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新概念英語》100遍,需要用到見縫插針法。
更多的英語內容,請看話題#英語秘笈
從時間的運用上,有點類似現在流行的「碎片化學習」,即儘量用零碎的時間來讀英語。然而,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
碎片化學習的本質是,學習的內容是碎片化的,東一頭西一頭,沒有一個系統,目標也不明確。空閒的時間,打開手機,看看幾篇文章或幾個視頻,了解一點東西,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這不叫學習,叫打發時間。
如果以學習為目標,那麼不僅零碎時間要利用,整段的時間更要利用。我當年讀《新概念英語》也有連續30-60分鐘的時段,基本安排在周末或者沒有課的早、午、晚時段。
見縫插針讀英語,是為了化整為零,減少對嗓子的負擔,同時也能儘量利用不知道幹啥好的時段。
對於大學生來說,課程安排不像中小學那麼固定,經常是上午一節課、下午一節課、晚上一節課,中間就空出了許多自由安排的時間。還有各種比賽、活動要參與,難免有不少時間碎片,既不足以專心做一件事,浪費又太可惜了。
比如,11點半下課回到宿舍,距離去飯堂吃飯還有20分鐘,很難靜下心來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就選擇打一盤遊戲,或者看一些電視劇,甚至聊聊天。看書的話,才下課,不是很勤奮的學生,基本不會這麼幹。
所以,利用這5-20分鐘的時間碎片,就可以讀幾篇英語了。我以前經常是這樣:
1.早上起床洗刷後,出去跑步
2.回來洗澡,然後讀幾篇
3.去飯堂吃早餐,回來又讀幾篇
4.出發去上課之前,又讀幾篇
5.下課回來以後,又讀幾篇
6.午飯後,又讀幾篇
7.午睡後,又讀幾篇
8.下午放學回到宿舍,又讀幾篇
9.去飯堂吃飯回宿舍,又讀幾篇
10.學習完之後,又讀幾篇
11.洗澡之後,又讀幾篇
如果當天的課不多,又沒有別的事情忙,比如踢球或者班級活動,基本都能湊齊50遍,完成當年計劃的目標了。每個時間段,大概都有20分鐘左右,足夠我讀8-5遍的了。
那年12月31日,外面正在跨年倒數,我在宿舍的陽臺讀英語,因為當天還沒有完成50遍。就這樣,吭哧吭哧,差不多六個月把整本書讀完了100遍。
我的目標是很明確的,就是要把書讀100遍。每一次的碎片化讀書,都是在往同一個縫插針,插到一定程度,口子就開了,後面就很輕鬆了。
所以核心不是在於怎麼見縫插針,而是要持續不斷地往同一個縫插針,目標始終不能動搖。
這件事也形成了我全新的學習習慣,即用靈活、機動的方式來學習大塊的內容。只要每天都能安排幾個小時段,在每個時段都能專注,那麼效果不會比連續的一個大時段差。
我工作以後,就在包裡裝本書,帶到單位去。提前一點上班,看看書,到點了再開工。中間要是事情不多,我也看看書。下班前,活差不多幹完了,也會看看書。下班回家,如果想看就再看,不想看就不看了。這樣,差不多一周就能看完一本書,一年下來有個50本的閱讀量。
積少成多,反正不要瞧不起這零零碎碎的10-20分鐘,日子長了都是非常可觀的學習時間。
關鍵還是專注,對自己要學習的東西目標明確,而且決定了要把事情做好。那麼,肯定就會想方設法地去實現目標。如何規劃時段,就是一個時間管理的技能問題了。
讀《新概念英語》100遍,看起來是很難的事情,當年我同學就覺得很不可思議。實際上不是,每次把一篇課文讀20分鐘,能有多難呢?就張張嘴,手腳都不用動,比蹲廁所拉屎還簡單。
只不過我們容易把本來是分散在不同時段的事情,疊加起來,然後望而生卻。讓你1頓把100頓的飯吃完,你也覺得難上天了。有了這種心態,就不會開始去做容易的事情了。讀100遍,不過是把讀1遍重複了100次而已。
《道德經》說得好,「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大多數難的事情,都可以拆解,分成難的部分,不那麼難的部分,和易的部分。我們就從易的部分開始下手,解決這個部分,不那麼難的部分,也就變易了。難的部分,同理,也是會變易的。
因為我們在做易的部分、不那麼難的部分時,經驗、能力和技術水平都得到了提高,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問題的解決方法也會不斷湧現,自然難也就不再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