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與《英雄》是動作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體,緣何反響截然不同

2020-08-28 奔跑的小亞

《1917》和《英雄》的故事情節都是比較簡單的,沒有那麼多的反轉、懸疑和推理。他們比較突出的是鏡頭、藝術和動作的完美結合,這足可以看出兩位導演的藝術修養和他們對電影鏡頭的獨特理解。

一、《1917》

《1917》是一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電影,導演薩姆-門德斯為了拍好這部片子,在拍攝之前,早早就帶著演員,提前半年在拍攝地跑位、熟悉地形,足見他對這部電影的重視和嚴謹。這部電影講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事正酣之時,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命令,要求他們立即趕往戰事最激烈的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即停止進攻」的命令。從他們接到命令的地方到前線戰場,要經過高山、沼澤、湖泊和密林,而且他們只有八個小時,身上的彈藥和補給都不多,一路上更是孤立無援,但為了1600人的性命,他們就算拼了命也要完成這次送信的任務。

導演門德斯為了讓這次送信的徵途顯得更有張力,創造性的選擇了一鏡到底,一個長鏡頭從頭拍到尾,讓人耳目一新,而且極具表現力。雖然在技術上有人說它是偽一鏡到底,有很多次隱藏切換鏡頭的地方,而且一一找出了實證,但我想說的是技術上可能很難實現真正的一鏡到底,然而他帶給觀眾的就是一鏡到底的震撼。除了這種鏡頭表現力上的超凡表現,導演還在很多環節,進行了藝術化的處理,把藝術和戰爭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有很多細節是我記憶猶新的,春天的田野、水邊的櫻花,焦土上的輝煌火光,以及士兵在林中的歌聲,尤其是他落在池塘裡,手邊竟飄落的一朵朵櫻花,讓他在絕望的戰爭中看到了希望,還有在焦土上炮火中熊熊燃燒的教堂,是一種末日美學的終極展現。在戰爭片中,觀眾記住的不是打仗的場面,而是這些藝術化的場景,可見導演對電影藝術的執著追求。

二、《英雄》

《英雄》是張藝謀導演的古裝動作大戲,講述的故事很簡單,就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刺客刺殺秦王的故事。這部片子的鏡頭語言和藝術表現力,可謂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也就只有張藝謀這樣的大師才能拍出這麼美的武俠動作大片。整部片子是通過無名給秦王講述他是如何殺死另外的三個刺客開始層層推進的。

第一個場景是無名與長空的對決。對決的場所以黑白為主,天空中下著雨,配以琴瑟相伴,兩位大俠互相行禮後,開始殊死對決。他們的一招一式就像是一位畫家蘸著濃墨在天空中畫畫一樣,讓人看得如痴如醉。第二個場景是無名與殘劍和飛雪的對決。所有場景都是以紅色為主,渲染著人物內心的佔有欲、嫉妒心和復仇心。他們對決的招式就像趙國書畫館中的字畫,揮灑自如。畫面的唯美程度幾乎讓人忘卻了,這是一個殊死的對決。第三個場景是無名與秦王的對決。這個對決主要以藍色為主基調,彰顯了秦王的冷靜和果敢。而且,他還巧妙的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融入了其中,這也就只有張藝謀這樣的大師能做的出來了。張藝謀對色彩在電影中的應用,絕對是頂級的,讓人看著舒服而且震撼。

這樣的兩部片子,同樣的動作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體。然而他們的境遇卻是完全不同,《1917》在還沒有上映之前就備受褒獎,上映之後更是獲得了不少影評人和專家的極力推薦,還獲得了三項奧斯卡大獎,雖然他的票房沒有大賣,但該有的榮譽都有了。而《英雄》在張藝謀、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的明星號召下,雖然票房在當年還不錯,但他的口碑卻不是很好,很多人沒有看明白到底要表達的是什麼,只是覺得這是一部非常養眼但動作一般的武俠片。

造成這種局面的問題可能是張藝謀當年的這種表現形式過於超前,當時的中國電影市場還不夠成熟,從影評人到觀眾對這種電影藝術的表現,不是特別的理解和接受。而現在不一樣了,中國的電影市場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的,觀眾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變強了,所以像《1917》這樣的戰爭場面不是很宏大的,藝術表現形式獨特的電影,也會得到好評。也正是因為這樣,這些年不斷的有人為《英雄》這部電影平反,認為這是張藝謀這些年最出色的電影之一。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不斷繁榮和壯大,人們對高質量的作品的需求越來越大,我相信只要你有才華,能做出高質量的作品,現在的市場絕對不會再出現像《英雄》這樣的情況。

