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丨知名作家張蔓菱:我用命試出了中醫的真偽!

2021-02-23 扁聖書院

導讀:

本文刊載於2月28日的《光明日報》,作者為知名作家、導演張曼菱。她在文中回憶了自己與中醫的「瓜葛」,談及了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認識與思考,讀來既生動有趣,又引人深思。

眼下的「90後」「00後」,顯然很在乎那些情人節、聖誕節,但他們也不會忘記板藍根。但凡幼時「上火」,或是如今喜歡吃燒烤,長輩總會令他們吃幾片板藍根化解,以免嗓子發炎,釀成病症。而往上數幾代人,大都有被中醫救治的經歷。

我是感恩中醫的,中醫曾救活弱小無助的我。我和家人都不知道那位郎中的姓名,但那一塊「妙手回春」的匾額,今生是掛在我的心裡了。

我父母自由戀愛結合,喜得愛女,然不到一歲,嬰兒患上急症,民間叫「抽風」。小人兒痛苦抽搐,口吐白沫,十分危重。父母都是「新派」人物,立即抱著我送往法國人在昆明開辦的甘美醫院。

後來我看史料,西南聯大的教授們是「非到疑難重症時,才進這家醫院不可」的,因為它收費高昂,床位不易得。而瀕臨死亡的我,卻被甘美醫院宣判「無望」,放棄救治。

父親請匠人來家,為我量身定做小棺材,以盡對這個小生命最後的愛。

家裡「叮咣」響著木匠作業的聲音,裡屋躺著奄奄一息的我。忽然門外傳來搖鈴聲:「誰家小兒驚風,我有祖傳秘方……」這一刻,恰似《紅樓夢》。

奶奶急奔出門,攔住了那個遊方郎中。如果不是到了無門可投的地步,我父母是不會讓一個路人來醫治愛女的。遊走四方的「草醫」,是連門診鋪面也沒有的,正如此次在武漢參與抗疫的「遊醫」

我曾多少次想像當時的情形:一個衣著潦倒、面目滄桑的江湖郎中走到翠湖邊的黃公東街富滇銀行宿舍,一幢氣派的法式洋樓前,挺有底氣地「喊了一嗓子」,而後拘謹地走進我家,到小床前看這垂危嬰兒,從行囊中取出四粒黑色的大藥丸,吩咐每粒分成四份,以溫開水服下。

奶奶餵我,父母任之,不存希望。撬開小嘴,第一份咽下,我停止了抽搐。母親說,當時還以為「完了」,仔細一看,是寧靜了。按時辰,將第二份服下,我睜開了眼睛,骨碌骨碌四處看。四粒藥丸沒有吃完,我已經能辨認親人了。父親拎起小棺材出門,送到一家醫院的兒科,捐了。

在那個年代,凡是有點知識和家底的人,都以去西醫醫院為上策。而我,用命試出了中醫的真偽。

作者「百日」時與父母合影

「五四」以來,中國社會存在著某些偏激,在對待自己傳統醫學的態度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我們視為至尊的幾位先驅,胡適、魯迅,都排斥中醫。究其原因,有因個人的經歷而懷有厭恨的,也有因改革「舊文化」的意願太迫切所致。中醫顯然是被誤傷了。

不知何時,遊方的郎中沒有了,「祖傳秘方」變成笑料。在現代史上,中醫身影飄零。在教科書裡,大概只有《扁鵲見蔡桓公》與中醫有關,但人們的關注點多在「為政」,而非「醫理」。

當屠呦呦女士以青蒿素拯救非洲,榮獲諾獎,中醫中藥才在世界上喊響了「這一嗓子」。可惜,在醫學界不見太大的反響。屠呦呦說,祖國醫學裡還有許多珍寶值得後人發掘。

我插隊的德宏,是歷史上有名的「瘴疫之地」。《三國演義》諸葛亮「七擒孟獲」就吃過「瘴癘之氣」的大虧。唐代天寶年間徵討雲南,白居易在《新豐折臂翁》裡反覆提起的也是瘟疫:「聞道雲南有瀘水,椒花落時瘴煙起。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不然當時瀘水頭,身死魂孤骨不收。應作雲南望鄉鬼,萬人冢上哭呦呦。」

