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的四層含義/禮尚往來/講禮儀要大氣(轉自《日日有感日日談》一書)

2021-02-13 正己而已

作者心語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君共修,同登善域。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禮的四層含義

(講於2017年3月3日)

「禮」起碼有四層含義,不能不了解。

第一層含義,是《禮記》中講的,「禮者,理也。明禮必達理」,是說,講禮儀必須依理而行,講禮儀必須先明理。講禮儀,更會達理。

第二層含義,是「禮者,立也」。孔子講過「不學禮,無以立」,是說不學禮便無以立足、無以立身。

第三層含義,是說「禮者,履也」。《白虎通·禮樂》中講「禮之為言履也,可履踐而行」,是說禮儀這件事情可言為履也,禮不是用來說的,是用於行的,是用來履踐的。如果學了禮不去履踐、不去實行,便談不到禮。

第四層含義,是「禮者,利也」,就是說,講禮儀才能有利。這個利,既有利於修身,又有利於事業;既有利於自己,也有利

於別人。理解了禮的這四層含義,就可以更自覺地去學禮、懂禮,履行禮儀,從而達理、明理,立足、立身,立己、立人。

(體天行道)

禮尚往來

(講於2017年3月4日)

《禮記·曲禮上》中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意思是指人與人的交往應以禮敬的方式去對待和回應。能夠相互禮敬則平安、心安,不能相互禮敬則會發生危殆。以往我們講得最多的是「有來無往非禮也」,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即人家有來了你不往是非禮,那麼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別人來了你才往呢?自己為什麼不能先往呢?再說就算別人對自己不怎麼樣,自己為什麼不能謙卑束己、恭敬待人呢?還有,自己的禮先往了,但是別人沒來,你也大可不必斤斤計較人家的有往不來。對待這些問題,還是要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謙和和反省精神。

另一方面,禮尚往來固然主要是指謙恭的禮敬態度,交往,有時沒有禮品則不足以表達自己心意。去拜訪看望人,空著手總

是不太好的。哪怕你拿一本書、拿一支筆、拿一個本也好。千裡送鵝毛,禮輕人意重,瓜子不飽是人心。同時,禮品的選擇也大有文章,值得重視。不見得禮品有多麼貴重,更不能變相地行賄。禮品,禮品,禮貴在有品位、有意義、有文化內涵。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講禮儀要大氣

(講於2017年3月5日)

禮儀的內在表現是禮敬,外在表現是禮讓。禮敬也好,禮讓也好,體現的是一種大氣、胸懷和容量。容易,能容則易。容人

則為人易,容事兒則處事易。容讓、禮讓,實質上是大的容小的,高的容低的。

大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在利益上要大氣,即使吃虧也不在乎。比如與商販交易的時候,不要斤斤計較,該給人的

錢一分也不要少,人家欠我的零錢、小錢能不要的就別要了。還比如乘計程車也是一樣,首先不要欠人家的,而對方找的零錢也可以不要。與人共事、購物或者聚餐,要主動掏錢,不要貪佔便宜。與人做生意分紅利的時候,不要爭爭佔佔,更不能賺昧心錢。

第二個方面,是事兒上要大氣。不僅要肯吃苦,甚至有時候還要能吃氣。不要針尖對麥芒,非要和別人爭個你高我低。很多事情都是可以一笑了之的。就算不能一笑了之的,還可以一走了之。

另外,與人發生紛爭,小不如意的事兒,可告訴自己,等會兒再說;大不如意的事兒,可告訴自己,等幾天再說。等冷靜下

來後,過了一會兒,過了幾天,你的火氣可能就沒了,更好的處理辦法也就產生出來了。

欲購《日日有感日日談》(即「常順有話如是說」內容))一書,可聯繫燕山大學出版社(0335—8387718)、河北文史書店(0311-68099749)或直接聯繫「正己而已」公眾號管理員(18931890639)。

