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趕緊把收藏起來的秋褲拿出來穿上,還在不停網購各種設備取暖過冬。
尤其是為了不讓孩子凍著,更是把他們武裝到牙齒,但有一種隱患我們當家長的必須要注意,那就是「低溫燙傷」。
央視新聞之前就曝光過,冬季低溫燙傷頻發,熱水袋成罪魁禍首,有不少人被意外燙傷。
前幾天央視財經還提到,深圳市消費協會對十款熱銷家用美容儀做了測評,發現其中2款存在低溫燙傷風險。
除了熱水袋、美容儀,冬天家裡還隨處可見暖寶寶、小太陽、暖手寶這些防寒神器。
央視之前對暖寶寶做的測評,發現最高溫度已經達到可能低溫燙傷的程度,最高的甚至超過了安全範圍,有70℃!
貼著暖寶寶睡覺,一覺醒來發現被燙傷的孩子不計其數。
甚至有成年人帶手串聚光久了,都變成了燙傷。
我們身邊這些常用的物件都有燙傷隱患,家長們一定要慎之又慎。
什麼是低溫燙傷?
顧名思義,「低溫燙傷」就是由低溫度引起的燙傷。
說起燙傷,很多人以為就是燒開的水、滾燙的油,直接接觸到皮膚引起的創傷。
但其實,如果讓皮膚長時間接觸到高於體溫的物體,也能造成燙傷。
比如,正常人接觸70℃的溫度持續一分鐘,皮膚會被燙傷;
但是,接觸近60℃的溫度持續五分鐘以上時,也有可能造成燙傷;
長時間接觸超過45℃的制熱源接觸,會引起深度燙傷。
這種燙傷,就是低溫燙傷。
千萬不要小看這種燙傷!
它的可怕之處在於不易察覺;或者當你發現的時候,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了。
我們家中最常見的「暖寶寶」,孩子睡覺或者出去玩的時候,貼上一個,一會就會覺得暖暖的,但最近卻看到這樣一條扎心的新聞。
張媽媽擔心3歲多的兒子晚上睡覺受涼,隔著睡衣給孩子後背貼了3天的暖寶寶。
孩子早上醒來以後大哭不止,一直喊疼,還不停地用手抓後背。
媽媽這才發現兒子背上的皮膚特別紅,還長了許多小水泡。
趕緊送到醫院,醫生診斷說:
孩子是因為長時間接觸熱源導致的低溫燙傷,目前已發展為三級燙傷。
孩子的皮膚本來就稚嫩,長時間接觸一些高於體溫的物體,傷害是漸漸產生的,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
不知不覺中,孩子已經遭受了傷害,而大人卻還渾然不知。
國家衛生部的一項調查顯示:
0~6歲的兒童燒燙傷比例佔燒燙傷患者的23%。
這種傷害很常見,家長一定要重視!
哪些東西會造成低溫燙傷?
除了暖寶寶外,寶寶身邊還有哪些低溫燙傷的「隱形殺手」?
1、「小太陽」
「小太陽」通常是我們對取暖器的暱稱,家長們都喜歡用它來給寶寶取暖。
但是,它帶來溫暖的同時,也可能帶來毀滅性的傷害。
我們來看看消防員的實驗:
消防員把一條幹毛巾覆蓋在小太陽正前方,2分鐘後,毛巾就被烤焦了。
把打火機放在距離小太陽10釐米的地方,15分鐘後,打火機竟然爆炸了。
可見小太陽威力有多強大,如果讓寶寶細嫩的皮膚近距離接觸,那後果不堪設想。
2、暖手寶
暖手寶便於攜帶,操作方便,是很多家長給孩子防寒的首選,但它是否真的安全呢?
