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語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與君共修,同登善域。
(管住自己,天下無敵)
《紀孝行章》的啟示(一)
(講於2017年12月17日)
此章中講到:「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講的是,孔子說:「孝子侍奉自己的雙親,在平時居家的時候能夠盡到自己的孝心,奉養父母的時候能夠做到保持誠實快樂的心態,父母有病的時候能夠盡心去護理,父母若不幸去世了則應當居喪表示哀悼,在祭祀父母亡靈的時候應當恭敬有加。只有做到這五個方面,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孝子。」
這章講的是兒女對雙親具體的孝行要求。此處列舉了五個方面,也就是居家生活時、奉養時、父母有病時、居喪時和祭奠時。這些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一個方面做到不難,但全做到很難;做一時不難,能一直做下去很難。而據此章所言,做不到這五個方面的話,是難以成為真正的孝子的。而要想做到的話,首先要在知孝上下功夫,即認真地讀讀《孝經》,認真地讀讀這一章,讀讀這五個方面的要求,並認真去做。
平心而論,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對於《孝經》是沒有認真讀過的,做得也不夠好,現在回想起來甚是遺憾。今天,大家能夠聽到聖人的這些教誨,是很幸運的。聽到了,就應該下功夫認真去踐行,而真行了,你會更加地幸運。
要做到這五個方面,就要問問自己,生活中能時時對父母做到恭恭敬敬嗎?奉養父母能時時把自己的心情調到快樂狀態嗎?父母病了的時候能夠做到不僅經濟上盡其所能,而且在心情上心急如焚嗎?在父母居喪和祭奠的時候能夠做到哀戚莊重嗎?時時地反思和檢點一下這些方面,會使我們做得好一些。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紀孝行章》的啟示(二)
(講於2017年12月18日)
此章講到:「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意思是說,奉養雙親者,身居高位不驕傲恣肆,為人臣下不犯上作亂,地位卑賤不相互爭鬥。如果做不到以上三個方面的話,那麼雖然你天天用具有牛、羊、豬三牲的美味佳餚奉養雙親,那也不能算行孝啊。
作為子女,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想想父母,要少讓父母操心。在此基礎上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為父母爭光,不能任性妄為,更不能胡作非為,這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孝行。人在社會上的角色是多種多樣的,但在某種程度上講,可以歸納為此處所講的三種情況:即居上,也就是當領導的時候;為下,也就是當下屬的時候;在醜,也就是地位卑賤的時候。在上主要是不要驕傲和肆意妄為,在下主要是不要犯上作亂,在醜主要是不要與人相互爭鬥,否則會遭到失敗,會受到懲罰。這樣的話,必然會使父母擔驚受怕,蒙羞招辱。若此,自身的命運都堪憂,還談何孝道呢?這樣的情況下,即使你用山珍海味供養父母,父母能吃得下去嗎?
我們看看現在被查處的那些貪官,再看看監獄裡的那些罪犯,他們當年是何等風光、何等霸道,就算當時他們能對父母進行奉養,那麼現在,父母在世的,怎麼能不以淚洗面呢?父母逝世時,怎麼能瞑目呢?父母的亡靈,如何能夠安息呢?
(家有餘糧雞犬飽,戶多書籍子孫賢)
《五刑章》的啟示
(講於2017年12月19日)
此章講到:「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意思是,孔子說:「墨、劓、刖、宮、大闢這五種刑法之內,律令有三千條,其中最大的罪是不孝。要挾君主的人目中無上,非議聖人的人目無法紀,而不孝父母的人目無親情。無上、無法、無親,這就是社會的大亂之道啊。」
孝這件事情,在古代看得非常重。不但認為不孝是一種罪,而且是罪大惡極的,是三千罪中的首要之罪。所以,對不孝之人的懲罰是很重的。也正因如此,從總體上講,在古代不孝的人相對較少。但在時下,由於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和弱化等種種原因,不知孝、不懂孝、不行孝的人並非少數。須知,這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件大事,不僅是家庭的大事也是社會的大事。
按《孝經》上講,不講孝道是社會混亂的根源之一。雖然我們現在不能說要對不孝的人治罪,但是大力倡導孝,並對不孝的人進行譴責訓誡,對不孝情節嚴重的人進行懲罰,是必要的。我們小的時候,常聽說不孝父母的人會天打雷劈,當時認為這是一種迷信。但我現在認為,這話不是沒有道理。當然,我認為的這種天打雷劈,不僅是天上打的雷,即自然界之雷。為什麼這麼說呢?天是天道,是天理良心,是人心向背,不孝的人是沒有人能夠瞧得起的,會千夫所指,無病而死,會被唾沫星子淹死,這不也是一種天打雷劈嗎?
欲購《日日有感日日談》(即「常順有話如是說」內容)一書,可聯繫燕山大學出版社(0335—8387718)或直接聯繫「正己而已」公眾號管理員(18931890639)。另外,在99網上書城、淘寶網、孔夫子舊書網等網店均有售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