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系男生越來越娘了慫了嗎?

2021-01-14 南方傳媒書院

作者:楊小帥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娘」文化是性別標籤,還是性傾向

 

你眼中的記者形象是什麼樣的?

是衝鋒衣、記者馬甲,是留著平頭板寸背頭,還是文縐縐帶著方正的眼鏡拿著採訪筆記背著攝像機…

 

你眼中的新聞系男孩子是怎樣的?

可能是播音腔、煙嗓腔、聲控小哥哥,穿著打扮韓系復古文藝男… 從而有人質疑,新聞系男生娘起來了。


 

近年來,「娘文化」開始滲透到各個領域,尤其是用來描述男性,那麼「娘文化」到底是什麼?在字面意思中,「娘」基本有三層含義,也即:

 

母親:娘親、娘家、爹娘。

對年輕女子的稱呼:娘子、姑娘、嬌娘、新娘。

稱長一輩或年長的已婚婦女:大娘、嬸娘。

 

這些詞語解釋在字裡行間向我們傳遞出一個信息——「女性因素」,當人們印象中的男性形象開始出現女性色彩的時候,那麼這個男性可能已經被「娘」化了。

 

談到男性「娘文化」,近可以追溯到20年之前,倘若說90後青春時代的「非主流時期」與韓流熱是現代娘文化的成長時期,那麼當今的「偽娘文化」是否可以稱為」文藝復興」?

 

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韓流、臺灣偶像劇開始逐漸進入中國,小鮮肉、美男子等影視符號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與其並行的還有另一種現象:一個男戴長假髮殺馬特、打著耳洞、染著七彩頭髮長劉海…的非主流時代。對於進入新時代的年輕人來講,什麼是潮流,這種刷韓劇、留著長發斜劉海的形象開始了當時男性對於「美」與「帥氣瀟灑」的追求。


 

2001年臺灣偶像劇《流星花園》的F4團體,他們留著當時看來算是瀟灑的「長發」與一位女主角「杉菜」開始了校園戀愛的愛恨情仇… 偶像劇播出後,長發飄飄的他們迷倒了當時萬千少男少女,男性長發飄飄從社會青年到高校學生,幾乎都引發了一遍「花美男」潮流。

 

此後媒介上的男性形象,尤其是綜藝熒幕上「長發」男子幾乎成了標配。一系列的形象轉變風,逐漸讓斜劉海、卷頭髮、嫩皮膚、小鮮肉漸漸充盈在一些男性的裝束選項中。

 

然而這種看似越發越「精緻」的男性形象,在一些傳統男性眼中成為了一種「搔首弄姿」的「偽娘」文化,痛罵其為「娘炮」…

 

「娘」什麼時候成為一種屬性標籤,在文化含義上「娘」雖然帶著女性色彩,但女性色彩並不能以「貶義」使用,當女性詞彙被賦予『貶義』時,也從背後影射出一種性別態度,這種態度現在依舊存在。

 

男顏」侵蝕,小姐姐喜歡

 

在審美觀念上,女性審美決定顏值走向。在對形象建設的訴求上,男性與女性因不同訴求導致一致的結果。數據顯示,男性更遵從女性審美,女性也更在意同性審美。

 

總體來看,「清爽乾淨的直男」形象,最符合中國人主流的男性審美。但隨著代際更替,尤其是00後一代進入高校,越年輕持有這種觀念的人佔比越少,新世代更欣賞「膚白細膩boy」。


 

形象是人們與外部世界交流的首張名片。隨著偶像花美男,非主流耳洞殺馬特之後,小鮮肉逐漸從流行文化的衝擊波發展為最受年輕一代歡迎的形象,「好看」成為男性審美的關鍵詞。

 

在經歷了「花美男」、「非主流」浪潮後,媒體上的各類選秀節目開始興起,「花美男」在這類選秀節目上進階升華為膚白貌美、塗上淡淡口紅的小鮮肉,這些小鮮肉迷倒了萬千少女的心。

 

男顏文化的侵蝕下,小姐姐們也開始關注了

 

