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0日下午,「空間賦能:孟凡浩&朱培棟設計實踐作品展」在杭州開幕。展覽以「空間賦能」為主題,呈現gad · line+ studio成立三年以來,兩位主持建築師孟凡浩&朱培棟的設計實踐,通過四個實踐場景和四項賦能策略為line+的多元化實踐描摹出一個內在的脈絡:如何以空間為媒介,激發設計能量,實現價值的釋放與提升。
開幕研討會特邀建築評論家、策展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翔寧教授擔任學術主持,以及劉宇揚、魯安東、曾群、張斌、張雷、周榕、莊慎(按姓名拼音順序)七位老師擔任評論嘉賓,與建築師孟凡浩、朱培棟共同參與討論。
如果說中國早期的城市建設以粗放型為主,那麼近年來高度市場化的社會需求和網際網路背景下日新月異的空間使用場景則催生了對品質的關注和重新認識。一方面,品質作為一種空間屬性,保證了功能和使用的適宜,另一方面,在一個媒體影響力不斷擴展的時代,品質也超脫了物理空間的局限而具有了傳播屬性。藉助一張圖片或是一段視頻,一座建築往往能夠觸及比其日常使用者更廣的範圍,也由此具有了更大的、潛在的、引發改變的能量。line+的實踐正是在這種轉型背景下發生,但其實踐所涉及的項目類型之廣泛、尺度之多元又似乎很難被簡單地歸類。由此,以line+作為一個當代中國建築實踐的樣本,「空間賦能」展覽開幕研討會就當代建築實踐的組織模式、行動路徑、媒體時代的建築學等諸多話題展開了討論。
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 創始人 / 主持建築師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教授
作為孟凡浩在南京大學的研究生導師,我對line+的實踐成果和成績表示祝賀。如果我們評選過去三年內最成功的建築事務所,line+三年的工作能產出一本六百多頁的作品集、並且辦成這樣一個好的展覽,無疑會使得他們成為其中之一。在三年間取得這樣的成果,可以想像他們在這背後所付出的無數努力和巨大的工作量。作為一家在成長路上大步前進的年輕公司,未來的路該如何走得更好,對於他們也會是一個挑戰,幸好今天有諸位老師與會,能夠為他們「把把脈」,為他們未來的發展點明方向。我也很開心今天能在這裡見證他們這一成長階段,對他們的成功給予祝賀,同時也希望能給到他們以及在座的所有年輕建築師以鼓勵與激勵。接下來還是把時間留給兩位參展建築師,聽聽他們自己的諸多思考。
line+過去三年中快速崛起,在幾個重要的建築網紅事件中都佔有著重要地位。在2000年以後,中國建築可以清晰地劃分為四個派別:獨立建築師、大院建築師、民營建築師和商業建築師,四個門類的邊界相對清晰。但近十年來移動網際網路的崛起,讓以往相對清晰、且發展緩慢的社會結構出現了很大程度上的「融合」。這種融合,讓一切建築形式全部「公共化」,被納入了公共討論的範疇中。當這種現象發生後,我們開始需要新的建築形態。以往固守在這四個門類中的任何一種建築師,都無法面對當下超級複雜和融合的一個時代和「公共化」的建築。這裡所指的「公共化」建築,並非公共建築,而是被放置在泛公眾的領域中去討論的建築類型。這也是line+崛起的重要時代背景。line+誕生的過程是從獨立建築師的教育培養貫穿到商業建築師的紮實實踐,這種多元化的經歷打通了以往建築師所無法達到的公共性融合。當今時代對於建築師所提出的挑戰遠超以往,建築師的身份也不能再同原來一樣,擁有絕對清晰的自我定位。在進入一個泛消費化的時代以後,以往對於少數精英所做的敘事,不可避免的成為一種消費行為。在這樣一個新的「大雜燴」時代,我們對於以往那種僵化、狹隘的定位急需打破,急需重新一統四個門類,串聯起來,去面對時代的改變浪潮。line+可能自己都還沒有清晰地認識到他們的成功背後是有這樣一股強大的時代力量在強烈地支持著他們。好風憑藉力,還可以送他們再上一層。
