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倉內參微信號:hycplb,點擊上方「海運倉內參」即可關注
摘要:復旦新聞系校友們,長期把持滬上宣傳系統重要崗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新聞系,則是曾經的高官基地。而被稱為「第二黨校」的人大,也出來了一批學新聞的高官。
「我的大學同學裡,邱兵長得最俊俏,卻也最邋遢。有一年軍訓,天天在泥裡滾水中爬,他硬是不肯洗衣服,到後來,軍裝脫下來可以直接站立在那裡……」
這篇前段時間在網上熱傳的文章,標題叫《我的總編同學們》,作者是財經作家吳曉波,復旦大學新聞系1986級本科生。
除了因澎湃新聞網聲名大噪的《東方早報》社長邱兵,吳曉波列出的總編同學,還有《新民晚報》總編輯胡勁軍,《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秦朔,《i時代》的總編輯鈕也仿。他們在「中國報業最為輝煌的時刻」成為「各自碼頭的舵主」。
稍早時候的另一則新聞是,今年江蘇省高考理科狀元曾打算報考北大新聞專業,但是所有採訪過他的記者都不建議他報新聞,後來他報了金融專業。
「我理解,咱們這個行業,已由自嘲升級到自辱了。」《三聯生活周刊》的執行主編李鴻谷曾說。吳曉波那篇文章之所以引發熱議,部分原因是,對比現實,大部分的新聞系校友並沒有「總編同學們」的光芒。
不過,除了當總編,新聞系畢業的年輕人,還有其它奮鬥路徑。
比如,當官。
由業務入仕的復旦新聞校友
吳曉波畢業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新聞傳播教學機構。而復旦新聞系校友們,不僅長期把持滬上宣傳系統重要崗位,而且也有從業務領域徹底進入官場者。
其中知名者,如已落馬的李東生,他早年在中央警衛局擔任警衛,1975年作為工農兵大學生進入復旦,畢業後到中央電視臺工作。他擔任央視新聞中心主任後,新聞節目從每天4次增加到11次。《東方時空》、《焦點訪談》等知名欄目都在其任內創辦。
「李東生是主管領導,但對待我們這些小編導像哥們一樣。」很多央視老員工懷念李東生領導的新聞中心。不過,對李本人而言,在央視的業績更成為其步入仕途的跳板——2000 年他在央視副臺長任上調任廣電總局任副局長,2002年更是成為中宣部副部長。
如果說以上履歷尚未脫離其專業,那麼2009年李東生從政生涯的轉折則讓許多人意外,那一年他成為正部級的公安部副部長——似乎回歸了他在中央警衛局的老本行,背後的故事,則是人們猜測的其與主管政法系統的「大老虎」的關係。
像李東生一樣,復旦新聞系畢業的從政者遵循從業務起家步入仕途的路徑。如邱兵文中提到的同學胡勁軍,已離開報業崗位,擔任上海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局長,還兼任著文物局局長。
澎湃、界面和上海觀察的大老闆——上海報業黨委書記、社長裘新,也實現了從業務到官員的過渡。他在之前的解放報業和文匯新民報業均有任職經歷,此後擔任過上海新聞辦主任、宣傳部副部長等職務,這次回到報業領域其身份自然大有不同。
從上海到中央者亦有之。據《南寧日報》的報導,裘新的同學,復旦新聞系1998屆校友常勃,今年7月在北京出席會議時,已擔任中宣部辦公廳主任。
遵循由業務走向政界規律的復旦新聞系校友,還有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上海婦聯主席焦揚,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詠雷,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原雲南省委副書記丹增。此外,復旦新聞系的高官校友還有擔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的馮建中,而原江蘇省省委書記梁保華亦是復旦新聞的老校友。
社科院新聞系:曾經的高官基地
接受過新聞學科班訓練,且官至政治局委員一職的,不能不提薄熙來。
1978年薄熙來進入北京大學歷史系,不過只讀完大二,就一跳進入社科院研究生院的新聞系,就讀國際新聞報導專業。
儘管沒上完甚至沒上大學,直接去念研究生,在當年不算個例。但是,薄熙來的社科院同學在回憶中,提到「薄熙來考研究生的分數不夠,結果是靠『落實政策』 錄取的。大家都知道這事」。
「當然有些個別的高級領導的孩子在進來的時候會有些特殊照顧,有時候上課不是象其他同學那麼專注和投入。但是薄熙來學習還是非常刻苦的。」另一位同學這麼回憶。
薄熙來的新聞系學習經歷,被認為對他後來重視的公眾形象和宣傳管理,有著分不開的關係。
(上圖:薄熙來出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建校30周年新聞系慶祝活動)
