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恥之尤!臺當局將臺灣鐵路之父劉銘傳,換成一個日本人?

2021-02-06 通說

      為「去中國化」,蔡當局用盡各種手段,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近日,據一名臺灣網民爆料,自己跟家人去逛剛開幕的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令發帖人驚訝的一幕發生了:臺灣鐵道建設簡介裡已將臺灣鐵路之父劉銘傳換成了日本人長谷川謹介。

      對此,臺灣立法委員蔡正元發文反諷道,「臺當局不拜日本人活不下去」?

資料圖:劉銘傳雕像 來源:臺海網

      臺灣的鐵路之父是誰?該發帖人稱,自己腦海裡第一個出現的名字就是劉銘傳,他是臺灣首任巡撫。

      然而發帖人發現,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的簡介裡,竟然把劉銘傳換成了1906年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

      該發帖人反問道,蔡政府有沒有在搞「去中國化」,有沒有在進行文化「臺獨」?事實勝於雄辯。

       有臺媒報導了此事,稱臺灣的教科書上都寫著1885年清政府改臺灣府為行省,命劉銘傳為臺灣首任巡撫。當時甲午中日戰爭都還沒發生,更別說有「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

      據史料介紹,1887年,劉銘傳奏請成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為臺灣鐵路建設的發端,聘請英國人馬迪遜(H.C. Matheson)與德國人白克(Becker)統籌興建,包括臺北往雞籠,臺北經竹塹往臺南兩條路線。

      1893年,雞籠至竹塹通車(有一說為1891年通車)。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

      而長谷川謹介於1899年受「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邀請赴臺,並於1906年開始出任「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部長」。距離1893年雞籠至竹塹鐵路通車,已經過了13年(或15年)。

      臺博館展示企畫組助理研究員林一宏對此作出回應:從學術觀點而言,過去許多文獻都如此稱呼長谷川謹介為「臺灣鐵道之父」,臺博館文案才引用歷史對他的稱呼,「但未必每人都會同意,特別是有不同史觀的人,就會有不同差異。臺博館將會立即修正這個不夠精準、引起誤會的稱謂。」

      看到該爆料後,蔡正元發文諷刺道,臺當局不拜日本人,怎麼過日子,怎麼活下去?

圖片來源:蔡正元臉書截圖

      有臺灣網民怒斥蔡當局是日本奴才當政,只能拜日本人。

      有臺灣網民認為蔡當局不舔日就全身不對勁。

      還有臺灣網民斥臺當局是真正地認賊作父。

圖片來源:社交媒體截圖

來源:香港新聞網

責任編輯:劉楠楠

需轉載請註明作者及文章來源。



《通說》

香港中國通訊社出品

更多好看新聞,請點擊二維碼,

下載「香港中通社」APP,

玩轉全球華人華僑圈最大的中文互動平臺!

