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花木蘭》終於在國內上映了,作為迪士尼鐵粉的我來說,每一部迪士尼的電影,尤其是真人版的我都會看,所以這次的《花木蘭》當然也不例外要去打卡啦!
但是這部電影上映後,網評卻一落千丈,某瓣評分竟只有4.7,所以我也是抱著「這是部爛片」的心態打卡的,雖然確實有很多槽點,但是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花木蘭很勇敢,很自信,而且很機智。
有別於以往迪士尼公主的形象,花木蘭不再是依賴於王子救贖的柔弱公主形象,而是一場自我的成長之旅……
當年花木蘭動畫版的電影票房超3億,花木蘭也成為了全球最受歡迎的迪士尼公主之一。
1、花木蘭畫的「鵝黃妝」給人感覺很突兀。
2、花木蘭是福建人,家住土樓……
3、沒有木須龍了,換成了類似風箏樣式的鳳凰
4、還有女巫元素,中外亂搭……
但,這不是一部史記電影,也不是傳頌中華文化,它只是用花木蘭這個角色,向外國人傳遞他們可以看得懂的故事。
所以,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如果作為家庭教育片來看,或許更能體現它的價值,為什麼這麼說呢?
電影的開場,我對花木蘭的印象就是「瘋丫頭」,她追雞打狗,爬上屋頂,還踩壞了家族的守護神獸:鳳凰,鄰居們都對她的行為指指點點的。
但是木蘭的爹爹並沒有指責她,而是給予她足夠的空間能夠釋放她的天性,哪怕這些行為在外人看來都有違女孩子的作風。
除此之外,木蘭 的娘親跟妹妹也都很愛木蘭,所以,一大家子的生活非常和諧。
木蘭的爹爹曾是一名徵戰沙場的將士,腿也因此受傷,變得一瘸一拐,當朝廷要徵兵的時候,問他:你家可有年輕力壯的兒子應徵啊?
木蘭爹爹說:自己養育了兩個女兒,他想親自進軍營,說著放下拐杖走過去接過軍令。
木蘭的爹爹言傳身教,教會了木蘭什麼是責任,父母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沒有畏懼,才能培養出自信有擔當的孩子,這也是所有父母值得學習的地方。
電影中所描述的這些都是為她在後面替父從軍埋下伏筆,這些畫面讓我想起了以前讀過的《木蘭辭》,文中寫著: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那種體恤父親,保家衛國,面對逆境永不退縮的精神。
正是因為木蘭從小的生活環境很溫馨,家庭氛圍很好,長大之後才會這麼勇敢自信。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孩子自信的來源,父母平常為人處世、思維習慣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這種影響可能會伴隨孩子一輩子。
很多父母總是會被一些固化思維束縛,例如女孩子就要溫柔一點,不能在外面大笑,吃東西要慢一點之類的……男孩子不能哭要堅強等等……
以至於就算孩子們心中有夢想,最終也會屈服於現實……
在這點上我們可以向木蘭的父母學習,不要給孩子的性別設限,應該基於孩子的性格來做正確的引導。
還有女巫的角色,網評幾乎都是一邊倒覺得沒必要,但是我覺得,這個反派角色與主角有著相對應的點。
影片中,女巫與花木蘭都是女性角色,在那個時代,女性一直是被壓制的,地位比較低的。
而兩人身處同樣的境地,走的路卻不一樣,一個是因為得不到社會的認同選擇眾叛親離,另一個卻是盡善盡美,用自己的方式最終打破社會對女性的偏見,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木蘭這個角色也代表了我們期待的新時代女性,可以選擇自己以後要走的道路,擁有與男性一樣的選擇權,機遇和資源。
影片的末尾木蘭婉拒了皇帝的所有賞賜,她對皇帝說:「我必須回家,向家人賠罪」。
回家後看到父親那段,木蘭說:「原諒我,父親,我偷了您的馬,您的劍,您的盔甲,那把劍被我弄丟了,劍沒了,我現在才明白,那把劍對您的意義有那麼重大」
這段比動畫版的多了「孝」,而這個「孝」字始終貫穿著整部電影,影片一開始木蘭很不情願的去相親,到替父出徵再到最後婉拒賞賜,都體現了木蘭對父母的孝。
孝在我們中國傳統觀念中是很有爭議的,很多人誤以為服從就是孝,但其實在親子關係中,平等和愛才是孝道的體現。這一點木蘭的父母就詮釋的很好。
寫在最後:
做一個勇敢、正直、善良的人,這就夠了,迪士尼的大部分受眾是孩子,孩子不會過多的去揣測劇情,越是簡單的故事越能給孩子直觀得傳遞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