相關焦點

  • 《1917》:英雄的意外,意外的英雄
    今天,電影《1917》開始在全國影院上映,這部獲得了奧斯卡獎項的優秀電影足足晚來了半年,不過好飯不怕晚,這部優秀的電影仍然值得大家走進電影院觀看。本文寫於今年的2月份,如今為了慶祝電影上映,重發一遍。雖然,這個結果對於喜歡這部電影的人來說是種遺憾,但仔細想想,《1917》在奧斯卡獎上的經歷,跟這部電影本身的內容,竟然有著些許的暗合。《1917》的故事正如它的名字一樣,發生在1917年,此時已經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期,同盟國與協約國雙方的士兵都已經在漫長而慘烈的戰爭中被折磨的疲憊不堪。
  • 《1917》的「一鏡到底」,更像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作為一位遊走在藝術電影和商業類型片之間的導演,門德斯轉型拍攝商業類型片之後,也延續了他此前的創作風格。比如門德斯的《007:大破天幕殺機》(Skyfall,2012),一改「007」系列對主角詹姆斯·邦德「超級英雄」的設定,將其轉變為一位陷入危機的「普通人」。這部作品被一些擁躉認為是史上最好的「007」電影。《1917》可以被看作是門德斯職業生涯的集大成之作。
  • 《1917》的「一鏡到底」,更像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作為一位遊走在藝術電影和商業類型片之間的導演,門德斯轉型拍攝商業類型片之後,也延續了他此前的創作風格。比如門德斯的《007:大破天幕殺機》(Skyfall,2012),一改「007」系列對主角詹姆斯·邦德「超級英雄」的設定,將其轉變為一位陷入危機的「普通人」。這部作品被一些擁躉認為是史上最好的「007」電影。
  • 《1917》:英雄的意外,意外的英雄
    2020年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落下帷幕,雖然在此前的金球獎上因為獲得了最佳劇情片和最佳電影兩座重要獎項而成為奪冠熱門,但《1917》這部電影最終沒能拿下含金量最高的「最佳影片獎」,而是獲得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混音三個獎項。
  • 《鋼鐵俠3》:對託尼·斯塔克至關重要,是動作與喜劇的完美結合
    同時,為其他超級英雄和他們的個人冒險讓路,最終引入了像復仇者聯盟和銀河護衛隊這樣的團隊,並在2019年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中把他們都聚在了一起。MCU的前三個階段統稱為「無限傳奇」,以《蜘蛛俠:英雄遠徵》而告終。雖然這中間有很多電影也是口碑票房雙豐收,比如《美國隊長:冬日戰士》和《黑豹》,但也有一些電影受到了不同的反響,比如《鋼鐵俠3》。
  • 《1917》沉浸式體驗戰爭的殘酷
    《1917》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故事背景,以兩位英國先驅的視角,帶領觀眾回到1917年的西線戰場。該片在第92屆奧斯卡獎提名名單中獲得10項提名。最終,他只獲得了三項技術獎:最佳攝影獎、最佳視覺獎和最佳混音獎。
  • 《1917》-技術的藝術
    看完了今年的衝奧大作《1917》,毫不吝嗇的說,這是繼《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我看到的最佳戰爭片,無論從劇情表演拍攝手法場景,都幾乎達到了戰爭片的巔峰水平,今年的奧斯卡上有《小丑》,《寄生蟲》,《婚姻故事》等超級佳作下,《1917》依舊拿下了十項提名,故事實際上本身很簡單,在1917年6月,兩個小兵送信防止1600人被屠殺的故事,但是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足夠驚豔,也為故事增光了不少,突出了戰爭的緊張感
  • 《1917》曝最新特輯 一鏡到底點亮人性之美
    有影迷調侃「恭喜本片喜提『在非藝術院線收到全場掌聲』的成就」,也有人感慨「殘破的村莊,火焰下的廢墟,飄滿河面的花瓣,這些畫面在必須在大銀幕上看,真的太震撼了」。尤其是影片中「一鏡到底」的手法,不僅給人身臨其戰之感,更烘託了絕境中人性之美,令不少觀眾動容,為此,片方曝光全新製作特輯,帶觀眾一起體會生死間的人性與希望。
  • 《1917》觀影伴侶:帶你發掘《1917》傾注心血的精彩細節
    文丨來碗油潑@bigfun社區作為疫情結束後大陸地區第一波新片之一,《1917》自八月七日上映以來引起不錯的反響,本文推薦電影之餘也會幫助大家更好的解讀影片。: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
  • 《1917》一鏡到底的戰爭大片
    《1917》聚焦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兩個英國傳令兵的視點,帶領觀眾橫穿1917年西線戰場,完成一場戰爭救贖。,卻能在如此大的空間跨度裡,完美調度如此大規模的服化道、美術及群演,完美轉場,完美動線,沒有絲毫擺拍感。
  • 《1917》最新特輯走進幕後 一鏡到底點亮人性之美