gad · line+ studio 聯合創始人 / 主持建築師
驅動與賦能
特別榮幸能邀請到八位前輩老師來杭州參加我們的展覽和研討會,並為我們答疑解惑。同時也特別感謝今天從北上廣等地以及杭州本土專程趕過來的諸多優秀青年建築師好朋友,來和我們一起互動交流。成立line+源於我自身的兩段經歷,一部分是讀研加工作,師從張雷老師,學習到小型先鋒事務所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和研究型的工作方法。另一段是在gad的九年期間,向各位行業前輩學習了如何直面市場化需求,如何控制實施建造的精確性繼而實現品質感和價值感。成立line+是希望將這兩段經歷的積累做一個結合。同時,急速的城市化進程逐步放緩,市場節奏的變化也會對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我想去探索有沒有一種新型的設計組織模式,能夠更好地平衡質與量之間的關係。之前的職業經歷決定了我們在起步初期,業主及項目類型都相對單一,以開發商的住宅項目為主,民營企業的屬性也決定了我們的資源支持較少,所以我們如果想有新的發展,只能通過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通過儘可能多領域的實踐業績,去拓展項目類型以及獲得新型業主資源。經過三年的摸索,我們將自己定位為一家直面市場化需求的創意工廠,希望用空間作為載體來賦能各個領域,為資本帶來價值溢出、為政府帶來示範樣本、兼顧城市與鄉村的品質提升,同時為終端用戶帶來好的體驗。我今天的分享以賦能為主題,主要從模式賦能、類型賦能、材料賦能、形式賦能這四個方面來介紹近三年來我們做的一些事情。模式賦能是指我們跳出建築設計範疇,與特定社會語境和政策相結合,整合上下遊資源,架構一整套從策劃設計到建設運營傳播的項目運作流程,以設計推動開發範式的創新。在我看來,網際網路時代下,建築師的身份發生了一種轉變,不再是一個被動、單一的、單向地去解決問題的人,而是主動的、複合的、多向的組織引導的角色。在泰山九女峰東西門村激活更新項目中,業主希望能再現一個東梓關的流量效應。但因為東西門村過於偏僻,我認為常規動作是很難產生效果,所以提出了兩點策略,一是做針灸式的改造,在保持宅基地邊界不變的情況下,以存量建築的空間激活和原有環境的生態修復為切入點,從而實現舊村落的新生,二是通過建立公共空間來激發可以引流的媒體效應。
我們在山頂通過一組「非傳統」的白房子,藉助一個和蒼山背景完全跳脫出來的建築物,使其獲得傳播引流的媒介屬性,而建築經由傳播產生的「紅利」也會帶來外延的社會效應,吸引大量遊客之餘,各路媒體爭相報導,各級領導帶頭考察,貧困村全面摘帽,原住民回流返鄉,也最終使得整個村子得以激活並可持續地運轉。類型賦能指的是基於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使用方式,對過去穩定的建築類型進行迭代。比如在某私人莊園的項目中,我們將業主期冀的精神性的禮儀功能與世俗的居住功能並置結合,回應了業主對於多種功能混合的訴求,也由此產生一個全新的模式類型。松陽飛蔦集則是一次材料工藝的賦能。因為項目地處松陽縣歷史保護村落之中,我們基於對當地鄉土建構體系的研究和創新,希望在風貌保護的同時,依然滿足現代度假的使用訴求。同時輕鋼裝配式建造技術的應用,也回應了當地嚴苛的現場作業環境,滿足了緊迫的施工周期,也提供了較好的建築物理性能。輕鋼結構在建築內部為現代使用空間搭建了輕盈骨架,而傳統夯土牆則在外圍包裹了一層尊重當地風貌的厚實外衣。在我看來,鄉村的發展不僅僅需要面對自然環境和傳統文脈,也需要營造符合現代化生活需要的高品質空間。
