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第一艘航母是「遼寧號」。不過,其實遠民國的時候中國就已經有了航母,這就是東北王張作霖的航母——鎮海號。那麼,後來這艘航母的下落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張作霖的航母已經晚清到民國的海軍發展故事,讓我們了解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近代史。
在一般人的印象當中,從1840年後開始,中國的科技就遠遠落後於外國了,尤其是武器技術上更是遠遠落後於外國,所以才會在對外戰爭當中「屢戰屢敗」。其實不然,清朝的科技在當時雖然落後,但是武器技術卻未必完全落後於世界。要知道當年左宗棠還挖出來明朝的火炮,威力與當時英國人的威力差不多呢。
而清朝的北洋艦隊更是號稱「世界第九」,「亞洲第一」。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這可能是清朝一貫的「吹牛」,其實不然,當時清朝的北洋艦隊確實是亞洲第一。因為1886年的時候,清朝還仗著自己「船堅炮利」,狠狠的「欺凌了」日本一番,日本人當時打不過清朝,只能打落牙齒往肚子裡吞,這就是長崎事件。
大概過程是當時日本邀請北洋艦隊去日本購買生活用品,但是北洋艦隊的「大兵」卻在日本尋釁滋事,日本警察制止了他們。清朝水兵大怒,私下派出400人直撲警察局,同時把軍艦上的大炮啟動了起來,朝著長崎對準,這時候日本的慌了,直接向清朝道歉,並且向清朝賠償了52500元。而李鴻章事後還不無恫嚇的對日本說:
「……開啟戰端,並非難事。我兵船泊於貴國,艦體、槍炮堅不可摧,隨時可以投入戰鬥。」
所以,北洋艦隊亞洲第一,並不是當時人吹的。那麼,有著先進武器的清朝為什麼在甲午戰爭當中大敗,最終又被列強反覆蹂躪呢?這就不是武器上面的問題了,而是清朝本身的問題——慈禧做壽宴把軍費都拿走了,叫北洋軍隊拿什麼與日本人打呢?實際上當時的大多數實權人物都非常重視武器的提升。
比如後來北洋軍閥時期,各個軍閥就相繼購買西方先進武器,在軍事武器上與外國的差距並不是很大。張作霖就是其中一員,之所以張作霖要下血本購買「航母」,原因還是他被吳佩孚的海軍給打「怕」了。當時張作霖與吳佩孚作戰失敗,逃回關外,可是吳佩孚卻命令自己部下的軍艦對張作霖放炮,搞得張作霖狼狽不堪。
因此,回到東北之後,張作霖下決心提升自己的「科技力量」。當時海上最強的戰爭利器當然是航母了,不過外國人也不會把航母賣給中國人。因為中國人戰爭的藝術太強了,弄個火牛陣都把他們搞得灰頭土臉的,要是再給中國人一艘航母,指不定搞出什麼大事情出來呢。不過,這難不倒腦子靈活的張作霖。
為了增強自己的戰鬥力,他到處借錢——當時列強很願意被中國人借錢,因為利潤很高。借到錢之後,他當然也買不到成品的航母,不過他可以買點兒別的什麼東西——比如超大號的商船。當時的德國人剛好就有這樣一艘已經廢棄的大商船,排水量為2708噸,雖然跟真正列強的航母差距有點兒大,但是在軍閥之間打仗卻足夠了。
然後他自己召集中國的工匠,對這艘商船進行了改造,使它變成了一艘軍艦,取名為「祥利號」。這艘軍艦經過張作霖的改造,可以做到同時搭載兩架水上飛機,因此可以構架一座移動的戰鬥堡壘。雖然這些飛機只能攜帶2個小型炸彈,但在當時的中國來說,已經算是一件非常「先進」的武器了。
後來,張作霖憑藉著這樣一艘「航母」,幾乎成了當時軍閥當中的最強海軍。連處在廣東的國民政府,都被這艘軍艦給「迫害」過,而廣東國民政府卻只能無可奈何地抱怨:「東北艦隊深入腹地,毀我精銳,殊堪痛惜。」可見這艘「航母」在當時之風光了。不過,這艘「航母」的結局並不好。
張作霖雖然樂於購買武器,卻不積極治理地方,也不招賢納士,沒有發展屬於自己的人才體系和科技體系。最終在1928年6月4日的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人炸死。而他的海軍最終也在國民政府的誘惑下投奔了國民政府。1937年9月25日,淞滬會戰打得正激烈,國民政府卻將把這艘軍艦沉在長江以阻止日本海軍進入長江。
由鎮海號的歷史,我們大約可以看出,對一個國家的力量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並不是武器,而是民族自身所擁有的精神、意志、智慧和品德,只有覺醒這些東西,才能夠真正的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試想把清政府的北洋艦隊給國民政府,豈會有甲午之敗:如將國民政府的坦克大炮給八路軍,日本人又豈能夠深入中國腹地?
所以,一切的一切,人才是第一的。同時鎮海號還打破了一個謬論: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倘若張作霖有自己製造航母的能力,區區日本,何足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