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語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與君共修,同登善域。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禮的四層含義
(講於2017年3月3日)
「禮」起碼有四層含義,不能不了解。
第一層含義,是《禮記》中講的,「禮者,理也。明禮必達理」,是說,講禮儀必須依理而行,講禮儀必須先明理。講禮儀,更會達理。
第二層含義,是「禮者,立也」。孔子講過「不學禮,無以立」,是說不學禮便無以立足、無以立身。
第三層含義,是說「禮者,履也」。《白虎通·禮樂》中講「禮之為言履也,可履踐而行」,是說禮儀這件事情可言為履也,禮不是用來說的,是用於行的,是用來履踐的。如果學了禮不去履踐、不去實行,便談不到禮。
第四層含義,是「禮者,利也」,就是說,講禮儀才能有利。這個利,既有利於修身,又有利於事業;既有利於自己,也有利
於別人。理解了禮的這四層含義,就可以更自覺地去學禮、懂禮,履行禮儀,從而達理、明理,立足、立身,立己、立人。
(體天行道)
禮尚往來
(講於2017年3月4日)
《禮記·曲禮上》中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意思是指人與人的交往應以禮敬的方式去對待和回應。能夠相互禮敬則平安、心安,不能相互禮敬則會發生危殆。以往我們講得最多的是「有來無往非禮也」,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即人家有來了你不往是非禮,那麼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別人來了你才往呢?自己為什麼不能先往呢?再說就算別人對自己不怎麼樣,自己為什麼不能謙卑束己、恭敬待人呢?還有,自己的禮先往了,但是別人沒來,你也大可不必斤斤計較人家的有往不來。對待這些問題,還是要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謙和和反省精神。
另一方面,禮尚往來固然主要是指謙恭的禮敬態度,交往,有時沒有禮品則不足以表達自己心意。去拜訪看望人,空著手總
是不太好的。哪怕你拿一本書、拿一支筆、拿一個本也好。千裡送鵝毛,禮輕人意重,瓜子不飽是人心。同時,禮品的選擇也大有文章,值得重視。不見得禮品有多麼貴重,更不能變相地行賄。禮品,禮品,禮貴在有品位、有意義、有文化內涵。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講禮儀要大氣
(講於2017年3月5日)
禮儀的內在表現是禮敬,外在表現是禮讓。禮敬也好,禮讓也好,體現的是一種大氣、胸懷和容量。容易,能容則易。容人
則為人易,容事兒則處事易。容讓、禮讓,實質上是大的容小的,高的容低的。
大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在利益上要大氣,即使吃虧也不在乎。比如與商販交易的時候,不要斤斤計較,該給人的
錢一分也不要少,人家欠我的零錢、小錢能不要的就別要了。還比如乘計程車也是一樣,首先不要欠人家的,而對方找的零錢也可以不要。與人共事、購物或者聚餐,要主動掏錢,不要貪佔便宜。與人做生意分紅利的時候,不要爭爭佔佔,更不能賺昧心錢。
第二個方面,是事兒上要大氣。不僅要肯吃苦,甚至有時候還要能吃氣。不要針尖對麥芒,非要和別人爭個你高我低。很多事情都是可以一笑了之的。就算不能一笑了之的,還可以一走了之。
另外,與人發生紛爭,小不如意的事兒,可告訴自己,等會兒再說;大不如意的事兒,可告訴自己,等幾天再說。等冷靜下
來後,過了一會兒,過了幾天,你的火氣可能就沒了,更好的處理辦法也就產生出來了。
欲購《日日有感日日談》(即「常順有話如是說」內容))一書,可聯繫燕山大學出版社(0335—8387718)、河北文史書店(0311-68099749)或直接聯繫「正己而已」公眾號管理員(1893189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