形式是建築師繞不開的話題,網際網路時代,建築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公眾與社交媒體中的消費符號,視覺顏值也可以成為一種生產力。漁鄉茶舍便是形式賦能的一個案例。項目位於新安江、富春江、蘭江三江交匯口,風景秀美,周邊建築青磚白牆,有著典型的徽派建築的特徵。在這樣一片國家級風景區中,我們沒有採用傳統坡頂木構建築來回應,而選擇了全清水混凝土現澆來建造,以此來探尋存在於江南山水環境中建築風格的另一種可能性。我們以消解體量的片層形式將建築體量藏入山體中,並設計了三種不同的夾心牆體系,將設備全部藏入牆體之中,建築整體呈現出一種明確而清晰的體量,與景區環境融為一體。
行業的現狀讓建築師處境越來越趨於邊緣化,我們希望能夠去扮演一個主動打通上下遊產業的角色,向政府爭取政策支持,為資本保證投資回報,贏得彼此間的信任實現價值利益的共享。我們希望去回應這個時代,在保證空間品質的前提下,挖掘建築本體之外的價值,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頂層領域,釋放建築應有的力量。
朱培棟 | Zhu Peidong
gad · line+ studio 聯合創始人 / 主持建築師建築是一種基於需求的建造活動,在時代的發展與變遷過程中,需求不停地疊加與複合。我認為對這種變化的需求進行回應的則是場景,它是一種集合了需求、時間、人群、地點為一體的事物。我的分享就將以我們的實踐如何回應不同需求來場景營造而展開。場景,最早來源於戲劇、電影中的場面,而場景要素,來源於導演的營造。這一身份和建築師的角色很像。從「有限」的需求到「無窮」的場景,建築師的創造其實是基於場景的空間營造。在普利斐特生產基地項目中,我們試圖在一種機械化生產的環境中創造出人文關懷。工廠毗鄰錢塘江畔,在大尺度自然江面和背後的田園文化之間,面對西方舶來的枯燥機械的工業生產場景,我們嘗試以一種更具本土敘事語境的傳統聚落圖景來回應當代工業文明對傳統農耕文明的衝擊。我們將主要的生產功能最大程度外推貼邊布置,場地中央的剩餘空間形成回歸生活的內院,將其作為生產生活行為流線的匯聚節點。通過錯位的空間關係,尺度差異的對比,重構聚落關係,產生一種全新的場景體驗。在錢塘江博物館,我們試圖將博物館定義為一個全時參與的城市公共空間。項目位於錢塘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之處,我們的策略儘可能地將建築體量置於地下,在地面上創造一條全時段可使用的公共流線,使其因時間和空間上的多重利用而衍生出更多的價值。此外,在立面語言的研究上,我們從錢塘江古海塘五縱五橫的模塊化築塘法中得到啟示,以單元式鈦鋅板幕牆交錯「砌築」,通過材料和光線的關係,讓它產生一個如同江水般的泛光效果。在杭州國際學校,我們顛覆了傳統行列式的布局,以中心緊湊式的「Education Hub」重新組織和定義教學空間,將學校中的公共活動集中於中間,而將教室的單元模式分布在周圍,形成一種集約式的布局,而產生教育空間的另一種範式。這種具生長性的教學平面原型更具有效率和想像力,也留出更多的室外空間可供孩子們探索。在浙江音樂學院中,我試圖探討在多元邊界條件下的公眾藝術教育場景實踐。在一個結合人工和自然的界面中,我們希望建築採取一種類似變色龍的策略,融入環境之中。所以,我們的中標方案將建築體量打散分布在山體周邊。儘管在實施過程中由於一些外部力量,體量逐漸變大,但我們仍然通過更為具體的設計來使得這樣一個學校能兼顧內部的精英學府和外部的開放公共空間的融合,模糊人工和自然之間的邊界,實現建築的功能在地形空間中的消解。大體量的圍合成為阻擋外部城市道路聲噪的屏障,在內部則將象山的景觀引入,形成人工地景,讓景觀流動起來活化帶動整個校園。目前,我們還在為學校申報國家4A級景區進行一些後續的景觀和公共空間改造設計。最終,這樣一所面向藝術學子的音樂學院轉變成一個面向所有公眾的音樂公園。
在英飛特桐廬園區,我們希望保持場地原有的、與自然共生的狀態,通過建築體量的切割,保持與山體間的視線關係,並更進一步地用一公裡的紅磚牆,重塑超尺度的邊界感。具體到紅磚牆的設計,通過磚的砌築和排列的方式,重構了一種山水畫式的界面,用層構的方式讓園林式的場景變得可觀可遊。