相關焦點

  • 「臺灣鐵路之父」從劉銘傳變成日本人? 前「立委」:「臺獨」不拜日本人可怎麼活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鐵路之父」是誰?
  • 聊點臺灣腔:臺鐵之父變成日本人?問過劉銘傳嗎?
    近日,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正式開園。在博物館的介紹中,「臺灣鐵路之父」變成了1906年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論篡改歷史,民進黨當局堪稱「專家」。在臺教科書中,「臺灣跌路之父」的稱號,原本屬於1885年至1891年的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長谷川謹介,則是日據時代臺灣總督府的鐵道部長,他規劃的鐵路在1908年通車,可是,劉銘傳興建的鐵路早在這之前20年就已經通車。強調「過去許多文獻都如此稱呼」「劉銘傳的鐵路後來被拆」,無疑是強詞奪理。
  • 「臺鐵之父」竟成日本人?
    此前他們對課綱和教材下手,處心積慮要將孩子汙染扭曲成「天然獨」,如今連成年人也不放過——有島內記者發現,從小教科書說的「臺灣鐵路之父」是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最近卻莫名其妙變成了日本人長谷川謹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近來開幕,其臺灣鐵道建設簡介赫然將「臺灣鐵路之父」寫成日據時代1906年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
  • 民進黨還能更無恥嗎(日月談)
    民進黨還能更無恥嗎(日月談)  論起篡改歷史的能耐,民進黨當局絕對獨步全球。此前他們對課綱和教材下手,處心積慮要將孩子汙染扭曲成「天然獨」,如今連成年人也不放過——有島內記者發現,從小教科書說「臺灣鐵路之父」是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最近卻莫名其妙變成了日本人長谷川謹介。
  • 民進黨當局數典忘祖、認賊作父,還能更無恥嗎?
    (圖片來源網絡)近日,「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剛剛開幕,其臺灣鐵道建設簡介赫然將「臺灣鐵路之父」寫成日據時代1906年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島內有識之士痛批:「臺獨」不拜日本人,要怎麼活下去?民進黨當局根本是在「捏造歷史」。據園區介紹,長谷川謹介於1906年出任「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部長」。
  • 那些年,「臺獨」分子給臺灣找來的日本「爸爸」們
    在臺灣的教科書上,都寫著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是臺灣的「鐵路之父」,這也是臺灣民眾的常識,但現在島內卻有人跳出來說,臺灣的「鐵路之父」不是劉銘傳,而是日本人,這讓島內輿論一片譁然。
  • 臺灣「鐵路之父」變成日本人,蔡正元酸:「臺獨」不拜日本人要怎麼...
    臺北市新公園(現「228公園」)大潛亭的劉銘傳銅像。三級古蹟獅球嶺鐵路隧道,南口出處有劉銘傳題字「曠宇天開」。鍛冶工場內現今仍存有清代劉銘傳時代的火車蒸氣錘。「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介紹,臺灣「鐵道之父」變成「日據時代」「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鐵路之父」是誰?
  • 又一個日本人被「臺獨」拱成「爹」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鐵路之父」是誰?臺教科書上都寫著1885年至1891年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但有民眾發現,剛開幕的「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介紹,「臺灣鐵路之父」是1906年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對此,國民黨籍前「立委」蔡正元12日在臉書發文諷刺稱,「臺獨」不拜日本人,要怎麼活下去?
  • 「鐵路之父」鬧笑話,難道臺北基隆不算臺灣?
    「臺獨」又作妖了而且毫不讓人意外的又是一波違反基本常識的低級妖術有民眾發現,剛開幕的「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介紹,「臺灣鐵路之父但是「臺灣鐵路之父」明明是比長谷川謹介早了十幾年的劉銘傳,「臺獨」分子此番作妖除了徒增笑料,實在讓人看不出還有什麼實際價值。劉銘傳雕像海峽兩岸血濃於水,長期以來試圖在文化領域和對岸切割的「臺獨」言論,從來就是負責搞笑的。
  • 又一個日本人被「臺獨」拱成「爹」!蔡當局遭痛罵:簡直數典忘祖