對瘟疫的恐懼,使當年這位壯丁自折其臂。直到從金雞納樹上提取汁液製成奎寧,對瘧疾才有了控制。我這個知青曾是寨子的「抗瘧員」,每天收工後把藥片送到傣家飯桌上。

在那首《祝酒歌》還沒有唱響全國時,我參加下鄉醫療隊到滇南石屏縣,趁機學習中醫,不辭做最辛苦的事情:上山採藥,回來晾曬、焙治,管理藥房。

我對「脈象」把握精準,得到隊裡中醫的賞識。「洪脈」「滑脈」「弦脈」都與文學的意象相通,所以學中醫是必須學好中文的。「把脈」是中醫非常要害的一手,有些病人是說不準病情的。我把脈時還發現了兩位孕婦,農村婦女羞於說出實情,若不調整處方很容易導致流產。

四氣五味,八綱辨證,中醫原理與中國人日常說的一些成語是溝通的,如「陰盛陽衰」「此消彼長」「月滿則虧」「否極泰來」「禍福相依」……在中醫和道家的觀念裡,人從來不會高過自然,人要配合、服從自然。例如四季的飲食與作息,春天發動,冬天收藏,講的是氣,也是萬物的規律。這些思想不斷深化,影響著我的人生。

2000年春,我到京採訪李政道先生。我帶去一盒雲南的天麻、三七藥材。有人告誡我:「人家留洋多年的學者,不會要你這帶土的也沒有消毒的東西。」而李的同窗沈克琦先生卻說:「李先生信這個。他這次來,就是特意到北京中醫醫院去看病的。」果然,李政道很高興地收下了。

張曼菱採訪李政道

2015年春,我到臺灣世新大學參加學術交流會。我將一批雲南白藥產品分送給臺北的西南聯大學長。抗戰時期,雲南白藥支援前線,深受將士們的喜愛,也在這批「高知」的心目中留下了神奇的印象。

我到「金三角」探望遠徵軍眷村時,看到東南亞人民和華人依然崇奉著中醫,將來自中國的中成藥視為至寶。在泰國最有名的大學裡,開設有中醫課程。

然而在我們這裡,中醫院校與一般高等院校相比,總有種入「另冊」的感覺。雲南是中草藥王國,我曾到雲南中醫學院講學,院長告訴我,他們招收的多為貧苦學生、農民子弟,且多數是女生。

中醫頑強地生存著,「清貧」是它的特徵,也是它與人民不可斷的紐帶。其實,無論什麼社會階層,中國人早將中藥視為家常必備之物。誰家抽屜裡不會收著幾盒廉價的中成藥呢,藿香正氣丸、通宣理肺丸,更有速效救心丸,可謂功德無量。

因為樸素,因為可靠,反而被輕視,這很像是一個不成熟的孩子對待親人的態度。多年來,我們不就是這樣對待中醫的嗎?

在城市中,似乎有一種「勢利」的思維,仿佛只有底層百姓才會去看中醫吃中藥,中醫退縮到偏僻的角落裡,艱難地生存。其實,許多患者在接到西醫的無情宣判後,總會返回民間,到陋巷和山裡去尋求中醫的救治。

而中醫,從來沒有因無望的診斷而拋棄病人——即使是最不可能有收效的病人,中醫也會讓他服用調理與安慰的藥劑,以示「不放棄」。從這一點來看,中醫「懸壺濟世」的信仰是高於西醫的,因為它是因人創立、為人所用的醫學,可陪伴人的生死。