在我看來,空間不是我們的終點,而是我們的工具,我們以創新構型作為底層願景驅動,試圖探尋紛繁場景中使用者與空間的活力連結之源頭,以空間賦能作為我們的核心策略,期望實現當代多維度背景下建築學價值的更新和迭代。研 討 對 談
學術主持
李翔寧 | Li Xiangning
建築評論家 / 策展人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院長
對談嘉賓
劉宇揚 | Liu Yuyang
魯安東 | Lu Andong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教授 / 建築系主任
曾群 | Zeng Qun
張斌 | Zhang Bin
知名建築學者 / 評論家 / 策展人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副教授
上海阿科米星建築設計事務所 合夥創始人 / 主持建築師李翔寧:首先想請到場的嘉賓們,談一下參觀完展覽以及line+的作品之後的感受。
魯安東:當下是一個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技術變革使人產生新的需求。需求的變動是建築真正的驅動力,也使建築學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網絡改變了建築被傳播和被認知的形式,網絡的傳播顛覆了建築內與外的秩序。室內很有可能比室外更加有利於建築在網絡公共領域的傳播,內表面更有可能成為今天技術條件下的「建築立面」。技術變革改變了人們對於建築形象的認知方式和獲取目的地的方式。這種變化會深刻地改變建築學最基本的價值構成和要素構成。所以今天建築學的挑戰是對建築本體進行重新定義、篩選和重構。建築一直具有多種核心的性質,只不過我們長期以來被建造性所蒙蔽。從一開始建築就同時具備中介性,一種作為介質的性質,即建築作為一種計劃(project),是對於現實、對於運作的行動性幹預。建築師的工作則是對幹預的策劃和引導,創造一種幹預性的塑造。Design即是以行動為核心邏輯的一套計劃方案。當下技術使得原來建築被隱藏、被壓制的一些本性重新顯現出來。如果我們今天把建築視作是一種行動性的、導向變化的中間環節,那麼在這個環節裡,建築賦能則是以行動去施加影響力的機制之一。網紅建築是一個特別重要的類型。它本質上不是一種形式的類型,而是作為行動路徑的類型,是今天以傳播的邏輯,反過來跟建造的邏輯發生糾纏,建造作為行動去調動資源去覆蓋和影響群體的一種路徑。所以網紅建築是一個新的行動路徑。我們需要在新的大變局下重新去審視建築作為一種行動機制,然後我們會發現它本身所固有的介質性和象徵性會與它原來關於建造的、空間的、生活品質的性質發生秩序的重組,產生一種關於新的、關於數字時代的人的生活狀態的本體系統,並希望從中找到新的形式語言。
劉宇揚:前段時間有幸受到兩位的邀請來過一次杭州,實地探訪的感受很強烈。在我對line+的評述文章裡寫了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文脈,它涉及的是一種開放的態度。這與兩位創始人這一代所接受的教育和信息、所處的已經非常市場化的行業環境有很大關係,也使得他們以一種更開放、包容的姿態去面對所有甲方、設計規範、政府領導以及終端使用者,以各種靈活的手段去處理文脈。大尺度的園區項目回應的是城市的文脈,山東的鄉村項目面對的是當地的貧困情況。line+的思路不是去做更低造價的建築來反映當地村民的狀態,而是用非常精緻化的反差性做法,用在視覺上帶來強大衝擊力的設計手法扭轉當地貧困的狀態。我覺得line+在挑戰的是建築學在服務什麼以及要面對什麼。第二個是在感知層面,在現場的感覺遠遠好過照片或效果圖的呈現,帶來比較強烈感受的項目是浙江音樂學院。