因為追捧,所以模仿,當整個群體開始關注這種「男顏」潮流時期,不少的男性,乃至是新聞系男生開始走上了使用與模仿的不歸路。

 

在消費升級、文化融合、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精神需求增長,知識豐富、視野開闊,審美追求也在不斷提高。「男顏經濟」應勢而起,既受流行文化影響,也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豐富、物質生活邁向高階的體現。男性開始護膚、加入到美容美髮的大軍來。

 

新聞系妹子:我也在努力擺脫刻板印象

 

在外人眼中,新聞系女生的形象是:顏值、才華、文採集一身的美女子… 這在某些情形下,可能成為了一種直接的刻板印象。


 

行內人看來,現實卻白天肩扛攝像機,是加班熬夜整理採訪作業、剪輯視頻… 可謂是校園裡的電視民工。新聞系女生也並不是外行人眼中的嬌小瘦弱,也有懷著一顆文人俠客夢的女性。對於外行人的刻板印象,多少妹子想要擺脫。

 

自從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初期,由於社會上多種複雜因素,一開始的文人騷客多為男性,雖然其中不乏一些女性,但是男性仍然佔大多數。在早期著名報人中,黃遠生、邵飄萍、史量才、範長江… 這些我們熟知的著名新聞工作者都為男性。

 

據相關材料統計,僅僅在1945年到1949年間,在上海報刊中曾以女記者名義被報導過的女性達到60人。但當時對女記者的定義很寬泛,把凡是在新聞單位裡工作的女性都稱做女記者,真正外出採訪、寫稿子、編新聞,當成一種職業的女記者其實並不多,主要有《中央社》的陳香梅、《申報》的謝寶珠、《新聞報》的嚴洵、《大英夜報》(後《商報》)的池廷熹、《和平報》的陳羽新、《正言報》的李青來、《辛報》的許瑾、《文匯報》的麥少楣、《新民晚報》的高汾和周光楣、《聯合報》的姚芳藻、《世界晨報》的邵瓊等。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開始重視各種教育形式,提倡男女平等,文人群體的中女性也越來越多。女記者,女性新聞工作者逐漸出現在更多人的視野中。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統計:「截止到2012年11月5日, 我國持有新聞記者證的新聞採編人員共248101人, 從性別比例上看,男記者為140684人, 女記者為107417人, 男女比例為57∶43」。

 

「截止到2017年11月7日, 全國共有228327名記者持有效新聞記者證,按性別劃分,男性118214人, 佔51.77%;女性110113人, 佔48.23%……」

 

每一年新華社都會公布應聘名單,2019年,新華社一共招聘了144名應屆生,其中女性有71人(佔比為49%),男性為73人(佔比為51%),男性比女性略多2人。女記者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

 

是男性審美的倒退,還是個性自由

 

「男顏」的興起,是審美的倒退,還是個性的自由奔放?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男性這一角色定位,可以追溯到原始農業社會時期,男性意味著勞動力,也暗含其剛毅的角色形象。幾千年的男權社會,也是不斷深化這種男權形象。

 

當一直以「剛毅」、「肌肉」標榜的男性形象拿起化妝包,開始護膚、紅妝粉飾,讓許多白髮群體甚至是黑髮群體不能接受。但現實卻是,時代變了。在這個時代,勞動形式、勞動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文化開始更加豐富,男性開始追逐女性的顏值趨勢。這一特徵,在局內人看來稱之為「性別平等」、「追求個性」生活。

 

 「肌肉」身份認同與「偽娘」

 

當年輕人開始追逐男顏,社會的「肌肉」身份認同還在嗎?不得不思考,男性氣質應該是什麼樣的。是勇毅,還是顏值清新小鮮肉,亦或者是搔首弄姿「偽娘」(此處「偽娘」不代表筆者觀點)


 

近日,東部戰區海軍某掃雷艦大隊,舉辦的「鎧甲戰士」比賽,比什麼,答案是秀肌肉。

 

