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一直是世界武器出口第二強國,各種型號的戰鬥機也是國際市場的常客。大家都知道俄羅斯出口的戰鬥機當中級別最低的就是米格29以及改進的米格35戰鬥機,而嚴格來說,米格29以及米格35在世界範圍內都可以算是一種中型戰鬥機,和歐洲的颱風以及以及陣風戰鬥機比較類似。那麼蘇聯曾經大量出口米格21,為什麼沒有研發新的單發輕型戰鬥機繼續出口呢?其實在蘇聯的歷史當中,真的有這麼一款新型戰鬥機,它就是著名的產品33,部分文章當中稱作米格33。
進入60年代之後,米高揚設計局分別發展了米格23米格25以及米格29等戰鬥機,這三種戰鬥機的出口數量都比較多,米格23屬於雷達電子相對比較優秀的型號,而且高速性能比較有優勢,所以在很多國家一般都當做截擊機使用,米格25就自然不用說,靠著出類拔萃的高空高速性能經常攔截其他國家戰鬥機或者進行空中偵察。而米格29其實是一種能力非常高的近距離格鬥型飛機,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極高的機動能力。
上世紀80年代之前,美國的主力出口戰鬥機是F5系列戰鬥機,這是一種雙發輕型戰鬥機,整體的性能其實和前蘇聯的米格21比較類似,和美國比較友好的國家幾乎都裝備了F5戰鬥機,取代了之前的F104戰鬥機。蘇聯在進入70年代之後,戰鬥機的發展速度有所提升,這個時期比較著名的三種戰鬥機就是蘇27米格29和米格31三種。美國當時為了高低搭配使用的是F15和F16進行搭配,F15強調的是留空時間和巨大的載彈量以及航程,F16則是一種比較輕巧的戰鬥機,可以進行空中格鬥以及各種對地攻擊任務。蘇聯的方式不太一樣,米格31依靠完善的雷達電子系統進行攔截和指揮作戰,蘇27和米格29有點像美國的高低搭配,不過兩者並沒有採用美國的設計,米格29看起來就是蘇27的縮小版本。
產品33的外形看起來像是米格29的前機身加上F16的後機身,整體比較小巧並且有翼身融合結構。進氣道位於機頭下方,機尾是一片垂直尾翼和兩片水平尾翼,其發動機和米格29相同,為RD33渦扇發動機,總的來說這款戰鬥機的真實實力要弱於F16,整體的飛行性能應該和我國目前的銷售梟龍相當。
肯定有人感覺比較意外,我國都可以和巴基斯坦聯合研製相關戰鬥機,為什麼蘇聯沒有將產品33戰鬥機研發下去用於出口呢?其實最核心的原因在於,蘇聯一直沒有專門研製出口戰鬥機的傳統,他們一般將自己的前線戰鬥機或者其他飛機進行技術降級之後出口給盟友,也就是所有的猴版戰鬥機。如果當時其他國家想從蘇聯購買飛機,那麼可以購買米格23或者米格29,沒有必要去專門研製一款單發戰鬥機用來出口,而且這種單發戰鬥機在蘇聯已經沒有容身之地,強大的蘇聯空中力量顯然不會採購這樣一種看起來非常低廉的戰鬥機。
而最後的事實也證明,解體之後俄羅斯想出口輕型戰鬥機,只要出口米格29就可以。至於米格29的戰場成績不太出色,這主要和它的先天設計以及面對的敵人過於強大有關,米格29本身的設計還是很出色的。據說產品33的部分技術被應用在梟龍戰鬥機身上,當時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研製梟龍戰鬥機的時候有米格公司參與,梟龍戰鬥機的技術組成比較複雜,有早期和美國一起探討的技術,也有來自蘇聯的米格機技術。梟龍的設計師和殲20一樣都是我國著名設計師楊偉,他在設計殲10戰鬥機的時候,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設計出了梟龍戰鬥機,這就足以證明梟龍戰鬥機在當時已經有非常好的技術基礎,才會在那麼短的時間內設計成功。從目前世界的局勢來看,這種單發輕型出口型戰鬥機還是有一定的容身之處,未來我國不光要推銷更為強悍的殲10戰鬥機,也會繼續開發梟龍戰鬥機的改進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