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男孩不像男孩,做事不夠「男子漢」,說話「娘娘腔」,行動「不敢說,不敢做,獨立性差」。還經常找老師告狀,說女生「虐待」他們。有些人不敢在班上回答問題,更不敢向老師提問題。而宅男、啃老男、草食男、排骨男越來越多,男孩子以前是「錚錚鐵骨」,現在是「錚錚排骨」,年齡偏小的孩子,性別概念不是很清晰,也在理解之內,但當一個成年男生說話歪頭眨眼、翹起蘭花指的時候你是不是也很不舒服?究竟是哪裡出了錯?
調查發現,67%的男生在膽小、自卑、依賴、內向程度上比較嚴重。男孩膽小、自卑、依賴性強、內向等,跟家庭的教養方式關係密切。性格弱的男生的教養方式,主要集中在溺愛型(50%),專制型(33%)。溺愛型家庭中的男孩,33%是自卑的,86%依賴性強,67%性格內向;專制型家庭中男孩,90%性格內向,70%依賴性強。目前看來,這股去性別的勢頭正愈演愈烈。甚至有人稱之為「男孩危機」。這場危機是怎麼引起的呢?我想和教養方式、家庭分工、學校教育分不開!、
1、迷戀控制的養育者
相信現在很多孩子的運動處於明顯受限的狀態。因為家長怕髒、怕累、怕麻煩。家長好像承擔不起孩子的任何一點閃失。這裡不許去,那裡不能碰,生活就是一個巨大的禁止符。很多小男孩,乖巧安靜,衣服一塵不染,說話輕聲細語,儼然一個「小公主」。但如果一個男孩太具有男性氣概,他會傾向獨立和冒險,這是家長們不能忍受的。所以大批的「娘娘腔」就出現了。
2、事事包辦過度溺愛
相信你肯定聽過「巨嬰」「媽寶男」的說法,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這完完全全都是父母教育導致的。已經老大不小的了,父母還天天管著,怕孩子受傷,什麼都不讓幹,在家人無微不至小心照顧的關懷下,生活上很多事情都不需要孩子自己動手去做。但很多父母卻忘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句話,沒有經過磨練的孩子是不會成長的,你能幫孩子一輩子嗎?
3、孩子的成長中父親角色的缺失
孩子大都是媽媽帶,姥姥帶,奶奶帶。很少有爸爸帶,爺爺帶,叔叔帶。這很正常,可是現在很多的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崗位缺失越來越嚴重。古代的大部分男孩子功課武功射箭都是父親親自教的。耳濡目染中,父親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男孩兒。而女孩兒則跟著媽媽做女紅;在女性成為家庭教育主導者的今天,父親的教育角色似乎越來越弱。加之如今學校教育多以女教師為主,人們有理由相信,男孩正在面臨「性別危機」。
4、校園中的男女比例失衡
孩子上學後逐漸離開父母進入校園,在校園中接觸到的人是老師和同學,而在男女比例上,不僅女同學要多於男同學,老師也是女性偏多。孩子的生活的大背景好像接觸的更多的就是女性,一些男生也更喜歡與女孩子玩鬧。而原本好動的男孩子最期待的體育課、活動課總是遭遇被其他主科老師佔課,抑制孩子的荷爾蒙激素的分泌。久而久之,在這種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受女性的薰陶,男孩子的性格行為舉止也會出現女性化的情況,且自己很難注意到。
5、手機橫行
現在太多孩子受電子設備的影響,寧願窩在家裡打遊戲看視頻都不願意出去運動。其實這種「宅男」氣質最不利於陽光大男孩形象的建立。
當家裡的男孩子出現「娘化」的行為時,家長就要多在這些方面下點功夫了。
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男孩。讓男孩多參加集體活動,在運動和對抗中鍛鍊他們的競爭意識、抗壓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久而久之男孩會變得越來越勇敢,面對挫折也不會退縮。
寶媽懂得維護寶爸的家庭地位
很多家庭中寶爸的家庭地位處於較低的位置上,寶媽經常會指責寶爸的行為,寶媽這樣的舉動使得寶爸權威感受到傷害,同時寶爸也成了孩子錯誤的模仿示範。
讓孩子承擔家務勞動
擔當、責任是一個男人必須具備的品質。所以,父母們要多給孩子勞動的機會,讓男孩能夠充分意識到自己在家庭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角色。並且還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能夠幫助孩子對事情分析、判斷、安排的統籌能力的鍛鍊,使孩子能夠更好地認識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