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來碗油潑@bigfun社區
作為疫情結束後大陸地區第一波新片之一,《1917》自八月七日上映以來引起不錯的反響,本文推薦電影之餘也會幫助大家更好的解讀影片。
觀影前
《1917》電影簡介
◎電影海報:
◎劇情簡介: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 時間只有八小時,武器彈藥有限,無人知曉前方敵況:死亡寂靜之地、布滿屍體的鐵絲網、突如其來的敵軍、隨時斃命的危險境況…… 這一次兩個少年為救1600個人的性命,不完成,毋寧死!
◎所獲獎項: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 (2020)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導演(提名) |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最佳攝影 |最佳視覺效果 |最佳混音 |最佳音效剪輯(提名)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提名) |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第77屆金球獎 (2020)
電影類 最佳劇情片
電影類 最佳導演 薩姆·門德斯
電影類 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託馬斯·紐曼
◎電影短評:
劇情:
劇情而言,影片故事本是基於導演爺爺講述的他自己的參戰經歷創作的,在這獨特的鏡頭下隨著主角披荊斬棘,穿越槍林彈雨帶來的沉浸式體驗絕對會讓你印象深刻。但也由於只能按時間線的一維展開,讓故事像流水帳,缺乏厚度。
本片還著力於對歷史的還原,且做的相當出色。
而一鏡到底的限制也並未影響導演和演員的發揮,讓整個故事在大熒幕上得以完美的呈現。
藝術:
本片採用了一鏡到底(偽)的拍攝手法,如此嚴苛的限制條件對所有的參與者都是一大挑戰;而攝影師羅傑·迪金斯並沒有讓我們失望,一個又一個長鏡頭下還不忘在構圖和色調上狠下功夫,不論是藍天白雲、還是落花流水;製作團隊一邊在編排、拍攝、剪輯各方面「瘋狂炫技」,另一邊還不忘了給觀眾極致的視覺享受,最後呈現給我們一個難忘的美學盛宴。
情感:
刻畫戰爭的殘酷最常用的方法便是拿去與祥和美好的生活進行對比。往日的和平越美好,越顯得戰爭殘酷,而本片限於拍攝手法,所有的東西只能用主角沿途所見來表達。
本片通過沿途遍地的斷肢、屍骸、斷壁殘垣、老鼠等對戰爭的殘酷做了靜態的,偏溫和的描繪;但輪到要用祥和美好來對比時,卻只能用與家人的合照、角色回憶兒時的對話、滿園盛放的花和戰士們傾聽的歌謠去間接實現。對「美好」的描繪不直觀,對「殘酷」的描繪不夠「暴力」,以至於對比不夠強烈,情感的表達上也會覺得差了一點,會讓你我覺得,整場電影對情緒的推動都在線,但就是缺個「臨門一腳」,差那麼一個「爆點」來把觀眾的情感推至高潮。
可能對暴力的控訴還得用直觀的「暴力美學」才足夠直觀有力吧,這算是一個小遺憾。
總而言之:
藝術和技術方面當之無愧的高分佳作。
所以這部影片絕對值得一看。
下面內容包含劇透,建議觀影后閱讀
觀影后
體會細節裡的精彩
◎對歷史的還原:
相比於國內粗製濫造漏洞百出的抗日神劇,本片對於歷史的還原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導演力求為我們展現一個最真實的「一戰」。
首先是故事背景,片中提及的德軍突然撤退,是歷史上代號為「阿爾貝裡希(Aiberich)」的戰略撤退行動。此次撤退是德皇威廉二世基於沙俄國內變動導致的東線戰局變化及對未來局勢的把握決定的,行動內容是德軍於兩個月內將10-14個師的兵力向興登堡方向後退40公裡。而撤退途中,德軍採取了「焦土」策略;驅逐平民、毀壞道路、砍伐果樹、遺棄的戰壕中留下誘殺裝置以及沿途零星的阻擊兵力。
也因為德軍撤退迅速又無聲無息,讓英軍陷入了圈套。之後便有了本片的故事。
這些均在片中有所體現。
其次是戰場的刻畫,本片最顯眼的元素便是:
戰壕,鐵絲網和無人區