一個月時間,一個28歲的青年建築師,帶6個實習生拿下這個投標,之後要協調一個300人的團隊,3年把項目落地。我覺得這很大程度代表了當代中國年輕建築師能夠掌握的各方面資源和背景來駕馭項目的能力。在視覺呈現方面,它反映了投標型項目對大的形象、大的策略和大的尺度的標準做法。但這個項目的不同在於,當你在現場,你會體驗到微地形的變化,空間的層次感,以及使用人群的生活氣息,設計在這當中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除此以外,line+的職業性也讓我特別佩服,他們並不局限於某一方做某一類型,而是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各自對各自的業主負責。大項目有高質量的完成度,又會有比較溫暖的小細節的實現。80人事務所需要有職業性和專業性的管理才能維持高效的運營。兩位在大型商業事務所進行前期積累的模式,為未來年輕建築師的實踐提供了一種新的路線和模式。不光是從大師工作室出來開設獨立工作室,還可以從不同的途徑找到自己的路徑發展軌跡,我想這對同輩或者更年輕的建築師是一個非常好的啟發。
莊慎:首先我要祝賀line+在過去三年內取得的成功。因為的確像周老師說的,三年一般來說是一個事務所走上正軌的時間。但是今天可以看到,line+這三年的整個工作展示出來,是一般事務所所達不到的工作量。我也非常同意剛才魯安東老師提到的關於行動的觀點。實踐和行動,在我看來是在中國最重要的一個建築學獲得認識的可能路徑。中國當下的實踐現狀和產生的現象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需要用一種新的眼光去打量正在發生的某些現象和行動。在中國的實踐建築師中,他們行動在最前面的地方,他所得到的感應和他的認識的可能性遠多於從理論得來的東西。他們正在處於一種我認為可能產生變異的狀態。從line+的作品裡面可以看到,他們能夠利用現有的資源、平臺和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各個項目。他們找到了一個工作面,從商業地產開始,卻完全不止於商業地產,以這樣一個角度非常成功地去切入市場,接受市場的正反饋,同時為自己的實踐展開了某種可能性,而且這種可能性還能往前推動,帶來更多元的價值,甚至是一種共通價值。
再回到價值層面的事情,在交換價值之外,我們仍要關注建築的使用價值,回到更積極地回應在地性、公共性和社群融合,擺脫新自由主義語境當中的「設計創造價值」,才可能會有更大的空間價值挖掘潛力。
李翔寧:建築師有各種各樣的實踐模式,有馬巖松那樣調配全球資源的模式,也有張永和那樣將實踐、教育與觀念結合的模式。從目前看來,line+作品中學術和商業的平衡性比較好,但正如張斌老師提到的,必須要對未來的發展模式進行思考。這也是我想問諸位的第二個問題。
莊慎: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需要靠自己去實踐,不斷的試錯,最後從成果中反映出來。line+的優勢在於他們有著中國最好的民營商業設計機構的基因,嫻熟的設計手法和積累的行業資源讓他們有機會在地產設計的藍海中探索可能性。我認為他們需要有一個內部研究機構,一年一年地積累,不斷的認知和行動,通過不斷的反思和灌輸,這樣能夠比外人更快地知道方法在哪裡。
張雷:孟凡浩和朱培棟兩位不太像很多年輕建築師去考慮價值觀的問題,而是依據現有的基礎和資源,儘量把它能夠去用好,建立好的事業基礎。從一個職業建築師的角度來說,是一個挺好的開始。關於價值觀方面,比如,更多的社會責任感,或者更多的公共空間,或者說更多的關於建築學本體的研究。這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需要通過自己不同階段的工作,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周榕:我覺得line+的特點和優勢就是什麼都能做,各種混合在一起。這個時代,商業社會、平民社會、權力社會被打亂了以後,可以產生一種更加混合的方式。如果去清晰地區分學術項目和商業項目,這個事就成不了。混合才是證明你什麼都能幹。line+在三年間做到了很多人沒能做到的事情,打通了一個新的維度,可以說是行業內的一個新物種,新物種就要有新的打法。將商業和流量結合起來,商業上做到高效率,再通過傳播給予的極大流量,這可能是line+目前為止最強有力的東西。