在那些著名中醫的傳記裡,總有這樣的故事:當無名瘟疫暴發,中醫臨危受命——這個「受命」,不一定來自皇帝或是官家,更多的是他們內心的召喚。他們挑起藥擔,帶著弟子,深入疫區。在那些村鎮,他們立灶架鍋,熬藥施救。民眾們端碗喝藥,醫者觀其效果,不斷改進配方,由此留下很多因時因地配製的不同藥方。

所謂「逆行」,是中醫的世代擔當。救人救疫,豈論成敗功過,只謂問心無愧。

自「神農嘗百草」到我們那些歷歷可數的家珍——《傷寒論》《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中醫歷千年護佑著這個民族。世界上,瘟疫與逃亡留下了一座座曾經高度發達的城市,漸漸被荒漠湮沒,而華夏大地上卻沒有因為瘟疫而被廢棄的地方。

西醫對病症講究精準的學理分析,沒有勝算不會出手,它是一門科技,能夠發出「科學的判斷」。也正是這一點讓現代人質疑中醫。和西醫的造影、化驗、超聲波等診斷手段相比,中醫只有「望聞問切」和一套近乎玄乎的說法。

這是中醫的「短板」,「得手」與「失手」都拿不出「人體數據」。而依靠個案經驗的累積很難得到廣義上的認可,因而發展很慢。

至於「庸醫」,其實每個行當中都有優劣之分,但西醫因為有診斷的科技憑證,「誤判」往往能夠得到開脫,而世人對中醫則「人死必究」,故「劣跡」斑斑。

去年,我通覽一本《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中華書局出版,臺灣學者皮國立著),主軸寫民國以來的疾病與醫療史,中醫與西醫在細菌學上的不同醫理和對抗,可謂艱澀探索。其視角是中西醫的「對決」,作者對中醫懷有危機感,甚為悲觀:

在中西醫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近代中醫同西醫在熱病治療學的較量上,完全沒有屈居下風,值得讀者省思。若是連「喊戰」「抗戰」都沒有資格,日子久了,特色暗淡了,那麼中醫「生命」也將走向盡頭。史事可鑑,研究中醫者能不警醒乎?

我想,隔著海峽,皮國立先生一定也在關注大陸的抗疫之戰。他會驚訝並欣喜地看見,在中國大陸這塊母土上,所謂「沒有硝煙的戰役」,再也不是中醫和西醫的「對決」,而是二者攜手同戰病毒——醫生們沒有執著於學理上的分辨,沒有門戶的私心,完全從救人的實效出發,互相印證,各得其所,各出妙招,共同制定方案

引用武漢抗疫前線一位西醫的話:「中西醫結合,效果非常明顯,也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高度認可。中醫在這次戰『疫』中表現耀眼,有目共睹。」

就在前幾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新聞發布會中談到:「80%的新冠肺炎患者是輕度症狀,能夠自愈或治癒,並不會發展為重症。」

輕症患者的「自愈」和「治癒」,實際上就是中醫所說的「排毒」過程。

如果沒有中醫的介入,「自愈」對於很多基礎體質不好的人,是很難實現的——病毒損壞了人的生理機能,生命非常脆弱。中西醫護工作者以人為本,聯合對抗疫情,才構成了「自愈」的安全軌道。沒有中醫,輕症患者的佔比恐怕不會是80%。

背靠民族的根基之學,中醫正在成為開放的醫學,吸納西醫的諸多手段,補充自己的「短板」,尤其是診斷標準。而西醫也樂於「就地取材」,與中醫握手言歡,正在成為「中國式的西醫」。疫情中的醫者,也是仁者與智者,正在創造人類醫學史上的奇觀。

近年來,中醫課程進入了小學課堂——作為中華民族「大人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醫沒有理由不進入。我想,這並非讓孩子背「湯頭」,而是要讓他們懂得「天人合一」的養生之道,多讀一些歷史上中醫治病救人的故事,懂得醫德、仁愛,讓他們學習中國傳統道家的哲學,如《道德經》,因為它和中醫是一體的。

