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主流價值觀的引導和二次元亞文化的崛起,古風文化在神州大地上強勢崛起。
人群的大量湧入讓原本小眾的圈子有些消化不良。人一多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群體分化,鄙視鏈也會從宏觀到微觀,處處存在。
■
古風圈裡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戰爭
縱觀古風圈,傲立在鄙視鏈頂端,帶著近乎悲憫的目光俯視芸芸眾生的大都是本地人。
這些混跡古風圈已久的本地人手握義大利炮,實力深不可測。
比如漢服圈裡對著汗青故紙,敦煌壁畫認真考據形制的大佬。他們大多都有著深厚的功底和對這個小圈子真確的熱愛。
他們來時,古風文化還是個寒窗苦讀,一鍋粥劃成六份吃的窮酸書生。
原住民就像才貌雙全的千金,撇下榮華富貴隨君天涯。
日日忍受著被人當怪胎的目光,夜夜按耐著嫁給鳳凰男的恐慌,堅持紅袖添香,洗手作羹湯,九死不悔,十分歡喜。苦守寒窯十八載,終守得金榜題名。
古風文化被越來越多人關注,其中的國學甚至成為社會熱潮後,一群年輕的「妖豔賤貨」譁得一下慕名而來,憑藉著早高峰練就的沙丁魚縮骨功擠進這個小圈子。
由於敵方人數眾多,原住民只好執行苦命原配人設,身居高閣,任新進門的太太們自由發揮,只在大事上偶爾點撥一下正確姿勢,然後繼續閉門謝客,深藏功與名。
■
中危病和中二病的代溝
因為二次元文化的加入,古風圈也出現了年輕化的趨勢。無數作業不夠多的孩子闖入古風圈這片廣闊的天地,期待大有作為。
但古風圈本就是個頗為成熟的小團體,擁有一群面帶慈祥微笑的資深長者。當兩派談不攏時,不免像無數家庭倫理劇一樣,動輒擦槍走火。
在長者們看來,古風圈本應該滿滿文化氣息,現在卻充斥著中二文化的辣條味。
比如用詭譎的詞藻唱動漫片尾曲無異於墳頭蹦迪,除了忍無可忍後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一忍再忍外,只能對著仁義禮智信的牌匾默念「要寬容」。
然後喝一口保溫杯裡的茶,嘆一句人不中二枉少年。
孩子們卻覺得,古風圈本就是二次元的附庸,這個圈子的核心思想就是「酷」。
穿著類似 coser 的古裝走在大街上是酷,拿著一堆普通人看不懂的字遣詞造句是酷,將古典文化和日本動漫融合也是酷。
但穿著復原漢服彈古琴,就是神似物理老師的中年大叔,土得掉渣。
言歸正傳,低齡化和年輕化,對於古風圈,也不全是壞影響。
沒有色彩絢麗的古裝,吸引不來渴望美的女性,沒有浮誇到奪人眼球的歌曲,吸引不來更多的青少年。如果古風圈沒有年輕化,就不會有如此廣大的群眾基礎去發展傳統文化。
畢竟,在物質還不夠充裕的情況下,裝逼永遠是流行文化的剛需。
圈子和人一樣,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也許我們未來的國學大師,此時正45度角仰望天空,唱著「以劍之名祭你風華初成」。
■
愛好者與商人的相愛相殺
古風文化的流行,最應該感謝的,是看到這個圈子無限錢力的商人。若沒有他們的各種營銷手段,古風圈永遠只是個小圈子而已。
但在向錢看齊的指導思想下,他們為博消費者青眼的不擇手段以及掛羊頭賣狗肉的行徑承包了古風圈大半的黑點。讓吃瓜群眾沉默,古風擁躉流淚。
在古風er眼裡,國學是這樣的:
商人加入後,在吃瓜群眾心中,國學就是「大師」開班洗腦富豪,奮鬥在縮小收入差距,劫富不濟貧前線的瞎扯淡;
這在我們魏晉叫清談
在古風er眼裡,古風音樂是這樣的:
商人加入後,在吃瓜群眾心中,古風音樂就是用日本取掉唱殤殤殤的中二流行;
在古風er眼裡,漢服是這樣的:
商人加入後,在吃瓜群眾心中,漢服就是用廉價化纖和閃光片製成的可穿戴式床單。
所以,在古風圈,商業元素的多寡和鄙視鏈層級成反相關。既然你決意抱著孔方兄的大腿,就要承受生生世世被diss的宿命
diss歸diss,有錢就是爺。
多少家長們看著電視裡各種大會上大放異彩的小選手,暗自羨慕不已。轉念一想,這有何難?國學不就是背嘛,又不是奧賽,誰不會啊?
於是乎帶著發揚傳統文化的小驕傲和舉世皆崇洋兮我獨清的優越感,提溜著孩子去街口的國學班籤了一年的課程。
然後喜滋滋地拍下孩子穿著長袍馬褂朗讀《弟子規》的小視頻發到朋友圈,數著點讚數,欣慰的笑了。
霍克海默說過「在社會大生產、社會高度分工的時代,文藝必然是要走向娛樂化的。」
所以,古風文化的流行不但是傳統被輕湯武,薄孔周各大運動,學好數理化的口號輪番碾壓下的觸底反彈,更是當代商業體系衝擊著社會產生文化商品的需要。
當主導社會的鑰匙從文人士大夫轉移到商人手裡時,滿足大眾的需要的商品性才是重中之重。
商人為了銷售量,網站為了閱讀量,不得不接地氣的迎合消費者。向錢看齊的中心思想掩蓋了古風文化的真實面貌,造成了社會大多數人對古風圈的曲解。
綜上所述,所謂古風圈鄙視鏈的本質不過是微量真正懂的看少量自以為很懂的笑大量不懂裝懂的罵滿世界騙完全不懂的。
環顧四周,鄙視鏈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社會學家Sherif在羅伯斯山洞實驗後總結了一個叫做群體衝突理論,即所有群體在某種情況下,為了有限的競爭目標,天然會形成相互爭奪的行為結構。
在龜兔賽跑的競爭性環境中,站隊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
此後,為了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小族群通常會通過自抬身價+貶低同一圈子的其他族群獲得優越感和前進的動力,而族群的成員,也需要依賴這種平臺標榜自我認同感。
當群體裡的某些成員已經能夠通過自我能力獲得認同,無需再藉助外部的平臺時,他們自然不會再堅持圈地自萌。
至於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確實可以再裝一會逼,畢竟過了這村沒這地了。所以看似刀光劍影的鄙視鏈,其實是和諧的自洽 。
覺得文章有趣的朋友們可隨意打賞
幫助我攢錢買更好吃的仙人掌
▼
網易新聞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