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日前,無償獻血納入徵信的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衛健委等11個部門近日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促進無償獻血工作健康發展的通知》。通知中有這樣一段表述:各地應當探索將無償獻血納入社會徵信系統,建立個人、單位、社會有效銜接的無償獻血激勵機制,對獻血者使用公共設施、參觀遊覽政府辦公園等提供優惠待遇,定期開展無償獻血表彰活動。
目前,我國主要的信用信息平臺有兩個:一個是央行徵信,是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運行和維護的國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較為全面、客觀記錄個人的信用活動。其中記錄的主要是金融活動,如償還貸款本息、信用卡透支情況等。但在近期,公租房違規等更多非信貸類信用信息也開始納入進來。
另一個是發改委牽頭的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收錄的信息主要包括基礎信息、行政處罰信息、行政許可信息、紅黑名單信息等非信貸類信息。
此外,近兩年,不少地方還先後推出了當地的個人信用積分系統,如「桂花分」、「白鷺分」、「西楚分」、「茉莉分」、「海貝分」等。
衛健委提出這一激勵措施是基於近年來各地「信用分」的相關探索。如江蘇從2017年開始就對無償獻血一定數量者實行「三免」政策:免公共運輸車票、免公園門票、免公立醫院門診費。 又如山東威海市從2018年開始,無償獻血者可以獲得「信用加分」,「信用分」能幫助他們在看病就醫、行政許可等多個領域享受一些優惠或獲得特殊待遇。
鼓勵無償獻血納入徵信,有人擔憂,無償獻血受激勵,是不是意味著不獻血要受到信用懲戒?對此,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在回應網友關切時說,它不會影響個人的信用,更不會帶來懲戒的措施。社會徵信體系具有兩個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懲戒失信;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褒揚誠信。也就是說,要加大對守信激勵的力度。無償獻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仁道精神的一種體現,更是一種需要弘揚和激勵的行為。「『探索』一方面是要讓各地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同時還要循序漸進,真正發揮好在社會徵信體系當中這樣的一個褒揚誠信、激勵守信的正向作用。」郭燕紅說。
但在業內專家看來,什麼都往徵信「筐」裡裝,並不可取,當前亟需釐清個人徵信的邊界,統一認識、統一標準。
當前,個人徵信信息邊界不明,源於各方對 「社會信用體系」的理解出現較大差異,部分人認為,社會信用體系不僅涵蓋了信用市場及其信息服務,還涵蓋了道德、產權、法律,涵蓋政務、商務、社會和司法等,是一個「大筐」。
對此,央行徵信中心前副主任汪路曾指出,「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成了吸納問題、推卸責任的一個「大筐」。,一說起問題來,都可以說「信用缺失」、「社會誠信出了問題」、「還沒有建立起社會信用體系」。這樣,把糾正一切不誠信問題、市場違規問題,甚至打擊違法犯罪問題的希望都寄托在建立「社會信用體系」上,期待「畢其功於一役」。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認為,個人信用信息一般可分為信貸類信息和非信貸類信息,其中,尤其是非信貸類信息在納入徵信時要謹慎,更應合理、適度。在當前,對於個人徵信應該統一認識,主管部門應儘快制定全國統一的標準,明確什麼信息應該納入,什麼信息不納入,
「徵信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肯定是不對的。」董希淼強調,應防止納入徵信的行為的泛化和擴大化,更不能將徵信作為一種具體的管理工具來使用。什麼都往裡裝不僅起不到正向激勵的作用,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也會存在諸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