學中醫,就是要了解我們這個民族的祖先是如何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看待未來的。不僅是小學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懂得「天人合一」「萬物漸進」的道理,懂得「無為而治」會使身體和社會都安靜下來,少一些破壞性的騷擾。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這句話本是中醫的醫理,也可成為疫情中的我們自強不息、正氣凜然的座右銘。

闖過這次大疫後,我們更應該為子孫萬代栽培好中醫這棵庇蔭大樹,留下防護堤,中醫不能再疲軟下去了。

都想一想,為中醫的發展還能做些什麼吧。

相關焦點

  • 北大知名作家發文,替中醫發聲:我用命試出了中醫的真偽!
    日前,光明日報發表一篇力挺中醫的文章,作者張曼菱,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獨立製片人和導演,職業作家。
  • 張蔓菱:用命試出了中醫的真偽 - "疫"火重生的中醫
    而往上數幾代人,大都有被中醫救治的經歷。我是感恩中醫的,中醫曾救活弱小無助的我。我和家人都不知道那位郎中的姓名,但那一塊「妙手回春」的匾額,今生是掛在我的心裡了。我父母自由戀愛結合,喜得愛女,然不到一歲,嬰兒患上急症,民間叫「抽風」。小人兒痛苦抽搐,口吐白沫,十分危重。父母都是「新派」人物,立即抱著我送往法國人在昆明開辦的甘美醫院。
  • 北大導演發聲:我用命,試出了中醫的真偽
    張曼菱,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是大陸改革開放後首位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的中國女性,獨立製片人和導演,職業作家。小時候,在昆明住氣派的法式洋樓的她,家境優越。在那個年代,凡是有點知識和家底的人,都以去西醫醫院為上策。而她,為什麼最近發文說,用命試出了中醫的真偽?
  • 我用生命試出了中醫的真偽
    張曼菱:我用生命試出了中醫的真偽本文來自今日頭條,作者:張曼菱,謹以致謝!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作者簡介:張曼菱,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獨立製片人和導演,職業作家。代表作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濤聲入夢》等。張曼菱是大陸改革開放後首位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的中國女性。她曾經以訪問學者的身份赴美交流,以中國現代文學與中國現代女性為主題發表公眾演講,反響很大。
  • 知名作家 張曼菱:這個民族的中醫
    妙手回春我們每個人都與中醫有「瓜葛」。眼下的「90後」「00後」,顯然很在乎那些情人節、聖誕節,但他們也不會忘記板藍根。但凡幼時「上火」,或是如今喜歡吃燒烤,長輩總會令他們吃幾片板藍根化解,以免嗓子發炎,釀成病症。而往上數幾代人,大都有被中醫救治的經歷。我是感恩中醫的,中醫曾救活弱小無助的我。
  • 張曼菱:我用條命試出了中醫的真偽!
    張曼菱採訪李政道張曼菱,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獨立製片人和導演,職業作家
  • 反思 | 北大導演發聲:我用命,試出了中醫的真偽!