相關焦點

  • 為人要有敬畏心/修身,須下「三省」的功夫/學學顏子的「四勿」(摘自《日日有感日日談》一書)
    我們之所以修身工作做得不好,一是功法不對,缺乏內省;二是功夫不到,別說一天三省了,可能兩省、一省都沒有做到。孔子回答說要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顏回又問:「那麼具體應當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顏回對老師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但決心按照先生的話去做。」
  • 《紀孝行章》的啟示(一)/《紀孝行章》的啟示(二)/《五刑章》的啟示(摘自《日日有感日日談》)
    而要想做到的話,首先要在知孝上下功夫,即認真地讀讀《孝經》,認真地讀讀這一章,讀讀這五個方面的要求,並認真去做。 作為子女,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想想父母,要少讓父母操心。在此基礎上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為父母爭光,不能任性妄為,更不能胡作非為,這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孝行。
  • 讓「禮尚往來」回歸本來
    ●惟有時刻以「禮下於人,必有所求」為警戒,既發揚傳統禮儀之道,又堅守紀律規矩底線,才能真正讓「禮尚往來」回歸本來面貌,讓其變得清新而又親切
  • 觀察家 | 禮尚往來,中國人為什麼愛送禮
    在我小時候,總讓我欽佩母親的是,她從來沒讀過書,也不識字,但是她隨時可以說出來,誰家什麼時候給我們家送了多少禮、什麼禮,也可以隨時講出我們家哪天要給誰家還送禮、誰家何時要蓋房子、娶媳婦、嫁女。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她是如何在腦袋裡管理這麼複雜的帳本,但是她腦袋裡的資產負債表是清清楚楚的,因為雖然我們村很大、人口很多,那個資產負債表一定很複雜,但是,她似乎沒有因為哪家的禮沒有還而得罪人的!
  • 從《鶴唳華亭》的冠禮,看古人的禮儀文化
    一:冠禮的含義宋代司馬光曾在《書儀卷二》提到:冠義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之道也,成人之道者,將責成人之禮焉,責成人之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行於其人, 故其禮不可以不重也意思就是:冠禮,是學習禮儀的開始,是古人的傳承下來的文化,想要成為一個被社會認可的人
  • 「說文解儀」:禮儀輝映中華
    儀表、儀態、儀式等方面的內容,已被共同認可,按照規範進行操作,可以說是一門獨特的交際藝術。禮的內涵禮包括的內容宏富、含義多樣,可以代指隆重的典禮儀式,可以代指人際交往中的禮貌禮節等等。禮節,是指大家在平常的生活中,相互給予的祝願、慰問等等。
  • 疫情催熱「合十禮」!是時候來一波佛門禮儀大...
    萬萬沒想到,疫情之下,合十禮火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一些國家的日常問候習慣,比如握手、擁抱、親吻禮等,正在發生改變。據媒體報導,英王室成員一改傳統禮儀,女王在與外賓打招呼時,沒有依慣例和他們握手問候。查爾斯王子在參加某慶典活動時,使用了「合十禮」的問候方式。
  • 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
    導語: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對於禮儀是是十分看重的。上到朝會,下到待客都有自己的一套禮儀規範,要是不按照規矩來,就會失了禮儀,被人們笑話。
  • 古代開學須行多種禮儀,釋菜禮及開筆禮,尊師重教是社會風氣
    而且,這裡我們要強調的是,對於現代的儀式感,我們更注重的可能是外在的形式,而古時候所謂的儀式感,更多的是通過外化的形式來塑造一個人的品行,也就是古代讀書人崇尚的士子人格。不知道大家是否也認同這一看法?
  •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歷史之:吉禮
    (《禮記·祭法·鄭玄注》)這一段古人的注釋,點明了「宗廟」二字的含義,也就是說,祭祀宗廟時,要讓祭祀者能看到受祭者生前的容貌。目的在於讓祭祀者在祭祀先人時,能「觸景生情」,使心中湧起對亡故親人的懷念之情。因此在早期的宗廟祭祀中,曾有過讓生者代替死者接受祭祀的作法。《儀禮·士虞禮》中記載了這種祭祀方法,這位代表先人的受祭者稱為「屍」。