實驗人員測試了暖手寶在使用過程中的溫度變化,15分鐘,三款暖手寶的溫度都在40度以上,有兩款超過了46度,摸起來有點燙手。
於是,實驗人員繼續測量內芯的溫度。
用兩片發熱內芯包住雞蛋,再整體包裹在棉布中,12個小時後,雞蛋基本上處於一種被烤熟的狀態。
它引發燙傷的原因和暖寶寶類似,都是因為長時間與皮膚接觸,最後可能導致危險。
3、熱水袋
之前就有一個新聞報導,5歲女孩在床上睡覺。
天氣很冷,家裡沒有空調,媽媽擔心女兒夜裡冷,就把熱水袋灌滿熱水放進女兒被窩。
十幾分鐘後,媽媽突然聽到女兒「哇哇哇」撕心裂肺的慘叫。
她趕緊飛奔到床前,被眼前的一幕嚇呆了:
女兒站在床上,全身溼漉漉的,腹部和雙腿被燙得通紅,當時就脫了一層皮。
媽媽掀開被子一看,發現放在被窩的熱水袋已經爆開了,熱水灑了一床,還冒著騰騰熱氣。
孩子被緊急送到醫院搶救,在ICU,醫護人員對彤彤進行了一個多星期的積極治療,孩子的病情才趨於平穩。
當然,這是不合規暖水袋的「鍋」。
雖然熱水袋能給人們帶來溫暖,但也很可能變成危險的「小炸彈」。
4、電熱毯
冬季天氣寒冷,1個2歲的男孩子在電熱毯上睡覺時候尿床,導致電熱毯漏電,燒出一個洞。
儘管燒傷面積不大,但「命根子」損傷嚴重,處於沒有溫度、乾性壞死的狀態,未來可能需要再造。
多麼扎心!相信那位媽媽一定欲哭無淚了。
如果非要使用電熱毯,那就一定要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絕緣電阻完全合格的產品。
使用時建議:
提前通電半小時把被窩暖熱,進被窩後最好關閉電源。
其實,像這樣存在低溫燙傷風險的設備有很多,對於孩子來說,世界都是新鮮的,他們不清楚如何來防範風險,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悲劇。
家長們一定要學會規避風險,也要學會如何處理緊急情況。
怎麼預防「低溫燙傷」?
有家長可能會問,那這些取暖設備、暖寶寶之類的,就完全不能用了嗎?
不是。
低溫燙傷產生的原因主要就是溫度和時間沒有控制好,所以,家長們有必要記住這四個「不要」。
1、不要直接接觸皮膚
貼暖寶寶、用發熱貼時,一定要隔著衣物或者毛巾。
這樣能更好地隔熱,不至於傷害皮膚。
2、不要長時間使用
我們看到很多悲劇的發生,都是因為使用時間過長。
所以,在同一部位,使用這些取暖神器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2小時。
3、不要在睡覺時使用
熟睡之後,燙傷很難被感知,發現的時候就已經為時已晚。
可以在睡前加熱溫度,睡覺的時候就關掉這些取暖設備。
4、不要輕易給對溫度不敏感的人使用
這一類人,通常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和低幼的兒童,輕易不要使用,如果使用的話,也要在有他人陪同的情況下。
通常來說,低溫燙傷後一般是不會自愈的。
因為低溫燙傷前期症狀表現不明顯,家長們不易發現,當發現時寶寶可能已經損傷了皮下組織。
所以,千萬不能馬虎大意,發現了就要第一時間處理。
不小心發生了燙傷怎麼辦?
家長們不要驚慌失措,牢記4字要訣:
衝、移、蓋、送。
1、衝:
先找冷水,在孩子燙傷的地方衝洗20分鐘以上,儘量不要直接使用冰塊冷敷,反而會讓皮膚再次受傷害。
之後可以在冷水中再泡10-30分鐘。
2、移:
用冷水衝洗的好處在於能夠緩解疼痛感,同時也能讓被燙傷處迅速降溫,穩定孩子的情緒,這時候還要把衣物移去。
如果傷口與衣物粘在一起,要小心剪開,不要心急了就強撕,也不要隨便塗抹藥物。
3、蓋:
用無菌紗布或者清潔乾燥的毛巾蓋住燙傷的地方。
不要用有毛狀、絮狀的物品覆蓋,避免與傷口粘連,增加醫生處理傷口的難度。
4、送:
如果發現孩子燙傷處已經出現水泡,可用繃帶或乾淨的紗布鬆鬆地覆蓋在水泡上,到醫院找醫生幫忙處理。
千萬不要擅自挑破水泡。
遇到比較輕微的燙傷,可以自己處理,如果比較嚴重的情況,最好直接去就近的醫院治療,或者是到設有燙傷中心的醫院治療。
寶寶燙傷讓人看著真的超級心疼。
天氣越來越冷,寶媽們在給孩子加強保暖的同時一定要高度警覺,孩子的世界太需要守護了。
我們做家長的,一定不要有僥倖心理,幫孩子排除危險源,同時多學點必要的急救常識,便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負責。
為了寶寶安全,家長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以上的安全知識,學會了點個「在看」吧。
-作者-
李戈,白天工作,閒暇讀書,夜晚寫作,一個既理想又務實的寫字人,一個肥而不膩的有趣靈魂。文章來源:凱叔育兒(ID:yuerjinhualun),專注0-6歲寶寶科學養育。小十點經授權發布本文,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