網絡上流出的照片,卻讓許多人點讚,直呼:燃爆了。相比健身房速成肌肉,部隊官兵秀出的是日常訓練中養成的健壯的身體。

 

這個時代,人們對於男性的的定位是什麼?是肌肉,還是顏值鮮肉。不可否認的是,肌肉派中有微微索索行粗鄙之義的,顏值鮮肉中也不乏青春、向上、奮鬥的精神。

 

對於男性的定義,是怎樣的。正如《人民日報》曾經在《什麼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指出:


從對於熱血男兒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外形不是問題的關鍵,內涵才更深刻地決定著人們對一個人的評價。

 

其實,關於到底什麼是男性應有的氣質,從來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是中國傳統所推崇的男性畫像,從外在形象看也包含有精緻、文雅的一面,而那種五大三粗的個人形象、不修邊幅的生活習慣、大男子主義的做事方法,歷來受到人們的摒棄。

 

「重質不重形,魂到品自高」,這樣的認識應該說是主流。即便在少數人眼裡「顏值」可以成為硬通貨,甚至有「靠臉吃飯」之說,但那些能持久地作用於社會文化、作用於世道人心的,仍然是閃現於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內在美」。

 

學界到業界,還「娘」的起來嗎?

 

傳媒智庫南方傳媒書院曾在《記者著裝圖鑑:男記者為什麼愛穿馬甲衝鋒衣,女記者不穿裙子高跟鞋?》一文強調:不論是馬甲衝鋒衣,還是西裝革履…著裝的變化應適合採訪環境、作業環境進行調整變化。記者的職業著裝,其出發點基本在於促進採訪,為採訪服務。


 

文章雖談記者著裝,但回歸到新聞學子身上來,不論是濃妝豔抹還是短髮寸頭,首先要考慮日常的學習實踐與新聞業務工作,能否為採訪服務。


再看新聞工作實務,回歸到新聞業務上,倘若採訪時記者是以一種濃妝豔抹的形象出現,必然會給新聞工作帶來麻煩,「娘」文化是不中用的。



陳安慶:娘不是最可怕的,這屆年輕人普遍慫了嗎?


◎作者:陳安慶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想用鋼印在你臉上戳個慫字 !年輕人身上再也沒有「不服就幹」的叛逆因子,反而是越來越慫了……慫了……了…


想當年的80後,誰沒把自己想像成叱吒在銅鑼灣的槓把子呢?無所拘束,極端的個人主義,和任由本能欲望驅使的情緒宣洩,才是年輕的符號。


如今的年輕人,每天飾演一個情緒穩定的中年人。這屆年輕人,是否信奉一種防禦性處世哲學,認慫是保存實力的一種方式。


  頹喪、佛系、隨緣,很慫很慫,這屆年輕人逃避,懶惰、厭世、沒責任心、心理早衰、看破紅塵、得過且過、不思進取、打醬油、逆來順受、在最該奮鬥的年紀,放棄拼搏的動力和勇氣 。



「喪」已經是消極了,更消極的是,慫,一種面對壓力的自我消解。不憤青!不撕逼、不差評、不暴躁!反正就是慫了!敢愛敢恨!矢志不移、堅定理想?最孤的獨,最烈的酒,最酷拽拉風的爺們,哪裡找?


這屆年輕人,慫,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移動網際網路社交媒體時代,每個成員似乎都是「自己生活的導演與演員」、「人人都是藝術家」,「狂歡的無極世界」給熱衷上網的屌絲族提供了優質的娛樂「舞臺」,他們成為了認慫亞文化的創造者和助推者。


如果你對年輕人慫文化,仔細研究一下,你會發現慫文化流行蘊含的各種因素,也可從中揭示中國當下社會複雜的權力關係和深刻的社會矛盾。認慫、認喪背後是無奈的妥協。


對於這屆年輕人來說,房價高、物價貴、好工作也難找,老闆太兇,工資太低,漂亮女友難找,即使使出渾身解數,往往要委曲求全,最終妥協,神經總是緊繃、壓力總是山大……


想把事業當愛人,又沒那麼大衝勁兒!想把工作當成做愛,又燃不起激情!據說80後叫中年大叔,00後叫明日之子,這屆年輕人卻叫空巢認慫老人。這屆年輕人,年輕人本該有的蔑視權威、顛覆經典、解構傳統、張揚個性、諷刺社會的批判精神和銳氣,到哪去了?鬥不過你,玩不過你,弄不過你,認慫、不爭總是可以的吧!


