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電子科技大學西非研究中心團隊; 執筆人:吉尤姆·穆穆尼(Guillaume Moumouni)】
全球化對人類社會來說意味著共同挑戰、共同命運,這也意味著疾病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即便是千裡之外也是「無需護照」而肆意蔓延的。因此,人類的命運是被捆綁在一起的。這也是為什麼習近平主席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策觀點廣受全世界認同、讚揚的原因。毋庸置疑,如果流行病的傳播規模超出了國家的管控範圍,便是國家公共衛生政策失效的結果,也是缺乏國際意識和團結的結果。就此次爆發的COVID-19而言,貝寧人看到了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頑強鬥志和眾志成城,看到了中國政府應對疫情的沉著冷靜和科學有序。
一、對中國抗擊新冠狀病毒的視角
對於中國抗擊新冠狀病毒的行動,有三大特點。
(一)速度驚人
一句熟悉的西班牙諺語告訴我們,大病必治。為了解決缺乏應對冠狀病毒的合適醫院問題和提升國家的救治能力及統一管理,中國政府啟動了一個短期項目,迅速建設了一些醫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2020年2月4日驗收使用的1000張床位的武漢「火神山醫院」。這所醫院從方案設計到建成交付僅用10天的時間。雖然2003年4月份開始使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小湯山非典醫院」(北京小湯山非典醫院)從方案設計到建成交付才8天,不過那一所醫院的床位才200。因此,對很多貝寧人來說「10天蓋1000張床位的醫院」已經作為中國的代名詞。
2020年2月19日,會見中國駐貝寧大使的時候,貝寧基礎設施與交通部長埃爾維·厄奧梅(Hervé Hèhomey)表示,他非常想去現場看一看,10天之內是如何建成擁有1000多個床位的醫院的。
(二)中央動員能力強
動員能力主要表現在國家對於某種目標,從法律基礎到實際用人上都有本質上的能力達到。
當中國政府在1月下旬因疫情封鎖了大多數進出武漢的旅行時,許多西方公共衛生專家在社交媒體和評論版上譴責這項措施不僅嚴厲、侵犯個人權利,而且「無助於結束危機」,「可能適得其反」,等等。中國不僅對這座城市進行了隔離,而且確保了這項措施的全面有效實施,確保社會各階級都能積極地參與。
在執行西方民主模式的貝寧,雖然版圖和人口都小(11萬平方公裡,1100萬人口),對幾十萬人口城市的隔離措施在形式上都很難通過。因此,人們認為中國的強大能力首先出發於動員能力上。
果然,這些天來,中國的COVID-19病例增長明顯放緩,使人們對疫情達到頂峰的希望增加。這更是加強了人們對武漢隔離的共識:它為中國和世界贏得了準備的時間。重要的是,這一時間差使得公共衛生機構能夠設計和分發診斷測試,醫院可以利用這種測試來識別攜帶新型冠狀病毒的病人。
(三)全球中國
全球中國的概念說明全球化的中國在流行疾病時期也表現出正面的內涵。
2020年1月底,世衛組織宣布冠狀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急事件(global health emergency)。據統計,從2020年2月25日起,中國境外報告的新增病例數量首次超過了中國境內,使得部分媒體和政客開始呼籲要將本次疫情宣布為『全球流行病』(global pandemic)。
中國對冠狀病毒危機的處理體現了其全球責任感。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2月20日例行記者會上所說的,疫情發生以來,除了內部強有力措施以外,中方還及時向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組織以及港澳臺地區通報疫情信息並保持密切溝通,第一時間向世衛組織分享了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信息。顯然,這些措施有助於許多國家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等工作。以貝寧而言,中國駐貝寧大使彭驚濤第一時間與貝寧政府保持密切溝通,與媒體界也保持往來,並且鼓勵三個月前赴武漢的貝寧華人暫時別回貝寧。
二、貝寧對冠狀病毒的反應
貝寧政府通過不同的途徑,即中國駐貝寧使館和貝駐北京使館,高度讚賞中國政府採取的防控措施,也多次表示支持。例如,政府第一時間認為把貝寧人遣返祖國不是立即解決疫情的辦法。反而,駐北京使館在與貝寧僑民尤其與留學生的日常交流中強調要遵守中國政府關於疫情的規定和具體措施。
2月5日,計劃與發展國務部長比奧·查內會見彭大使的時候表示,「貝寧政府對中國政府高效的防控措施表示欽佩和支持,自己毫不懷疑中國能夠在習近平主席領導下戰勝疫情」。
在境內,貝寧衛生部宣傳抗擊疫情中提出了七項措施:
一是,經常用水和肥皂或酒精溶液洗手;二是,避免唾液四濺;三是,在咳嗽或打噴嚏時,用醫用口罩、紙巾或胳膊蓋捂上嘴和鼻子,然後再洗手;四是,如果戴口罩,確保嘴和鼻子都有適當的遮蓋;避免觸摸使用過的口罩外側,使用一次性口罩後立即丟棄,並立即洗手;五是,避免與發燒和咳嗽的人進行不受保護的密切接觸,並在發燒、咳嗽和呼吸困難的情況下立即就醫;六是,在旅行期間患病的情況下,要通知駕駛員或機組人員,立即就醫並分享旅行記錄;七是,在活體動物市場上,避免與活體動物和與動物接觸的表面進行不受保護的直接接觸,並在吃肉前將肉煮熟。因此,任何最近返回危險國家(特別是在過去兩周內)並帶有疾病症狀之一的人,都必須打電話給救護車,以便及時得到治療。
另外,政府已向民用航空局和機場界發出了加強衛生監視、檢測措施的指示。在國家邊境對可能發生的可疑案件進行隔離和處理,並向工人和旅客提供信息和提高防範認識。
在西非地區層面,尤其是西非經濟共同體框架內的西非衛生組織(OOAS)在2月14日組織了重要論壇,以加強西非經共體區域國家和區域實體監測、預防和早期發現COVID-19流行病的能力。
總之,貝寧與絕大部分非洲國家在疫情暴發至今,對中國政府在理念和具體措施上,有絕對的認識和信任。我們可以說,貝寧與其他非洲國家沒有匆匆忙忙地把自己僑民遣返回國,是作為中國「全天候朋友」的最佳表現。
(作者為電子科技大學西非研究中心團隊; 執筆人:吉尤姆·穆穆尼(Guillaume Moumouni);【西非漫談——抗擊疫情專稿貝寧】)
中心簡介:
電子科技大學西非研究中心成立於2017年4月,是由電子科技大學與加納大學、加納海岸角大學、加納行政管理學院、加納溫尼巴教育大學、加納發展大學共同籌建的特色研究中心。中心依託公共管理學院,由趙蜀蓉教授擔任中心主任。