雖然一戰時槍械,火炮,戰車等都有一定發展,但兵法戰法卻嚴重落後,而戰場地形又大多是一覽無餘的平原,以致於戰場基本都如我們在片中所見,成群的士兵頂著炮火槍線集群衝鋒;這樣的戰鬥帶來的巨大傷亡讓戰爭雙方都難以承受。
所以後來演變出了壕溝戰,大部分時間雙方都在戰壕中躲避炮火,戰壕之外是層層的鐵絲網阻擋敵方於地表的滲透;而雙方戰壕中間的區域,便成了布滿彈坑、屍骸、廢土的「無人區」。
本片針對戰壕生活也有許多的細節還原。比如遍地碩大的老鼠,出現「彈震症」的士兵,按時分配的酒等等。
這裡給大家推薦一篇解讀 《1917》的好文,裡面從歷史的角度對本片中壕溝戰,戰壕生活,戰場環境,歷史背景等方面的還原做了非常全面的講解。
◎情節中的細節
·始於樹下,終於樹下
主角自樹下接受「信使」任務,歷盡艱險完成任務後,最終拿出家人的照片坐到終點的樹下。合上眼的那一刻仿佛是在說這只是一場夢。
而開頭與結尾相連仿佛在訴說戰爭與和平構成的閉環。戰爭之後必將和平,可和平後仿佛又難逃戰爭。循環的背後,遍布士兵逝去的生命。
還有人說,開頭的特寫便暗示了兩位角色的結局
·再也洗不乾淨的手
導演後來在採訪中提到:「祖父每天都執著於洗手,他說他永遠都忘不了戰壕裡的汙濁,所以這手永遠都洗不乾淨了。」
·死亡之後,總有新生
果核腐爛後果樹便會重新長出來,長成更多的樹
而牛奶取自布雷剋死亡之地,給少女手中的嬰兒帶去新生。
·熟練的摘首飾
平靜的做著不願接受的事,不知道斯科菲爾德已經見過多少戰友死在身側。
·少女與聖母
牆面上的光暈加上少女的神態,讓人很自然的聯想到西方油畫中常見的聖母懷抱聖子。而少女的那份善良也著實難得。
·花瓣與屍體
花瓣與屍體都在河裡,希望和絕望都在心裡。
·討厭回家的他卻拿出了照片
「Came back」
·哨聲響起,有人奔向死,有人奔向生
◎驚豔的臺詞
·無論是下到地獄還是登上王位,獨自前行的人走的最快
Down to Gehenna or up to the Throne,He travels the fastest who travels alone.
引用自一戰期間極為出名的英國作家及詩人魯德亞德·吉卜林的詩:
When the night is thick and the tracks are blind
黑夜如此黯淡,前路如此難辨
A friend at a pinch is a friend, indeed,
在這緊要關頭拉你一把的才是真朋友
But a fool to wait for the laggard behind.
而不是只會拖你後腿的笨蛋
Down to Gehenna or up to the Throne,
無論是去下地獄還是得王權
He travels the fastest who travels alone.
獨自前行的人總是最快
·哄孩子的歌謠
取自愛德華·李爾(Edward Lear)所作的《在篩籃裡》
They went to sea in a sieve, they did;
他們乘篩子出海,他們做到了
In a sieve they went to sea;
他們乘篩子出海
In spite of all their friends could say,
儘管所有的朋友都可以說
On a winter's morn, on a stormy day,
在一個冬天的早晨,在一場暴風雨的日子
In a sieve they went to sea.
他們乘篩子出海
Far and few, far and few,
愈遠愈小,愈遠愈小,
Are the lands where the Jumblies live;
在喬布利人居住的地方
Their heads are green, and their hands are blue
他們頭是綠色的,手是藍色的
And they went to sea in a sieve.
他們乘著篩藍出海了
這首詩是愛德華•李爾逃避殘酷現實的創作,也許這也是斯科菲爾德短暫的逃離。超現實的歌謠顯得那麼不合常理,而戰爭卻比這歌謠更要荒誕。
◎戰爭的荒誕
·有些人就是想打仗
「這是上級下達的命令,長官。」
「我知道。」
你以為戰爭是無奈之舉,卻不曾想有人以此為樂。
·勳章換酒
你以為的榮譽,只夠換一瓶酒。
·農夫與德軍飛行員
你以為的善有善報,轉頭就給你一刀。
·滾吧,下士
你眼中的英雄,只是一個被罵滾開的下士。
·他們不想回家嗎
·只能戰至最後一人
總之
戰爭
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