這屆年輕人,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很多人都是家裡6個大人悉心呵護中成長的一代。擱在溫室裡二十多年的花骨朵,被現實社會一點小坎坷這迎頭一擊,打得有點蔫、有點喪了!有點慫了!?


網際網路上千帆過盡,曾經暴戾憤怒的青年叛逆張揚一時流行,到今天未老先衰,內心滄桑,主動認慫,悲情背後冷暖自知。對自己的小女友說好了一起白頭,自己卻先禿了頭……


原來充滿憤怒的抗爭與反叛精神,逐漸被娛樂性自嘲的佛系妥協亞文化所取代。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反抗和渴望關注的欲望,在現實生活中卻找不到適當的宣洩通道,既然燃不起來,那就一衰到底,認慫到底!


中國進入「豐裕社會」和消費時代,物質雖然豐富了,絕對貧困也消除了,普通底層階級的孩子也變成了「窮二代」,卻成了被商品消費時代俘虜的一代,失去了階層原有的美德,對逆襲的高壓重負又充滿膽怯,成為空洞膩味的認慫青年。曾經的小憤青小狼狗在反傳統的叛逆期後,進入社會屢屢受挫。一個必然的後果是——原有的烏託邦被摧毀後,價值體系崩塌,使得他們無所適從,陷入看破紅塵、消極遁世的精神困境中。


  浪不動了,也不想浪了。認慫了,小狼狗變成一隻小奶狗,很溫順,很慫的那一隻。陷入彷徨和困惑,這屆年輕人精神提前老化。 連泡個妞,表個白都怕自己被拒絕,選擇愚人節!


潑辣大膽、喜新犀利,喜歡挑戰傳統、彰顯自我,曾經「語不驚人死不休」的90後小憤青,如今身還未老,心已滄桑!說好了闖蕩落拓不羈的江湖呢?說好的詩和遠方呢,如今只剩下眼前的苟且了!


真正有夢想的人,就是遇到黑暗,也不會輕易返航,就是撞上南牆也要把南牆撞倒!身上要有一骨子拼勁!一股闖勁兒!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面對屠刀時卻豪情萬丈的血性投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是對暫時身處逆境中的一種自信的血性。


安逸喪志、價值虛無、消極無為,是導致這屆年輕人血性精神退化的主要原因。


血性絕不是嗜血獸性,血性也有別於妄自尊大,血性也不等於熱血魯莽,自信、自強、勇敢、無畏的氣魄,才是有血性、有尿性的內核。


這屆年輕人,有見義不為的「理性」、有範跑跑式的精緻利己、明哲保身、陰柔嬌弱的「審美」。


這屆年輕人群體偶像中,有血性尿性的爺們越來越少,陰柔中性化的影星、歌星越來越多,追星文化中,崇拜剛強健朗硬漢、德藝雙馨實力派的越來越少,追捧「偽娘」鮮肉、花瓶偶像的奶狗,越來越多。


安逸的社會環境、溺愛式家庭教育,導致這屆年輕人血性弱化,普遍很慫。溺愛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容易養成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人格,依賴性強,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遇事沒有主見,難以面對困難和挫折,經不起風吹浪打,最終培養出的是一群既自我中心、又缺乏主見的奶狗、娘炮。


抗壓能力不足,弱化了奮發自強、直面競爭的勇氣,慫,就成為了這屆年輕人信奉的圭臬。缺乏持久堅持的毅力與韌勁,喪失了奮發自強、直面競爭的勇氣,無法通過日復一日的點滴積累,錘鍊提升自己。他們自卑自哀、自怨自艾,陷入頹廢甚至自暴自棄。


