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和《英雄》的故事情節都是比較簡單的,沒有那麼多的反轉、懸疑和推理。他們比較突出的是鏡頭、藝術和動作的完美結合,這足可以看出兩位導演的藝術修養和他們對電影鏡頭的獨特理解。
《1917》是一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電影,導演薩姆-門德斯為了拍好這部片子,在拍攝之前,早早就帶著演員,提前半年在拍攝地跑位、熟悉地形,足見他對這部電影的重視和嚴謹。這部電影講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事正酣之時,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命令,要求他們立即趕往戰事最激烈的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即停止進攻」的命令。從他們接到命令的地方到前線戰場,要經過高山、沼澤、湖泊和密林,而且他們只有八個小時,身上的彈藥和補給都不多,一路上更是孤立無援,但為了1600人的性命,他們就算拼了命也要完成這次送信的任務。
導演門德斯為了讓這次送信的徵途顯得更有張力,創造性的選擇了一鏡到底,一個長鏡頭從頭拍到尾,讓人耳目一新,而且極具表現力。雖然在技術上有人說它是偽一鏡到底,有很多次隱藏切換鏡頭的地方,而且一一找出了實證,但我想說的是技術上可能很難實現真正的一鏡到底,然而他帶給觀眾的就是一鏡到底的震撼。除了這種鏡頭表現力上的超凡表現,導演還在很多環節,進行了藝術化的處理,把藝術和戰爭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有很多細節是我記憶猶新的,春天的田野、水邊的櫻花,焦土上的輝煌火光,以及士兵在林中的歌聲,尤其是他落在池塘裡,手邊竟飄落的一朵朵櫻花,讓他在絕望的戰爭中看到了希望,還有在焦土上炮火中熊熊燃燒的教堂,是一種末日美學的終極展現。在戰爭片中,觀眾記住的不是打仗的場面,而是這些藝術化的場景,可見導演對電影藝術的執著追求。
《英雄》是張藝謀導演的古裝動作大戲,講述的故事很簡單,就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刺客刺殺秦王的故事。這部片子的鏡頭語言和藝術表現力,可謂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也就只有張藝謀這樣的大師才能拍出這麼美的武俠動作大片。整部片子是通過無名給秦王講述他是如何殺死另外的三個刺客開始層層推進的。
第一個場景是無名與長空的對決。對決的場所以黑白為主,天空中下著雨,配以琴瑟相伴,兩位大俠互相行禮後,開始殊死對決。他們的一招一式就像是一位畫家蘸著濃墨在天空中畫畫一樣,讓人看得如痴如醉。第二個場景是無名與殘劍和飛雪的對決。所有場景都是以紅色為主,渲染著人物內心的佔有欲、嫉妒心和復仇心。他們對決的招式就像趙國書畫館中的字畫,揮灑自如。畫面的唯美程度幾乎讓人忘卻了,這是一個殊死的對決。第三個場景是無名與秦王的對決。這個對決主要以藍色為主基調,彰顯了秦王的冷靜和果敢。而且,他還巧妙的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融入了其中,這也就只有張藝謀這樣的大師能做的出來了。張藝謀對色彩在電影中的應用,絕對是頂級的,讓人看著舒服而且震撼。
這樣的兩部片子,同樣的動作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體。然而他們的境遇卻是完全不同,《1917》在還沒有上映之前就備受褒獎,上映之後更是獲得了不少影評人和專家的極力推薦,還獲得了三項奧斯卡大獎,雖然他的票房沒有大賣,但該有的榮譽都有了。而《英雄》在張藝謀、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的明星號召下,雖然票房在當年還不錯,但他的口碑卻不是很好,很多人沒有看明白到底要表達的是什麼,只是覺得這是一部非常養眼但動作一般的武俠片。
造成這種局面的問題可能是張藝謀當年的這種表現形式過於超前,當時的中國電影市場還不夠成熟,從影評人到觀眾對這種電影藝術的表現,不是特別的理解和接受。而現在不一樣了,中國的電影市場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的,觀眾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變強了,所以像《1917》這樣的戰爭場面不是很宏大的,藝術表現形式獨特的電影,也會得到好評。也正是因為這樣,這些年不斷的有人為《英雄》這部電影平反,認為這是張藝謀這些年最出色的電影之一。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不斷繁榮和壯大,人們對高質量的作品的需求越來越大,我相信只要你有才華,能做出高質量的作品,現在的市場絕對不會再出現像《英雄》這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