劉宇揚: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line+被時代這麼就推到這樣一個位置,裡面一定有兩位主持建築師的直覺。很多人都經歷過大型商業機構項目中體量、速度、壓力的鍛鍊,但為什麼只有他們倆或者少數人做到了實踐突破?直覺很重要。直覺會讓人迅速地作出反應,再加上各方面的因素使得兩位主持建築師能夠做成這件事。在定位上,我認為line+不需要去跟前輩們對比,而應該看自己的未來,找到一種更生猛的力量。如果要我提建議的話,就是去接一些不那麼靠譜的項目,要有主動跳開舒適圈的一種動力。另外我認為需要有一個小小的研發團隊,在line+過往實踐的大量項目的基礎上,找出一些基本元素的原型,從中形成一個工具箱或者策略庫。這個策略庫可以考慮開源,面向廣大的80後、90後的以及未來的事務所們。從策略、空間到建造方式,如果夠變成一種類似工具書的成果,這將會對國內建築界都有貢獻。
魯安東:從line+的工作中可以發現,建築行業現在還需要新的英雄。這個「英雄」不一定是指的經濟上的成功,而是能夠在城市空間的行動中,逐漸回到建築師曾經具有的書面性作用。當下建築學成為很多空間生產的末端,成為被選擇的對象。建築師是一個賦形完成品的提供者,但所謂的提供者也是被選擇。建築師其實是一系列複雜操作和各種力量中的一個介質和一個小引擎。在line+的項目裡,我們看到有來自政府的、資本的、媒體的資源,而建築師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了一個樞紐。這實際上是將建築師的相對位置上移,使得建築師重新獲得了一定的參與賦能的權利。建築學的力量就在於它可以把很多事情銜接起來。在這樣一個整合、連接的過程中,建築師扮演了一個很特別的角色。諸如東梓關這樣的項目通過不同邏輯的整合,使得建築師在這裡面可以調動資源,可以行動,擁有更大的發揮作用的空間。這就是一種新的「建築師英雄」。所以我個人會有一個期待,希望他們成為更大的「英雄」,去更有意識的發揮建築師作為一個樞紐和連接者的社會角色的作用。
孟凡浩:今天討論的信息量特別大,非常感謝各位老師的精彩點評,給我們事務所以及整個行業發展帶來了一些非常好的建議。朱培棟:感謝各位老師們的點評。幾位老師從不同的維度和立場對我們進行了點評,也給了我們很多不同的建議。我跟凡浩合作下來,我們有幾點觀點是比較一致的。不少事務所和公司的策略,就是集中精力做一些精品,然後剩下的做一些生產。但是這恰恰可能是我們沒有想去做的方向,我們還是希望保持所有的項目都有相對靠譜的智力投入,讓它有差異性,有好的場景體驗,也有符合邏輯的價值交換。
回應剛剛張斌老師提到的交換價值。這個價值交換恰恰是我們獲得很多項目的一個核心邏輯。商業項目的訴求可能是獲得更高的商業回報,更快的商業變現,我們通過我們的智力投入來滿足他,同時交換到了我們的創作空間和設計的自由度。我們希望儘量尋找到一些項目的機會,來把我們的一些設想、一些實踐、一些嘗試給投入進去,並看到業主和使用者的反應和反饋,類似一種社會學實驗,從而來指導我們下一步去怎麼做。李翔寧:line+的很多作品都形成了強烈的社會影響力,例如獲得多個重量級建築獎項的富陽東梓關回遷民居曾經以「走進吳冠中畫裡的江南水鄉」引爆網絡,2019年剛完工的泰山九女峰書房項目作為山頂亮眼的「白房子」也成為新一代的「網紅打卡點」。作為今天討論的一個小結,我將從媒體時代下的當代中國建築的視角展開。