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歐家錦 秦朔朋友圈
· 這是第3588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3k+ ·
· 歐家錦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哪個國家的葡萄酒最好?」我相信,絕大部分人的第一答案都會是法國。
「好」既有行業標準,也關乎個人喜好。法國葡萄酒的五大名莊(拉菲、拉圖、侯伯王、瑪歌、木桐)譽滿全球,但美國的作品一號(Opus One)、澳洲的葛蘭許(Grange)、智利的活靈魂紅(Almaviva)也各有千秋;有人喜歡波爾多葡萄酒的礦物質風味,也有人青睞紐西蘭葡萄酒的濃鬱果香……但為何大家對「好葡萄酒」的第一反應,仍然是法國酒?
究其原因,悠久的釀酒歷史、獨特的釀製工藝、天賦的自然風土、嚴格的法律保護、優雅的品酒文化等,都將法國葡萄酒推上了世界葡萄酒中的「皇冠」地位。「品法國紅酒」也成為了一種高端而富有品位之生活方式的象徵。
根據《世界葡萄酒地圖》的劃分,葡萄酒分為「新世界」(New World)和「舊世界」(Old World)。通常「舊世界」指的是原始葡萄酒產國,大多位於歐洲和中東地帶,包括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德國、喬治亞、羅馬尼亞等。舊世界的葡萄酒釀製歷史悠久,手段保守,頗具古典主義情懷。
「新世界」通常指的是歐洲的原殖民地國家,包括美國、紐西蘭、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亞、南非等,以及中國,其歷史相對較短。他們奉行企業家精神,拋開了「舊世界」的繁文縟節,大膽地對釀酒工藝進行創新,加入了更多科技成份,以使葡萄酒達到更好的平衡。
例如,無論當年的葡萄收成如何,「新世界」的葡萄莊主們都會利用他們的新辦法來使葡萄酒達到一定的品質標準;而「舊世界」的釀酒師們則執著得多了,特別是法國的名莊,仍然堅持嚴格的釀製工藝,且更推崇手工工藝,仍一顆一顆地手工採摘葡萄,在年份不好的時候,甚至不出正牌酒,以保證其最高的品質。
從消費角度看,新、舊世界的葡萄酒各有特色,很難說誰好誰不好。但在現實消費時,新世界葡萄酒仍會受到更多「歧視」,特別是那些自恃偏愛舊世界葡萄酒浪漫情懷的人(比如動輒將勃艮第葡萄酒掛在嘴邊),經常以各種理由來貶低新世界葡萄酒。
那麼,新世界葡萄酒究竟能否博得舊世界紅酒客的歡心?一部以現實事件改編而來的電影,《Bottle Shock》(「瓶擊」,也譯「酒業風雲」),給了我們答案。
電影情節並不複雜,一個典型的「屌絲逆襲」之美國夢範本——
英國酒商史蒂文由於經營不善而導致自己的生意陷入低谷。為了挽回局面重振聲威,他不得不想盡辦法找到比聲名遠播的法國葡萄酒更加廉價且物美的貨源。於是,經過一番思量之後,他踏上了美國加州,希望在這塊新興的世界葡萄酒生產基地帶給自己一線希望。
與此同時,生活在美國加州的父子吉姆和波·巴雷特也正在承受著各種生活與經濟上的壓力。作為曾經小有名氣的辯護律師,吉姆如今只想著把手裡的這片葡萄園和自己鍾愛的夏敦埃酒(一種類似夏布利酒的無甜味白葡萄酒)做好。但整日遊手好閒、懶惰無能的兒子波·巴雷特卻絲毫不能給自己提供幫助。而且,債權人還時不時地來騷擾、潑冷水,處境艱難。
當這兩個來自不同國度的事業失意人恰巧遭遇時,局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史蒂文憑藉多年的品酒經驗,認定吉姆的酒絕對不是歐洲人口中常說的「加州酒只是廉價可樂」那麼回事。他深信,吉姆的葡萄酒一定可以贏得歐洲更多的市場。
於是,為了能打敗不可一世的法國葡萄酒,為加州葡萄酒贏得尊嚴,也為了兩個中年人的事業和尊嚴,他們歷盡艱難,終於將加州葡萄酒帶到了1976年的法國品酒大會上。
1976年5月24日,史蒂文在巴黎舉辦一場盲品會(指在遮蔽酒瓶、不公開酒品名稱的情況下,通過品酒師品鑑,評選出酒質高低的活動),評比8支名氣最大的法國葡萄酒和12支默默無名的加州葡萄酒。從主辦人、評審到媒體,大家盡皆認為法國酒贏定了,美國酒簡直是自取其辱。
評比結果出爐,讓眾人大跌眼鏡——納帕谷鹿躍酒廠(Stag's Leap)的紅葡萄酒(位列第1)與蒙特雷納酒莊(Montelena)的白葡萄酒,雙雙擊敗波爾多與勃艮第的知名酒莊(包括侯伯王與木桐),獲得評審歡心!
獲悉最終結果的法國評審們大驚失色,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加州人是如何做到的?!
發行量龐大的《時代》雜誌的喬治‧泰伯是這場品酒會唯一在場的記者,透過他的眼和筆,這場巴黎品酒會在葡萄酒世界響起平地一聲雷——美國葡萄酒正式登上世界舞臺,一個新世界與舊世界分庭抗禮的新時代開啟了!
