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亦菲有所思,鞏俐無所謂。好萊塢大戲《花木蘭》,11號,今天就是中國市場開畫日,從票房角度說,可能掛逼。
早於中國市場一周上映的花木蘭,在哦美麗卡本土,幹的還不錯,首周票房衝到了冠軍,沒見過世面的洋人,在爛番茄的評分顛到了83%,口碑是勇猛洛杉磯,當紅辣子雞;甚至在亞洲諸國,木蘭將軍也是姑娘不讓鬚眉,登科票房冠亞。
可偏偏在故事的本土,小荷沒露尖尖角,早有差評掛上頭。在時光裡的豆瓣,評分狠狠地撲了個街,4.7分,跟國腳的評分基本持平。你不能怪足球這項運動,你要怪,就看是誰踢,也許是洋觀眾不會打分呢,對不?
「如果有兩種方式去做某事,其中一種會導致災難,則必定會有人選災難」,這個墨菲定理,剛剛被亦菲打破。最早的720P和1080P的中英雙語高清版,在9月3號就可以在很多平臺免費下載,我是說,很多平臺!
最近我學到了兩道數學老師都沒有教過的數學,一道是3+7=8(中秋本是放假3天、國慶是7天,但今年倆節合只休8天);另一道是1+1=撲街(豆瓣加盜版),語文老師說,這叫屋漏偏逢冷雨夜我不想歸家, 怕望你背影,只苦笑望雨點......
動畫的魅力在於童真,電影的魅力在於動人。我可能看過1200部電影,好片看爛片我也看,就憑劉亦菲在木蘭形象的這張臉,就能把我感動的青春淚縱橫,所以我給花木蘭打9.1分。就憑臉,多純粹。
可為什麼這洋版花木蘭,在中國觀眾的眼裡情緒這麼複雜,我們來佔個卜算個卦,也許是我們知道故事的原版本,所以這洋版花木蘭顯然不是我們熟知的模樣而顯得入入不格。也有人從女權主義覺醒的角度和邏輯去分析,從而得出結論是故事缺乏打磨。甚至有不少鍵盤聖開罵,認為該版花木蘭,是妖魔化中國文化,是對中國文化的不尊重等云云。
幹,我書讀的少,很難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什麼是中國文化,但從小爹媽有教、戲裡戲外有演、老人老師有講,忠勇真孝,保家衛國,它就是中國文化。談什么女權覺醒和妖魔化,好見外,咱不懂文化,但懂熱血,如果哪天再有蠻夷入侵,我相信所有中華兒女都是花軍,都是忠勇真孝和誓死保家衛國。
把頻道調回來,這只是電影,是藝術形式的木蘭。如果咱們只知道木蘭替父去從軍的典故,就少點去豆瓣指點江山,我們長篇大論,一副才高八鬥學富牛車通古今的模樣,講白,只是人云亦云的點幾個差評為幾個點讚,就算博得,也難逃低級自媒體作者的慫樣。木蘭,不是詩,是戲。
將軍百戰死,《Mulan》今日歸,祝君吉祥,也不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