們要是造成來更好的,然後擠垮對手的晶片產業,那不就成了最好的「破解」嗎?
一切的一切,其實就在於,執行戰術的過程中不要迷失戰略方向。美國對我們圍堵的策略,每一招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能夠直接威脅我們的安全。如果不有效應對,安全都得不到保證,談什麼戰略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所謂「破解」必須是在能夠有效應對的基礎上,考慮別滿足於此而且能夠如何超越對手。想清楚這一點,那三個「陷阱」其實就不攻自破。
首先,軍備競賽問題。發展國防力量從來都是必須的,否則我們必『然會面臨更多的戰略擠壓,多了不說。你發展貿易,人家可以無處不在的玩弄「銀河號」的故事。想單純的發展經濟躲開是不可能的。先不說別的,所謂的「馬六甲困境」偽命題,總有人念叨我們如果在別的地方搞好港口和管線就可以避免云云。可是,還記得「銀河號」的發生地不?
來,我們複習一下國際關係學界公認的常識,什麼叫「國際關係格局」和「國際關係體系」?大家動手一搜索就能發現一大堆概念定義,還有轉門對此討論的論文;但是不管怎麼旁徵博引古今中外的說法,都逃不過這麼幾點——國家之間互相作用,這個作用是經濟,軍事和政治實力決定其如何發展的。經濟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沒有這個東西撐不起來一個強大的軍隊,可是只有經濟實力沒有軍事實力顯然很危險,這等於家財萬貫而不設防;沒有強大的軍隊想談政治影響力,近乎於冒險,不信去看看沙特怎麼修理卡達的吧。幸虧卡達命好,還能找到生存的夾縫,沙特也不是佔據絕對壓倒性的優勢。
中國現在上什麼地方去找上個世紀80年代的那種「夾縫」呢?蘇聯完蛋了很久了……別忘了,美蘇冷戰剛剛收場的時候,小布希上臺第一件事就定義中國是「戰略競爭對手」,所幸拉登的「奮不顧身」才讓美國覺得還是需要跟中國合作而不是對抗。現在怎麼辦好呢?祈禱一下,拉登二世降臨嗎??
軍備競賽可怕不可怕,這個問題本身也很有趣。曾經蘇聯剛剛解體的時候,有人對比美蘇軍備競賽的模式,最後結論是,蘇聯用粗放式發展去搞軍備競賽,而美國則是集約型的,軍事技術花了大錢,但是同時還可以運用到民用領域,引發了新技術革命,比如做阿波羅飛船的注塑成型技術現在造了耐克鞋的氣墊,碳纖維不光用在宇宙飛船上還去造魚竿自行車等等,網際網路本來是個應對核大戰的指揮網絡現在成了信息革命的技術基礎……
現在我們面臨這個挑戰的時候,多來1000個核彈未必有用,但是比如好好搞搞高超音速技術,和平時候搞運輸,打仗時候嘛;好好搞搞通訊技術加密技術,和平時候搞物聯網,製造業3.0,4,0,發展數字貨幣發展網絡經濟,打仗時候讓對方變瞎子聾子……另外,軍民融合做到實處,就是對美國上面那個做法的最好借鑑,投進新技術的錢不光會在軍備競賽中燒掉,還可以用來賺錢滴!!
發展國防力量,在明確的戰略目標之下,不搞盲目擴張不傻乎乎的玩數量比拼,以科技導向完善自身機制建設,我們才不會走蘇聯的老路。
其次,自力更生其實從來都不意味著關起門來搞建設的。即便是中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也是如此的,只是人家因為意識形態問題對我們搞封鎖,我們沒法子對外合作而已。說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吧,我們飛豹戰鬥轟炸機的發動機是來自於英國宇航的斯貝,這東西什麼時候開始引進的呢?可能很多人想不到,1973年英國同意出售,1975年中英籤合同的!!為什麼不是1963年和1965年呢?