這屆年輕人關心的信息,也從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國計民生、大事件中集體退出,退居到自我營造的「小時代」和「小確幸」中。


看看愚人節當天,微博和網絡上這屆年輕人的熱搜關鍵詞吧:張衛健結過三次婚 、王菲謝霆鋒合體 、 戴嶽雲鵬面具搶劫、李小璐與母親接甜馨、熊黛林穿白裙開深V、袁立婚房疑曝光、鍾嘉欣為女兒寫新歌、範冰冰乘豪車出行等等。


看到了沒,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


拿破崙說,世界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和精神。這個只有162個子的科西嘉人,有著野心勃勃的夢想,年輕的時候,泡妞的時候,說要把整個歐洲獻給心愛的女人。


這屆年輕人身上少了虎狼之氣,認慫不說了,越來越像一個娘炮,做事畏手畏腳,不敢於亮劍,更不敢突破自己,一觸即潰,一敗塗地  。


奉上杜拉斯的名言:「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新聞系的男生越來越娘了,越來越慫了嗎/參考文獻:

1.解密「男顏經濟」——顏值迷信、化妝啟蒙、崇尚大牌
2.什麼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

3.南方傳媒書院:談談女記者:民國VS西方VS當代
註: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現在的女生越來越喜歡比較「娘」的男生了?聽聽女人的回答
    對於這樣的現象,很多人都表示不能理解,想不明白為什麼現在的女生越來越喜歡比較「娘」的男生了?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女人的回答吧。「娘」的男生心思細膩,善解人意,更能懂女人的心趙女士說她很喜歡和有些「娘」的男生交往,因為這樣的男生往往心思比較細膩,善解人意,還會照顧人,更能懂女人的心。她以前接觸過這樣的男生,別人都說他「娘」,可她卻覺得他很溫暖,值得交往。
  • 男生夏天撐傘很娘嗎?
    近日,中國計量大學的4位男生因為合撐一把巨型彩虹傘上課而上了微博熱搜。視頻中的4個男生同住一個寢室,因為上課路上又曬又熱,但是又怕被說男生打傘「太娘氣」,於是買了一把彩虹色的巨型遮陽傘一起撐去上課。(5月31日《錢江晚報》)每到夏天,關於「男生夏天撐傘娘不娘」的問題又開始爭論不休。一部分網友認為,男生撐傘太過「娘氣」,應當陽剛大氣一點,直面陽光。
  • 男生變「娘」是必然趨勢嗎?
    但為了滿足工業社會的需要,男裝變得越來越簡潔,上衣短了,褲子也露出來了。到18世紀末期,已經有富裕階層的男孩穿上了長褲。法國大革命時期,來自社會底層的長褲成了革命者的象徵。之後,隨著工業、金融的發展,男裝的褲子也衍生出了一套套的規範,比如質地、線條、搭配,乃至怎麼卷褲腳,來體現男性的權力和階層。男性變「娘」是歷史必然?
  • 男生如果有了女朋友會變「娘」嗎?刷新了三觀!
    男生如果有了女朋友會變「娘」嗎?刷新了三觀!兩個人能在人海中走到一起,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大家要好好珍惜自己身邊人哦~而很多男生自從有了女朋友以後,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有了女朋友以後有人關心了自己的吃、喝、穿衣打扮等等,就有位網友發了一個帖子表示當男生有了女朋友以後,真的會變得很「娘」嗎?
  • 有沒有戴耳環但是不娘的男生?
    但也是有越來越多的「正面例子」的出現讓這個社會的人民群眾意識到「男生打耳洞並不是什麼錯誤的事情」 所以想想那個時候  有那些男生帶耳環但是不娘? 帶上耳釘的陳冠希娘嗎?」的說法受阻你可以多給幾個「帶耳環但是不娘的男生」例子給他們例如他:
