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10是我國航空工業洪都飛機工業集團研製生產的一款高級教練機,目前已經裝備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主要用於訓練國產第三代和第四代戰鬥機飛行員。
對於教-10,筆者很早就與其有過接觸,並採訪過其試飛員鄒建國和楊輝,以及該機的總設計師張弘。試飛員對教-10的評價非常好,不僅是航電系統先進,而且機動性也非常好。據教-10飛行員王曉鵬說,教-10有很強的近距格鬥能力,此前與主力三代機空戰對抗,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教-10在空戰對抗中能戰勝主力三代機,一方面是其中低空低速性能比較好,另一方面是其航電設備好,據悉,教-10採用了三軸四餘度數字式電傳操控系統和基於開放式數據總線技術的綜合航電系統,這方面要比老的殲-11強很多。
由於教-10機動性好,航電系統先進,綜合作戰能力強,一些空軍的飛行員經過試飛後,將教-10飛機稱作小殲-10戰鬥機。
那麼,軍迷朋友們又是如何評價教-10的呢?
由於教-10採用了典型的第三代戰鬥機的氣動布局,從外觀上看與美國海軍現役的F/A-18F「超級大黃蜂」艦載戰鬥機非常相似,因此,網上很多軍迷,喜歡稱之為小黃蜂戰鬥機。雖然說海軍航空兵已經裝備了一定數量的教-10,但目前還是作為岸基教練機,希望教-10也能上艦,最終成為我國的艦載教練機。
今年對於教-10而言,還發生了一件大事。
我國空軍飛行員的培訓一直遵循三級制,即初級使用初教-6,中級使用教-8,高級使用教練-9、教-10。但是近年來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由於三代機包括殲-10系列、殲-11系列服役數量大增,而且四代機殲-20也開始批量服役,三代機和四代機飛行員數量的需求急劇上升。如果繼續按照傳統的三級培養體制,速度根本跟不上。
於是,空軍開始創新培養體制。今年7月初,空軍石家莊飛行學院某旅展開首批初教機直上教-10高教機飛行學員承訓任務。10月,空軍石家莊飛行學院某旅組織了一場2020屆新期班開飛訓練,首批初教-6飛行學員直上教-10。對於飛行學員而言,教-10與初教-6有著很大的差別,無論是平顯、雙發,還是電傳、飛控,都使得操縱習慣與之前有著很大的不同。
作為空軍戰鬥力加速提升的又一重大嘗試,飛行學員完成初教機課目訓練後,直接駕駛新型高教機展開訓練,打破了以往初教機畢業學員先經過中級訓練階段再到高級和作戰入門階段的訓練流程。這種跨代培養新模式,在突破代差的同時,將極大縮短飛行學員的培養周期,據說減少了近三分之一的培養時間,有效滿足作戰部隊對三代機飛行人才日益迫切的實戰化需求,促進戰鬥力加快生成。
下面,重點來了,細品教-10。
先來一張整體圖,外形特徵基本都標出來了,有空速管,雙座,大邊條,雙進氣道,單垂尾,兩側機翼下各有兩個掛架,機腹下有機炮吊艙。
雙座艙特寫。從箭頭所示可以看出,有多個膠連裝置,表明整個座艙是向右打開的。
換個角度,還是雙座艙特寫,箭頭所示是打開的把手。
座艙平顯特寫,這個是2019年長春空軍開放日上拍的,目前新的教-10正在安裝新型半框全息平視顯示器。
機頭右側特寫,注意箭頭所示:雷達艙、第2設備艙、第4設備艙。
進氣道特寫和機腹吊艙特寫。最值得說道的就是這個機炮吊炮,最早在「航空飛鏢-2017」國際軍事比賽上首次曝光。該型航炮吊艙最大特點在於其吊艙前段為一長方體,其正面中間偏左有一圓孔,研判為23毫米航炮的炮口。
關於這個機炮吊艙,最大的爭議就是其平頭設計,即頭部沒有採用流線型,而是方形截面,許多人都說這種設計是失敗的,因為會大幅增加飛行阻力。其實之前的K-8採用的是流線型機炮吊艙,機炮炮口突出於吊艙之外,但這種機炮吊艙存在缺陷,在射擊時會在機身兩側產生大量火藥煙霧。K-8發動機進氣口位於機翼上方,由於機翼的遮擋,炮口煙霧對發動機的影響較小。而教-10的發動機進氣口位於機翼下方,因此再沿用K-8的機炮吊艙設計就有些不妥了。在開炮時,機炮炮口制退器向兩側噴出的煙霧會被發動機大量吸入,嚴重時會導致發動機熄火。不如乾脆給炮口加一個罩子,把制退器全部包進去。然後只在罩子下方開一個排煙口,這樣機炮射擊時只能向下排煙,大大降低了被進氣口吸入的可能性。
機載武器特寫,目前空軍展示的標配是七管火箭巢和航空炸彈,不過外銷型的L-15則有更多的武器搭載方案。
前起落架特寫。
垂尾特寫。
教-10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其發動機。目前其發動機還是採用烏克蘭的非加力版本,推力不足,加力版本又受制於國外。雖然國產小推力發動機一直在研製中,但始終未見有重大突破,導致教-10無國產發動機可用。正是由於發動機推力不足,故目前裝備空軍和海軍岸基航空兵,無法發展成真正的航母艦載機教練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