    據環球網7月13日報導,近日,"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剛剛開幕,有細心的臺灣民眾發現,該博物館在展品介紹中公然篡改歷史,將"臺灣鐵路之父"改成了日本人長谷川謹介。對此,作家張方遠糾正道,最早在臺灣修建鐵路的是清代名臣劉銘傳,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他怒斥民進黨當局的行為簡直是在捏造歷史。前國民黨籍所謂"立委"蔡正元也在社交平臺上諷刺臺當局稱,"臺獨"不拜日本人,要怎麼活下去?
  • 臺灣人有電燈用,有火車搭,不能不知道劉銘傳
    1889年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將辦公地點設在臺北,使臺北成為全臺中心的地位一直延續至今。一、創下多個「中國第一」的臺灣「近代化之父」1884年劉銘傳抗法保臺功成,並於第二年臺灣正式建省後,出任首任臺灣巡撫。
  • 翁飛|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與臺灣近代化
    到了1878年,開平礦務局成立,為了便於運輸煤炭,李鴻章費盡心機、想盡各種辦法,花了將近兩年才打通關節,總算獲得清政府最高當局批准,修建一條從唐山到胥各莊約十公裡長的鐵路。正在唐胥鐵路將建未建之際,劉銘傳奉召入京路過天津,李鴻章覺得,不如乘此機會,由劉銘傳出面向朝廷上奏修鐵路,或許事情會另有轉機。因為劉銘傳以一個在野的功臣元老身份,話說的再輕再重都沒有關係。
  • 紀念劉銘傳誕辰180周年(一):歷史中的劉銘傳
    劉銘傳受薦組織一支500人的隊伍,號稱「銘字營」,編入李鴻章的淮軍。同治元年(1862)4月,李鴻章奉命援上海,「銘字營」隨行,由安慶乘英國輪船到達上海李鴻章到達上海後,便著手更換軍械。至9月,「銘字營」中小槍隊已改為洋槍隊。以後,全營都換成清一色的洋槍。11月,劉銘傳聘請法國炮兵軍官畢乃爾教演洋槍,後來又四處購覓新式炸炮,委任他充任親兵炮營營官。
  • 祖國寶島臺灣近代化之父,抗法保臺英雄劉銘傳
    公元前1884年入夏後,法國加快了入侵中國的腳步,6月底,法國海軍中將孤拔率領遠東艦隊侵入中國東南沿海,中國寶島臺灣告急!在這緊急時刻,劉銘傳將軍臨危受命,以福建巡撫銜督辦臺灣防務,7月16日,劉銘傳率領舊部134人抵達臺灣的基隆港,揭開了臺灣保衛戰的序幕。
  • 劉銘傳收復治理臺灣
    經清廷批准,他在臺北成立了鐵路總局,到1891年建成了一條北起臺北,南至新竹長68公裡的鐵路。這是我國自籌資金、享有主權的第一條鐵路。劉銘傳還大力發展臺灣的通信事業,1886年,他在臺北設立了電報總局,先後在臺電報通信達500公裡。劉銘傳在臺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奠定了臺灣近代化的基礎,他是「近代資本主義開發的先驅者」。
  • 愛國巡撫劉銘傳:功在民族 德被臺灣
    劉銘傳巡撫去(臺灣)的時候把家裡賣了五百多畝地另外房子賣了十幾處財產由於當時清政府銀庫非常空虛他自己變賣家產帶著錢打造槍炮帶了132個子弟兵到臺灣去劉銘傳就提醒說趕快把臺北城的城牆給接好因為法國人重點會放在攻打臺北城1883年至1885年,中法爆發戰爭
  • 根脈(十九)——愛國巡撫劉銘傳:功在民族 德被臺灣
    1885年,他以臺灣省首任巡撫身份治臺,開啟了臺灣省治的歷史。在七年的治理過程中,臺灣一躍成為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省份之一,劉銘傳因此被譽為臺灣現代化之父。今年是劉銘傳誕辰185周年。今天(2月5日)的系列報導《根脈》,我們帶您走近劉銘傳的祖籍地安徽省肥西縣,以及他勵精圖治的臺灣各地,展現這段根在、脈不斷的兩岸聯結。溯其功業,足與臺灣不朽。
  • 【圍觀】《劉銘傳在臺灣》即將開播,史學大師戴逸先生為總顧問
    並前往臺灣實地拍攝,遠赴法國採訪取得大量一手資料真實地再現了劉銘傳臨危受命率領臺灣軍民以弱勝強,抗法保臺首任臺灣巡撫之後勵精圖治為臺灣近代化殫精竭慮、篳路藍縷的奠基之功延伸閱讀:劉銘傳(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號大潛山人,因排行第六、臉上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潛山麓)人。
  • 大型電視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開播
    中新社合肥10月26日電 (記者 張俊)大型電視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26日晚上在安徽衛視正式開播。《劉銘傳在臺灣》真實再現了晚清安徽人劉銘傳禦寇臺灣、開發寶島的歷史傳奇,分析了劉銘傳的海防思想、經濟思想、近代化思想,及其一生秉持的創新思維,再現劉銘傳「足與臺灣不朽矣」的歷史功業。《劉銘傳在臺灣》全片共分為四集,分別為《出山》、《較量》、《重任》和《遺恨》,每集50分鐘,總時長20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