這場品酒會還有後續。2006年5月,距離1976年巴黎品酒會過後30年,波爾多葡萄酒要來復仇了。傲嬌的法國貴族覺得年輕的美國牛仔經不起時間的歷練——美國加州30年前的葡萄,30年前的釀造工藝,採用30年前的年輕葡萄釀製的葡萄酒是不是完全失去了品嘗價值呢?
於是,一場被全球業界矚目的「復仇之戰」上演了,但結果仍是法國酒完敗——各10位代表的美國與英國重量級評審團(當年出席的法國品酒師皆拒絕參加)逐一為30年的那些參評葡萄酒細心品鑑,最終,美國酒包攬了前5名!
葡萄酒很特殊——它是農產品,土壤、溫度、陽光等風土決定了葡萄的質量,進而直接決定了所釀之酒的品質(七分原料三分釀製);
它也是工業品,在釀酒過程中也有壓榨、發酵、裝瓶等工業化技術;
它還是藝術品,複雜而講究的品酒程序,多元而微妙的餐酒搭配,使得每一瓶高品質葡萄酒的消費過程都充滿了儀式感——不同於「感情深,一口悶」的中國式白酒喝法,葡萄酒簡直就是品位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品。
回到上文法國評審們的疑問,加州人是如何做到的?簡而言之,就是以下三點:
1、順應「天時」。
葡萄的生長自有其周期,葡萄酒的釀製需要一定的步驟及時間,這些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莊主們只能去順應。
葡萄的生長周期包含傷流期、萌芽和新梢生長期、開花坐果期、果實發育成熟期、落葉休眠期等,在每一個時期,都應做好適應的農作。
葡萄果實若要轉變為瓶中美酒,大致需要經歷採摘、破碎、壓榨、發酵、陳年和裝瓶等步驟,但依據葡萄酒種類、釀造風格和工藝的不同,具體的步驟會相應進行調整。歸根結底,美酒都是用時間醞釀而成的。
2、善用「地利」。
葡萄作為農作物,它的生長就得依賴土壤、降水、光照、氣溫等自然環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風土產一方酒。」從標準的定義上來講,風土(Terroir)是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包括土地、山川、氣候、物產等因素和人的風俗、習慣的總稱。
葡萄酒是風土之物的代表,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風土是偉大葡萄酒的基礎。美國加州氣候總體來說屬於地中海式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絕大多數產酒區坐落在太平洋海岸和中央谷(Central Valley),來自太平洋及幾大海灣(如舊金山海灣)的冷空氣和霧氣協調了山谷日照及散熱。
加州擁有極其多樣的土壤和小氣候,因此可以栽培品類繁多的葡萄。從絲雅拉丘陵(Sierra Foothills)的崎嶇山地到中央谷的坦蕩平原,不同的土壤培育出了風味各異的葡萄,例如仙粉黛葡萄(Zinfandel)就是加州的特產。
3、結交「人和」。
雖然加州並不如法國波爾多(Bordeaux)或義大利阿布魯佐(Abruzzo)等舊世界產區那般有著悠久的釀酒歷史,但是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大膽的釀酒風格(多種技術皆在此大膽實驗),加州在當代葡萄酒世界中佔有一席之位。
由於在巴黎盲品會上的一鳴驚人,世人對加州葡萄酒的需求不斷增長,也由此新建了很多葡萄莊園。據統計,從1966年到2010年,葡萄酒莊的數量從227個增長到3400個以上。歐洲不少葡萄酒莊及釀酒師都跑到加州購買葡萄園或者投資當地的酒莊。加州的葡萄酒業發展融合了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及其他國家釀酒師的共同努力。
在我心目中,最理想也最欣賞的企業家,就是法國精品葡萄酒莊園的莊主。
十年之前,當我剛接觸葡萄酒時,我認為喝葡萄酒是一種很高大上、很優雅的行為,在頻繁地參加各種主題的葡萄酒品鑑會中,遇見了很多國外的莊主到中國來推廣他的美酒。
他們西裝革履地站在臺上談笑風生,就是一個典型的紳士;但他們往往一開口便是,「其實我是一個農民。我到這裡來,是為了推薦我的美酒;而我在農莊時,會觀察天氣,會翻土修枝,會採摘釀製,親歷親為給大家釀製一瓶美酒。」
我當時很驚詫——在國內,我見過很多洗腳上田、華麗蛻變的企業家,他們已經擺脫了農民的習性,但也往往隨著事業的做大而越來越飄,乃至迷失自我;另一邊,中國的絕大部分農民,他們可以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勤勞作,卻幾乎不可能、也沒能力及機會站在臺上談笑風生。
華麗紳士與質樸農民,這兩個看似相互對立的身份卻和諧地融於精品酒莊主身上——既能在國宴上談笑風生,也能在田地間翻土勞作。
對於中國企業家而言,若要打造一個精品品牌,就得這樣——敬天,愛人,亦愛己。
作者簡介:財經作家,資深財經媒體人;專注於創作「奢侈品在中國」書系。
「 圖片 | 視覺中國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開白名單:duanyu_H
原標題:《年輕的美國葡萄酒如何徵服傲嬌的法國老派貴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