很簡單啊,大家回憶一下尼克森覺得需要搞「大三角戰略」然後來訪華是哪年來著?在此之前「巴統」這個東西真的不是鬧著玩的,其實就是幾天還有個「瓦森納」在等著我們呢!人家對你嚴密技術封鎖,甚至現在都只肯讓我們的留學生去「學莎士比亞」(真要學這玩意,為嘛不去英國呢?我沒想通……)「學聯邦黨人文集」(其實我還真的就讀了一遍,英語的呢!不過我沒出門,就是在網上看的PDF版,反正版權保護期限都過了……),對於我們的個工科生,人家要關門了!
你怎麼辦呢?不搞技術了嗎?
一說「自力更生」就覺得肯定是會閉關鎖國,那就是傻子。這種人確實很多,但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不該這麼想啊,更不該去以己度人吧?
其實要想搞技術合作,還就得考慮自己搞出來點什麼先。想當初90年代前期,固定電話都是奢侈品,緊缺啊。為啥,因為我們沒有搞出來巨型程控交換機,國外肯賣給我們的都是天價。搞出來之後,人家來談合作了,某些技術可以轉讓了,反正他留著也馬上過時,不如再賺幾吊錢。我們掏錢了,但是省了自己去搞的時間。大家兩利,多好!其實這種例子還有一大堆呢。
想打破這個技術封鎖造成的陷阱,唯一的法子就是加倍的自力更生,同時在一切可能的條件下尋求合作夥伴。你自力更生的力度越大,肯跟你合作的夥伴越多,打破封鎖就不是問題了。
最後,這個「選擇性陷阱」更複雜一些。按照這位學者的說法,在對抗的氣氛下,兩種意識形態和兩種體系的對抗中,人們能做的選擇範圍會被極大的壓縮。最後導致一種「凡是你肯定的,我就要反對。凡是你這樣做的,我就要那樣做。」
這個確實不是虛言,就拿這次疫情來看,西方國家死活沒法「抄作業」,就連戴口罩這麼點事都成了政壇激鬥的制高點之一。難為了美國總統川普了……
川普:稍安勿躁,我馬上摘了……
應該說,「凡是敵人贊成的我就要反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就要贊成」這個絕對化的邏輯是愚蠢到家的。敵人也還是人,吃飯不吃那啥,我們不可能反對吧?
在以前的某個階段,某些人因為自己的利益確實在我們國家營造過一種近乎於今天美國正在發生的事情這種氣氛。我們也曾經吃過苦了。所以在80年代初的時候,我們開始解放思想,改革開放。
但是切記一點,儘管搞上面說的那個絕對化很愚蠢,思想自由度高的情況下,人的創造力和主動性會被激發的更好。可是,思想自由之後,人的想法必然是多元的,如果每個人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追求目標,後果就是這個社會要麼陷入內耗,要麼乾脆分裂了。
作為一個社會,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是要追求統一性的,當然了,不同的社會歷史傳統可能造成的程度有所不同。西方政治學裡把統一思想叫做"尋求共識」。我們這裡因為面對西方發達國家確實還在不少領域落後,因此仍然必須強調追趕。進而更講究效率習慣稱其為「統一思想」。
更多深入的細節這裡不做討論,只是想說明一點。不管是「尋求共識」也好「統一思想」也好,都會有成本代價和收益比的問題。
西方的模式到底好不好,現在這次疫情其實挺能說明問題了。不光一個口罩究竟要不要帶,那邊美國不少地方都有扛槍上街要「保衛自由」的了。這麼幹的結果呢?我們都看見了吧?
其實比起來今天的美國,我們的思想算是很解放了。當然,人類用有限的認知能力和生命去面對無限的世界,隨時都會遇到或者發現新事物,所以什麼時候都該解放思想。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不斷強調,「馬克思主義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系,是發展的「之道理所在」。
解放思想,算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但是它也必須有個明確的方向性問題——解放了思想之後「幹什麼,怎麼幹」還有「幹的對不對」,這才是解決美國戰略圍堵的關鍵所在!!
之所以強調一下「思想解放的對不對」很關鍵,那是因為擱在以前我們都反對軍備競賽,現在要是開始去搞1000個核彈,那也是解放思想嘛!
這麼幹對麼?相信提出這個說法的學者本身也不能同意。
所以僅有「解放思想」是不夠的,那也不是戰略思維,戰略思維都是有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