社科院新聞系出來的高官,不只薄熙來一個。中宣部副部長、國新辦主任王晨就是薄熙來在社科院的同學。在進入社科院學習前,王晨就已經是《光明日報》的記者,他在畢業後回到《光明日報》,之後在《光明日報》總編輯任上調任中宣部副部長,之後一度擔任《人民日報》社長、總編輯,直到目前任職國新辦。
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也畢業自社科院新聞系,他曾任中央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在任期間多次接觸達賴·喇嘛的私人代表。
從社科院新聞系出來的官員,還有原任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的李東東,其父為《人民日報》原總編輯李莊。而薄熙來在重慶的同事翁傑明,現任重慶常務副市長,也出自這家新聞系。
目前,原來的社科院新聞系已成為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其院址也搬離了薄熙來等曾就讀的人民日報大院。據資料顯示,該研究所每年招收研究生碩士和博士的數量不超過10名,與第一屆85名學生的數量相比大大減少。
教學不是這家研究機構的最主要任務,它成為了「新聞學、傳播學研究的重要學術基地」。「先有新聞系,後有新聞所」的說法亦成為成年往事。這種密集出現高官校友的現象,未來能否繼續,也有待觀察了。
「第二黨校」出來的新聞系官員
(上圖:中共元老、人大命名組建後首任校長吳玉章和新聞系學生合影)
除了復旦和社科院,接下來一個密集產生官員的新聞系,不能不提一下「北人大,南復旦」裡面的人大,這所學校一個民間稱號是「中共中央第二黨校」。
以高官數量和密集程度論,人大新聞系畢業校友不及復旦,其中代表人物,當屬原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目前他「退居二線」,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不過,近年來徐光春最引人注目的職務,莫過於四度「掛帥」擔任的中央巡視組組長一職。他先後帶隊巡視重慶、雲南、北京,現在任中央第十二巡視組組長,進駐江蘇。
在擔任河南省委書記之前,徐光春也有長期的新聞工作經歷。他大學畢業後在新華社系統工作,1991年在北京分社任上調任《光明日報》任副總編輯。此後他歷任中宣部副部長、廣電總局局長,直到2004年接替李克強任河南省委書記。
此外,現任中宣部副部長、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局長蔡赴朝也畢業自人大,他的第一個學歷來自人大新聞系的函授本科班,之後在人大取得了碩士和博士文憑。
現任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的劉玉亭也是人大新聞畢業校友,他在1983年畢業後還到上面提到的社科院新聞系讀了個碩士。經過短暫的新華社編輯時光,劉玉亭被調到國務院辦公廳,任秘書工作,人民網「中國領導幹部資料庫」顯示他當過原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的秘書。此後他才從秘書崗位來到工商總局。
(上圖:恢復高考後,北京大學中文系繼續招收新聞專業學生,此後新聞專業合併到人大。因為人大和北大在新聞專業上的淵源,歷史上多次出現過入學或者填報志願時是北大學生,畢業後成為人大學生的現象)
值得指出的是,北京大學中文系一度下設新聞專業,從這裡出來的校友亦有官居高位者。新華社總編輯何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長王求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臺長王庚年均出自這個專業。
除了上海和北京,地方新聞院系也逐漸出現了一批官員校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宣傳部長瀋北海畢業於廣西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中山市委書記薛曉峰畢業自武漢大學新聞系。
新聞傳播學領域的傳統強校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多出業界官員,如現在的央視臺長胡佔凡即畢業自這所學校,他同時兼任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成員。
本微信文章轉載請標明出處,並註明微信公號:hycplb
如想閱讀更多評論,請訂閱微信號「中青評論」(微信號:cydp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