在我看來,孟凡浩與朱培棟的實踐是對這種現象觀察和思考中最為成功的案例之一。柯布西耶和庫哈斯都可以被視作20世紀的「網紅建築師」,更確切的說柯布通過雜誌去宣傳自己作品的「紙紅」建築師。今天我們去討論柯布,並非要再去進行具體化的考據或者語言分析,而應去發掘他對於新事物的態度。雖然業內或許多社會大眾對「網紅建築」抱有一種拒斥的態度,但如果暫且放下對這類建築好壞的評判,它們的出現實際上是對市場和需求的最為直接反應。我曾在《權宜建築》裡談及當代中國建築所面對的一些局限性,包括粗糙的施工、低廉的造價、快速的建造等都是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如何將這些問題轉化為一種力量,作為中國建築在地性和時代性的一種反應,是今天依舊需要面對的問題,而且在媒體社會背景下進行這樣的討論會更有價值。速度,是當代中國建築的一個重要特徵。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建築師的影響力可以通過網絡的傳播得到加倍的放大。在中國,即使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驗證一種模式是否真正地成功,僅靠網絡圖像的快速傳播就已經形成了強烈的「複製」願望。一種模式是複製中國獲得成功的模式,例如直向建築的阿那亞「孤獨圖書館」,它的出現讓無數開發商希望再造另一個阿那亞;另一種模式是複製在西方已然成功的案例,如美國高線公園(High-Line)也同樣在中國的各個地方被建造。這些反映了在當代中國,建築師的一種獨特地位和一種影響的權力,他們不僅僅通過作品本身,也憑藉網絡的力量,瞬間讓自己的想法在全國不同城市中「開花」。這是一種革命性的力量。正如iPhone的開發不需要一次達到完美,而通過快速的迭代來驗證之前成果的可行性,再以新的東西來覆蓋它,通過一次次的迭代臻於完美。中國建築師也正在通過網絡傳播的力量來實現快速迭代。當下時代已經發生了變化,人們未必需要去親身體驗一個建築,被批評為不具備長久的建築品質的網紅建築也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因此如何看待這樣一種現象,如何以一種新的語言來回應,如何擁抱新時代的建築,正是中國當代建築和建築師們給全球建築界帶去變化的內容。新 書 發 布
以設計驅動,為空間賦能
△ 《空間賦能》 攝影:陳曦
「正如英國評論家羅恩穆爾(Rowan Moore)所指出的,建築既是滿足實際需求的工具,也是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而在當下的中國,建築的後一種作用或許早已遠超前者。它不再單純地解決功能性要求,也成為了一種媒介,傳遞著人們對於文化的理解。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line+的實踐顯得尤為獨特。它既不沉醉於對某種特定形式或是材料的探索,也不僅僅滿足於建築的經濟價值創造,而是直面當下的新趨勢,對市場需求的變化與年輕一代的空間使用方式和美學趣味做出直接的回應。它的設計策略致力於平衡經典建築學的要求與當下消費文化邏輯的迭代,致力於通過建築來完成設計價值的釋放。在此,「價值」則不僅包含隸屬於建築學範疇的材料的、建造技術的或是空間上的創新,也指以設計為觸媒,在更大範圍中、所實現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提升。」—
媒體支持:Architecture China、建築實踐、archrace、青年建築「 空間賦能:孟凡浩&朱培棟設計實踐作品展 」
展 期
展覽不限期定時向公眾開放
開放時間:12月20日後,每周三、周六下午
因接待能力有限,敬請參觀者提前預約
預約方式
掃描下方小程序碼
地 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