  • 要顏值還要有禮,古裝劇中繁瑣的古代禮儀讓你入戲了嗎
    緊密貼合時代的典章禮儀、飲食風物等也是古裝劇的看點。每一部古裝劇儘可能詳細還原的古代風俗人情,追求器物之美、禮儀之美、規制之美,這對觀眾來說有趣又開眼界,如同回到了那個時代。《鶴唳華亭》除了考究的服裝,還有考究的禮儀,該劇從整體禮制到具體禮儀,都有歷史典故、典籍作為參考借鑑,製作團隊對每一個細節都保持嚴謹的態度。該劇被觀眾津津樂道的是開篇皇太子蕭定權的「晨昏定省」禮,這是皇太子每日對其父王所行的禮儀,晚間服侍就寢,早上省視問安,頻繁瑣碎但貼近歷史。劇中人人都行叉手禮,常見作揖禮、跪拜禮,行坐有法、動靜有度,可以看出古代禮儀森嚴有序的現實。
  •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歷史之:嘉禮
    而自西域傳入的《胡旋舞》則與之截然不同,它所表現的是粗獷雄壯的風格,增添了宴席間熱烈的氣氛。  饗與宴雖在內容上有所不同,但都同屬於宴飲之禮,所以後世對這兩種禮儀也沒有嚴格區別,經常合稱為饗宴。  養老禮也是嘉禮中的一種禮儀,是對國內年老而又德高望重者定期贈予酒食時所行的一種禮節。
  • 雙流區實驗小學:從「禮」出發,知禮儀,行天下
    晏豔老師:成都電子信息學校禮儀老師,2012年獲國際禮儀師中級證,2014年獲國際禮儀高級證,多次參加CVCC禮儀培訓 ,雙流中學選修課外聘教師,雙流黨校微黨課講師。晏豔老師闡述了禮儀的含義,講解了男士儀容和女士儀容包括的內容。「男人穿規則,女人穿魅力」讓所有老師領悟著裝的要領。
  • 生命禮儀漫談之一:出生禮
    中間經過了成長、成年、婚姻等環節,生命禮儀是生命歷程中柔軟的結點,它承接了上一段生命歷程,又開啟了新的生命前景。   華夏民族是一個禮儀文化極其發達的民族,擁有從出生禮、成年禮、婚禮、成長禮到葬禮的完整的生命禮儀體系。華夏生命禮儀飽含了華夏人文特色,有「冠」與「笄」的成年禮,有寧靜優美的「昏禮」,有莊重安詳的葬禮,出生禮也是別具特色。
  • 生而為人,需要經歷的兩個禮儀,禮儀的真正含義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正所謂有禮儀之大謂之夏。禮儀從我國古代就開始了,其中周代是禮儀最盛行的時候,還在此出現了許多名人,比如老子,孔子,莊子。這些人都是在周代誕生的,這次我們就來講講中國古代的禮儀。中國古代分為五禮,分別是為吉禮、喜禮、賓禮,軍禮和兇禮。這次我們著重來講講喜禮。
  • 講道理,明星們的下跪姿勢還挺標準——中華禮儀之九拜
    《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周是最講禮的朝代了吧!所謂稽首就是雙膝下跪,雙手環抱,掌心向內。其中男士為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女士相反。然後緩緩俯身至雙手觸底於膝前,接著額頭觸地於手前。要停留一會才能起。稽就是停留的意思,所以叫稽首。
  • 【葉國良:禮儀與文體】
    《文選》則依文體選文,兼寓分體和評論兩種目的,但周、孔、子、史之書基本上不收,必須要具備「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條件才能獲選,其所呈現的文學觀念,與《文心雕龍》有所不同。[9] ( 三) 喪禮喪禮是中國禮書著墨最多的禮儀,在十七篇的《儀禮》中佔了四篇。由於最重的喪服喪期為斬衰三年,所以過程相當繁複。
  • 漫說快評|善待學生的「鞠躬禮」
    近日,一則遼寧一中學要求學生入校先鞠躬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爭論的焦點在於老師並未給學生回禮。 鞠躬是一種禮儀,向老師鞠躬表達的是尊重與感謝。該中學要求學生入校先鞠躬,旨在培養學生尊師重道的意識,應該說是一件好事情。所謂「禮尚往來」,如果老師能予以回禮,則更能傳達一種相互尊重、彼此愛戴的師生關係。但實事求是地講,學生到校時間相對集中,讓值班老師給入校學生一一回禮,可能並不現實。
  • 實戰派禮儀培訓師在線系列課程《師出有禮》
    課程收益:禮儀文化力:掌握文化根基修煉,善於把握培訓對象的文化薄弱環節禮儀塑造力:善於使用多種行為規範工具,有針對性提高個人及團隊的禮儀素質禮儀應用力:善於結合場景,講禮儀的文化內涵展示出來,體現強大的現實指導作用
  • 飲食禮儀,餐桌上不可不知的「食禮」
    我們歷史上曾經被稱之為「禮儀之邦」,禮是中國人生命活動當中一切習俗行為的基本準則,標誌著中國的國風、民風的特點。禮在中國形成的年代比西方要早兩千多年。西方是在14世紀的末期,才開始出現了有關文明禮儀規範的記載。我國在兩千三百多年之前的《禮記·曲禮》當中,就對人的行為作了一些規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