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隨著國內疫情的好轉,在寒冰期裡苦熬了半年的中國電影行業終於迎來了復甦。今天,電影《1917》開始在全國影院上映,這部獲得了奧斯卡獎項的優秀電影足足晚來了半年,不過好飯不怕晚,這部優秀的電影仍然值得大家走進電影院觀看。本文寫於今年的2月份,如今為了慶祝電影上映,重發一遍。
2020年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落下帷幕,雖然在此前的金球獎上因為獲得了最佳劇情片和最佳電影兩座重要獎項而成為奪冠熱門,但《1917》這部電影最終沒能拿下含金量最高的「最佳影片獎」,而是獲得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混音三個獎項。雖然,這個結果對於喜歡這部電影的人來說是種遺憾,但仔細想想,《1917》在奧斯卡獎上的經歷,跟這部電影本身的內容,竟然有著些許的暗合。
《1917》的故事正如它的名字一樣,發生在1917年,此時已經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期,同盟國與協約國雙方的士兵都已經在漫長而慘烈的戰爭中被折磨的疲憊不堪。在一個普通的早上,兩個年輕的英國戰士布雷克和斯考菲爾德被授予一項重要的任務,那就是他們需要用一天的時間穿越布滿各種危險的戰線,去阻止另一支被切斷了通訊的隊伍落入德國人的陷阱之中。於是,在忐忑中,兩個人出發了,而這短短一天內所經歷的事情,是兩個人誰也沒能預料到的。
看完這部電影後我在想一個問題,那就是英雄為什麼會成為英雄?是命運選擇了某個人成為英雄?還是某個人努力之後會成為英雄。帶著這個思考我又回顧了一下這部電影,得到的結論是,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英雄,既是命運的選擇,也要靠自己強大的意志力,二者缺一不可。
回到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影片開始的時候,整個事件跟斯科菲爾德是毫無關係的,因為長官需要的,僅僅是布雷克。之所以選中布雷克,一方面是因為他對地圖作業比較精通,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即將走入德軍陷阱的那支隊伍中,有布雷克的哥哥。我們知道,這個任務充滿了各種危險,需要送信的人穿越情況不明的德軍戰線,敵軍到底有沒有全部撤離不清楚,自己的部隊還在不在原來的陣地上也不清楚,路上有沒有埋伏還不清楚,對於已經打了好幾年仗的士兵來說,這種擺明了送死的任務沒人會做。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符合兩個條件其中一個的士兵能擔當此任:一、這個人還年輕,還沒有成為油鹽不進的兵油子,在長官的鼓勵和許諾下能夠燃燒熱血;二、這個人有直系親屬在那支失聯的部隊裡,為了救血親的命這個人能夠不懼怕赴湯蹈火。很不幸,年輕的小胖子布雷克兩項全中,成為這個任務當之無愧的人選。當然,那個時候還沒有特種作戰的概念,一個人單槍匹馬的穿越火線終究是件危險的事,怎麼樣也得需要再來一個戰士去在一路上掩護他,於是,斯考菲爾德就這麼稀裡糊塗的也接下了這份任務。
由此可見,拯救1600人性命的這件偉大壯舉對斯考菲爾德來說,完全是一個意外,是命運之神的離奇之手點到了他。但此時的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作為觀眾的我們也沒有意識到。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中,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一臉苦大仇深卻又絮絮叨叨的斯考菲爾德陪著一心想要拯救自己親人的好朋友布雷克穿越危險地帶的故事,一個另類版本的桑丘潘沙與堂吉訶德,但就在此時,布雷剋死了。
主角的突然立場讓所有人都陷入了錯愕之中,此時的斯考菲爾德面臨著抉擇,是繼續走下去,還是找個理由把這件跟自己毫不相干的事兒給混過去,從前面斯考菲爾德的表現來看,這個充滿了不忿的年輕人八成會選擇後者,但就在此時,他卻選擇了繼續走下去,他這麼做並不是為了什麼命令,也不是為了什麼拯救遠方的戰友,他的念頭很簡單,就是幫自己的好友實現遺願。
就是這一個簡單的承諾,讓他不避火雨穿越火線,最終拯救了1600人的性命,成為了英雄。其實,當我們翻看世界各地的各種英雄的故事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些促成他們成為英雄的最初動機都很簡單,或是為了踐行許下的諾言、或是不忍看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人遭受苦難、或是單純的想糾正不對的事情,雖然原因五花八門,但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無私。
關於這部電影,裡面有兩個片段讓我覺得非常棒,其一就是在斯考菲爾德在德軍的追殺下跳入河中,在河中經歷了一番痛苦的掙扎後,終於渡過危難時,身邊飄來了大片白色的櫻桃花。那一瞬間讓我有些淚目,因為此時的斯考菲爾德已經處在生命的邊緣,我們能夠看到,他抱著浮木的手已經漸漸失去了力氣,人也在精疲力盡中慢慢失去意志,甚至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差點淹死,而就在這時,白色的花瓣出現在他身邊,就在前一天,他和布雷克剛剛啟程不久時,曾經遇到過一片被砍到的櫻桃樹,樂觀開朗的好友布雷克還給他講述著這些白色的小花朵其實有著各種不同。僅僅過了一夜,兩人已經是天人永隔,就在斯考菲爾德快要支撐不住的時候,白色花瓣的出現好像是那個樂觀開朗的小胖子朋友又回到了身邊,這才讓斯考菲爾德再一次撐起自己的意志,奮力爬向岸邊,而就在爬上岸之後,他就遇到了自己想要尋找的那支隊伍,這更讓我感覺到,那些白色花瓣就是布雷克的幽靈,就像之前他兩次拉起斯考菲爾德一樣,他在另一個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再一次拉起了自己的戰友。
而下一處我喜歡的片段,就在這之後不久。雖然已經找到了任務目標的部隊,但這1600人的兵力被擺在綿延數公裡的戰線上,斯考菲爾德距離中心指揮部還很遠,而此時,第一波衝鋒即將開始,於是一幕在以往所有戰爭片中都沒有出現過的奇特場景出現了。伴隨著哨聲,無數的年輕戰士衝出戰壕,奔向德國人早已設好的陷阱,而在這之中,衣衫不整的斯考菲爾德也邁開腳步與衝鋒隊伍呈九十度奮力奔跑。
一群人拼命的奔跑,他們在無所畏懼的送死;一個人也在拼命的奔跑,他在阻止這些年輕的生命繼續毫無價值的消亡。這段場景是那麼的短暫,卻又那麼的漫長,充滿了人文主義氣息,我覺得,這個片段,足以進入世界電影的殿堂。
斯考菲爾德最後的奔跑讓我想到了馬拉松。菲迪皮茨耗盡生命的奔跑,將遙遠的馬拉松戰報送回雅典,為雅典人帶去了勝利的喜悅;而斯考菲爾德拼命的奔跑,將遠方的命令送到麥肯齊上校的手中,為1600人帶去了生的希望,這是多麼英雄的壯舉,而對於英雄自身來說,他卻絲毫沒有注意到。最後,斯考菲爾德靠著一棵樹靜靜地閉著眼睛,就像他在前一天的這個時候所做的那樣,只不過,此刻的他已經是一個英雄了,而那個陪在他身邊的兄弟,卻再也回不來了。
從《勇敢的心》到《一戰日記》:沒有戰爭是「偉大」的
《敦刻爾克》:你熱愛戰爭的唯一原因是沒參加過戰爭
六一兒童節的背後,其實掩藏著一段殘酷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