  • 養貓的男生會很娘嗎?真男人的表現,值得你託付終生
    有貓友遇到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身為一位男性鏟屎官,經常會被身邊的朋友們戲謔「養貓的男生都很娘」……有句老話:男不養貓,女不養狗。為什麼人們會有這樣的刻板印象呢?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會認為養狗的男生更加陽光,養貓的男生會更加陰柔。那麼,養貓的男生真的會變得很娘嗎?說這個話題之前,我們還是需要先來看看真正愛貓又養貓的男生是怎樣的。
  • 為什麼男生越來越「娘」?這5個方面被忽視,終究會養出「娘炮」
    而宅男、啃老男、草食男、排骨男越來越多,男孩子以前是「錚錚鐵骨」,現在是「錚錚排骨」,年齡偏小的孩子,性別概念不是很清晰,也在理解之內,但當一個成年男生說話歪頭眨眼、翹起蘭花指的時候你是不是也很不舒服?究竟是哪裡出了錯?
  • 你覺得男生「留長髮」好看嗎?看吳亦凡、華晨宇,沒一個「娘」的
    男生「留長髮」這一個現象其實很常見,但是想要好看,卻屈指可數,因為它不僅對顏值有要求,還會對氣質有要求。顏值低的男生「留長髮」會感覺很邋遢,而氣質差的男生「留長髮」會感覺很娘。但往往卻有很多男生可以將長發駕馭得很好,不僅時尚感十足,還十分酷炫,我們來看看吧。你覺得男生「留長髮」好看嗎?看吳亦凡、華晨宇,沒一個「娘」的。華晨宇自從出道以來嘗試過不少的髮型,「長發」算是在妖妖印象中比較深的,而且很多粉絲也跟著華晨宇留同款長發,很是好看。
  • 那些當官的新聞系畢業生
    遵循由業務走向政界規律的復旦新聞系校友,還有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上海婦聯主席焦揚,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詠雷,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原雲南省委副書記丹增。此外,復旦新聞系的高官校友還有擔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的馮建中,而原江蘇省省委書記梁保華亦是復旦新聞的老校友。
  • 男生穿香奈兒真的很娘嗎?
    因為現實生活中大家一提到男生穿香奈兒,就簡直會鬼哭狼嚎,唱衰一片,都對於香奈兒男孩存在著不少「誤解」。誤解一:香奈兒不是只有女裝嘛?而且都是那種超級優雅和名媛的feel,這……男生怎麼穿?誤解二:非要穿的話,男生穿香奈兒不就這種娘man畫風嘛!!
  • 男生穿香奈兒真的很娘嗎?
    因為現實生活中大家一提到男生穿香奈兒,就簡直會鬼哭狼嚎,唱衰一片,都對於香奈兒男孩存在著不少「誤解」。誤解一:香奈兒不是只有女裝嘛?而且都是那種超級優雅和名媛的feel,這……男生怎麼穿?誤解二:非要穿的話,男生穿香奈兒不就這種娘
  • 28年前,新聞系的老師們
    看到照片和分數,我仿佛回到了32年前,人一下子變得青春和青澀起來,好像從2017年穿越到了28年前,好像從千裡之外的北京來到了黃浦江邊邯鄲路220號,回到了六號樓男生宿舍,坐在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教學樓的課桌前。
  • 流量小鮮肉太「娘」?何炅稱男生性格「柔軟」並不是壞事
    5月6日,《朋友請挺好》最新一期節目中,談到男生被說「娘」一事,何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娘」不應該被貶義化。節目中,易烊千璽讀到一位男生的來信,這位男生稱自己很苦惱,因為喜歡織毛衣而被人嘲笑,被人說行為特別娘。這位男生在信中詢問「男生織毛衣真的很娘嗎?」
  • 為什麼中國男人越來越娘了?心理學家的答案很統一,說的很在理