    1905電影網訊 日前,奧斯卡獲獎佳作《1917》正在全國院線熱映,自上映以來,該片收穫觀眾不俗評價,目前該片豆瓣評分8.5,票務平臺評分8.8,口碑堅挺。有影迷調侃「恭喜本片喜提『在非藝術院線收到全場掌聲』的成就」,也有人感慨「殘破的村莊,火焰下的廢墟,飄滿河面的花瓣,這些畫面在必須在大銀幕上看,真的太震撼了」。
  • 《1917》:打破常規的「視覺盛宴」
    在最新的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中,電影《1917》憑藉著「偽一鏡到底」的表現手法,一舉拿下了「最佳視覺效果」的稱號,攝影師羅傑·迪金斯也因此獲得了「最佳攝影」的獎項。1917年,這是一戰進行的第四年。在這場無意義的戰爭中,Schofield從一個普通的下士,變身成為真正的「孤膽英雄」。拯救1600名同胞的生命,是他前行的意義所在。導演薩姆·門德斯從自身祖父的經歷中獲取靈感,創作了這部電影。相比於故事本身,《1917》在畫面上的呈現效果才是它最大的看點。
  • 《1917》英雄的意外,意外的英雄
    第92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畫面,音效得主《1917》給我們帶來一個讓人感動的故事。這是一個擔心哥哥的弟弟冒著生命危險去拯救哥哥的電影。一戰後期,德軍為了引誘英軍進入圈套,截斷英軍通信。英軍將領發現德軍這一意圖後,為了挽救前線部隊派了送信員去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
  • 《1917》——小人物的英雄路
    《1917》是講敘兩名年輕英國士兵穿過德軍戰區,告訴另一邊的英軍新的作戰計劃(撤退),免於陷入敵軍陷阱的故事。從影片的背景看,《1917》算不上什麼戰爭大片,她的敘事風格既沒有宏大敘事,也無震撼激烈戰爭場面。而是記錄了兩個小人物使命下的選擇:有抱怨和委屈,有恐懼和迷茫,各種的意志不堅定,但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在人性的考驗面前,他們依然執著,依然勇敢,這是很動人的。
  • 《1917》未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只因《鳥人》將一鏡到底做得太完美
    而《鳥人》在「一鏡到底」的執行中就顯得自由得多了,它遠遠沒有完美地執行「一鏡到底」的基本規則,電影裡在時間跳轉的時候,「一鏡到底」完全是一種耍無賴式的運用。如電影裡,在時間跳躍的時候,將鏡頭對準了人物背景後面的夜幕下的高樓,而當光線亮起,時間悄然遞進,鏡頭裡的時間並沒有保持連續性,這完全是一種不合格的「一鏡到底」。
  • 一個長鏡頭拍完的電影《1917》有多牛?
    電影理論批評家安德烈·巴贊曾提出過:「電影應該以記錄真實時間作為美學信條,電影本質是建立在真實時間上藝術。」他反對使用剪輯技巧,因為那會干擾自然時間的延續,攝影師應該尊重角色在鏡頭中的自然變化,而不是用拙劣的剪輯去掩蓋真實時間在角色身上留下的印記。巴贊的論點,證明了長鏡頭對於現實主義風格影片的重要意義。不過,長鏡頭的意義並不止於重現真實時間。
  • 「1917」,一部自相矛盾的電影
    我想[1917]傳說中的「一鏡到底」可以很好地佐證電影院的重要。它在某一層面呈現了電影與電影院的相輔相成。不過要說[1917]到底怎麼樣?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而今天正好咱們就說說這部電影。斯科菲爾德兩人到了德國人的戰壕,有一個明顯的蹦跳動作,因為德國人的壕溝普遍比英國人的深。在德國人廢棄的戰壕裡,看到了老鼠,說「他們的老鼠都比我們那的大」。
  • 8月第一張電影票,為什麼要給《1917》?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最佳英國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特殊視覺效果、最佳音效。​以及十幾個其他大大小小的電影獎項。​在奧斯卡揭曉之前,不少影評人都賭《1917》是最佳影片的不二之選。
  • 《1917》曝新特輯「一鏡到底」聚焦人性與希望
    有影迷調侃「恭喜本片喜提『在非藝術院線收到全場掌聲』的成就」,也有人感慨「殘破的村莊,火焰下的廢墟,飄滿河面的花瓣,這些畫面在必須在大銀幕上看,真的太震撼了」。尤其是影片中「一鏡到底」的手法,不僅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更烘託了絕境中人性之美,令不少觀眾動容,為此,今日該片曝光全新製作特輯,帶觀眾一起體會生死間的人性與希望。
  • 《1917》是醜陋的美,也是殘酷的詩意
    斯科菲爾德兩人到了德國人的戰壕,有一個明顯的蹦跳動作,因為德國人的壕溝普遍比英國人的深。為了達到真實,《1917》甚至採用了極端的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長鏡頭最大的功效就是強調真實,物理時間與電影時間,可以人為地疊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