西非研究中心的成立,是電子科技大學踐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電子科技大學構建國際化跨學科研究體系、打造新型高端「智庫」的有益探索。中心將立足於電子科技大學學科與國際交流優勢,著眼於西非國家發展的現實問題和需求,以留學生人才培養為基礎,搭建高水平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發布研究課題,開展聯合研究,為我國及西非國家提供高水平智庫服務。
中心的目標和任務:
西非研究中心將聯合加納5所高校成員單位、電子科技大學西非校友會和加納中華工商總會,著力於打造集留學生人才培養基地、學術交流平臺、西非研究智庫為一體的「1+1+1」中非合作新模式,即:
1. 構建一個人才培養基地。中心將協助拓展來華留學生的西非生源,豐富電子科技大學本科、博士、碩士多層次留學生培養體系;開展西非海外幹部培訓、師資培訓、定製化ICT與工程培訓、學生暑期實踐項目等,致力於構建集學歷教育、在職培訓、實訓實踐為一體的多元化、特色化的海外人才培訓基地。
2. 搭建一個學術、文化交流平臺。通過定期舉辦「西非論壇」等國際性學術會議、中非友誼·學術文化交流月,推廣文化資源3D平臺海外落地展項目、中國-西非國際產學研合作項目,中心將致力於搭建集學術、人文、科技等多領域的中非交流和合作平臺,提高我國高校、企業在非影響力,提升文化軟實力。
3. 建立一個西非研究智庫。中心將結合成員單位的學科優勢、研究特色,加強與加納「伊曼尼政策教育中心」(全球智庫排名113)、「統計、社會和經濟研究院」(全球智庫排名164)等西非智庫組織合作,加強聯合研究,發布、承接研究課題,為我國政府及西非國家提供政策諮詢,並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西非智庫研究中心。
Center for West African Studies
The Center for West African Studies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i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platform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resources of our partnership and alumni in West Africa.
The establishment of Center for West African Studies is in line with Chinese Natio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Going Global」 Strategy with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image of UESTC in West African countries; to enhance China’s influence in West Africa; to strengthen China-Africa collaborations and to serve as a bridge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from China, West Africa and beyond to identify and meet the needs of West African development.
Our mission and goals:
1. Serve as a training bas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UESTC which will promot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between West African universities and UESTC in aspects such as talents training, laboratory building and student internship, training and exchanges.
2. Build a high-level international platform of academic & culture exchanges, promote research work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in African affairs and Chinese culture in West Africa by encouraging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West African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
3. Foster collaborative research efforts to carry out high quality policy-relevant and development-oriented research and disseminate the results to help policy makers in West Africa, aiming to become a top rating Think Tank that will support West African development socially and economically.
作者簡介:
吉尤姆·穆穆尼(Guillaume Moumouni),貝寧籍,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國際關係專業,就職於貝寧國立大學任助理教授,受聘於電子科技大學西非研究中心任助理研究員(2020.04)。自1995年北京大學國際關係本科畢業以來,穆穆尼博士先後擔任中國企業的翻譯、公關,總統特別顧問兼亞太區推廣原助理、中企合伙人、企業副總裁、中非關係研究員、第三屆中非論壇北京峰會文藝晚會主持人、貝寧留華協會會長等。南非國際問題學院(South Afric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海外副研究員,上海師範大學訪問學者。發表十餘篇關於中非關係的文章和二十餘篇會議論文,並在會議上宣讀(包括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2018年非洲論壇、第十三屆公共管理國際會議西非研究分論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