    很多時候原本應該溫柔可人的女性,現在變得如男人一般不拘小節,甚至略帶癲狂,被人們稱為男人婆還樂此不疲;而本該血氣方剛的男生,此時卻變得嗲聲嗲氣,在「娘」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有時候不得不說,照著目前的社會發展趨勢,中國男人開始變得越來越娘了。
  • 看完LV、Gucci的這些新包,你還會覺得男生背包很娘嗎?
    哈咯小婊貝們~今天突然很想和大家聊聊男包前段時間有個朋友來找我吐槽,說最近發了年終獎想給自己換個好看的男包上班用,結果被家裡的長輩diss說是娘·娘·腔......說到這,我覺得這種現象在生活裡真的不少見,不管你是工作需要出門帶的東西多,還是覺得出門拿個包放東西比放衣服兜裡更安全,總之,男生拎包就會給人一種根深蒂固的「娘」的感覺......BUT!你看看下面這幾張街拍,請那些覺得男生拎包娘的人告訴我,你覺得他們娘嗎還有他so,男生娘不娘和拎包與否並沒有關係,重要的是你用的包包是不是得體!
  • 為何現在男孩越來越「娘」?多半與家庭教育有關,3種父母害了他
    並且不僅僅是外表與女孩相似,就連言談舉止,所作所為也和女孩越來越像,雖然確實顏值高,秀色可餐,但卻一點男子氣概都感受不到,非常的「娘」。而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在網絡或影視上,在生活中我們也能發現,有些男生比女生都要「柔弱」,恨不得能一直躲在女孩的身後尋求保護。
  • 新聞繫到底該不該讀 | 周末談
    中文、法律、新聞系……都在搶媒體飯碗。…… 言下之意:對不起同學,我們報社不專招新聞系的。 有數據顯示,1998年全國高校開設新聞系的僅70餘所,總招生人數是5920人。但到了2010年,全國已有500多所學校開設新聞系,招生人數達75000人。據介紹,新聞傳播類專業不僅在一些理工類、農業類、體育類等院校遍地開花,在一些地級城市院校,該類專業也紛紛湧現。
  • 中國男生越來越「娘」!男孩究竟該如何培養,隔壁甲子園給我們上了一課
    來源:《偶像練習生》畫面截圖如今,中國男生「陰柔」審美盛行,如《某某練習生》的一名小鮮肉在機場,面對粉絲拍照,趕快舉起手包擋住自己的臉:「嚇死寶寶了,都說啦我沒畫眼線,不能出現在相機面前的。」近兩年,這類的男孩子,越來越多。「女性化」男性越來越受歡迎韓劇、日劇裡那些皮膚白皙、線條柔美、聲線溫軟的男主,把追劇的萬千妹紙們迷得沉浸在被「老公」包圍著的YY裡不可自拔。「好男」「快男」等男性選秀火爆登場,小瀋陽穿著裙子上春晚,「偽娘」漸成風潮。
  • 喝豆漿男生會變「娘」?中醫重新帶你認識這一看法
    ,男生多喝會變「娘」,那麼果真如此嗎?下面重慶銘醫堂名老中醫一起帶大家看看男生常喝豆漿會變「娘」?中醫帶你認識這一看法。一、男生多喝豆漿會變「娘」嗎?因為豆漿中含有著雌性激素,所以不少人下了一個結論就是男生豆漿喝多了會變「娘」,其實這個結論是存在很多誤解的,豆漿中的雌激素是一種名為大豆異黃酮的植物雌激素,注意,它是植物雌激素,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因為這和人體雌性激素是不一樣的,只能成為「類」雌性激素,而這個植物激素和人體激素的構造則完全不相同,而且植物雌激素的生物活性是很弱的,活性是相當於人體雌激素活性的幾千分之一,這就和人體雌激素的受體結合能力是比較低的
  • 為什麼現在主動追女生的男生越來越少了?心理學:中性化是趨勢
    在感情上,男生越來越不主動了。一些女生也難免產生了「恨鐵不成鋼」的心態。「我都已經暗示成這樣了,你主動追一下會死嗎?」很多人會覺得男生變娘了,女生變man了,是一種有背自然規律的現象。但事實上,弗洛伊德很早就提出了,每個人身上都具備著雙重的性徵。由於社會的發展,分工形式也變化,男女生理上的性徵在社會分工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