    摘自:一見如故人(gh_d5714137f37e)圖 | 張曼菱採訪李政道張曼菱,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獨立製片人和導演,職業作家而往上數幾代人,大都有被中醫救治的經歷。我是感恩中醫的,中醫曾救活弱小無助的我。我和家人都不知道那位郎中的姓名,但那一塊「妙手回春」的匾額,今生是掛在我的心裡了。我父母自由戀愛結合,喜得愛女,然不到一歲,嬰兒患上急症,民間叫「抽風」。父母都是「新派」人物,立即抱著我送往法國人在昆明開辦的甘美醫院。
  • 見證經方傳承與發展,分享臨床驗案與感悟丨第三屆全國經方實戰論壇...
    見證經方傳承與發展,分享臨床驗案與感悟丨第三屆全國經方實戰論壇隆重召開 2020-12-02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佛州漢唐跟診日誌》作者林大棟見證倪海廈中醫傳承
    隨著圖書出版拉開帷幕的還有一項中醫界盛舉,以紀念經方大師倪海廈為主題的「見證倪師傳承」活動正式啟動,中醫同道可以通過關注「深圳問止中醫」公眾號,點擊「見證倪師傳承」頁面參與紀念活動,主辦方將每日隨機抽取10名傳承者贈送《佛州漢唐跟診日誌—師從倪海廈先生見聞錄》書籍,以網絡薪火相傳的形式讓更多中醫同仁見證倪海廈精神、了解倪海廈學術,感受源自倪海廈思想的中醫人工智慧技術,傳承中國中醫瑰寶。
  • 女醫明妃傳丨看女醫聊中醫第一集(最全中醫劇情圖解!)
    中醫真的需要你!最大中醫學子交流平臺,最受中醫學子歡迎的公眾號各界誇讚不勝其數借著這劇,咱中醫又火了一把編劇絕壁是中醫親媽粉允賢妹砸的史料記載也不多就是這樣編劇巍小姐還能最大程度地展現咱們中醫之博大劇中有多處中醫的特寫鏡頭wuli詩詩還特地去學了中醫知識
  • 經方瑰寶 薪火相傳丨第七屆西部經方論壇在西安中醫腦病醫院圓滿舉行
    傳承精華 守正創新 中醫智慧 薪火相傳 12月20日 第七屆西部經方論壇 在西安中醫腦病醫院圓滿舉行
  • 魯山縣振興中醫醫院:走中醫特色路 創知名醫院
    映象網訊(記者 李學義 實習生 周雁)魯山振興中醫院由原「大鬍子門診」創始人張鴻雁醫師組建成立,位於魯山縣人民路東段路南五裡堡轉盤西150米,是一所集醫療、康復保健為一體的綜合性中醫醫院。振興中醫醫院新址 孫寶現 圖據了解,該院院長張鴻雁為魯山縣瓦屋鎮人,1985年他16歲時考上了小中專,從此開始學習中醫,1988年結束學業歸家,經分配至魯山縣中醫院工作。一直到1994年因多種原因決定離開,自己開門診。於是,張鴻雁在1996年7月開辦了大鬍子門診。
  • 知名作家吳淡如感傷發文,好友罹癌卻信老中醫,直言生命可貴
    知名主持人兼專欄作家吳淡如昨(15日)在社群平臺發了一則痛失好友的哀悼文。 她憶及這位高中時期的好友不幸罹癌,又覺化療太可怕,最後相信老中醫拒絕開刀;無奈老中醫並沒有把她治好,後期癌細胞轉移不幸病逝。吳淡如惆悵的說:「你一直想要跟我去看櫻花,來年我會在櫻花樹下幫你祈禱,上帝的飛機來了,祈禱你安穩上座,最後的日子辛苦你了,你的勇敢還是我 佩服的。也願上天賜福給你的家人,我知道他們多麼愛你」。
  • 怎麼辨別依視路鏡片的真偽?
    依視路被譽為視光領域的專家,在矯正鏡片市場,世界知名。同所有知名產品一樣,當產品家喻戶曉後,假冒的產品也隨之而來!大量的仿造、假冒的依視路眼鏡片產品充斥著國內市場。今天就由小依教大家幾招如何簡單、快捷的分辨依視路鏡片的真偽!看好咯~
  • 獨家|中澳作家線上對話會:見證文學交流的生命力
    今天,中澳兩國作家第一次通過視頻連線進行對話,分享在疫情之下對文學、人生、世界的獨特體驗和思索。他希望大家能在疫情的痛苦中,用文學的甘甜去浸潤心靈,相互啟發,有所收穫,為共同熱愛的文學事業賦予新的能量。他期待中澳兩國作家能一道探索文學交流的新領域和新模式,豐富交流的內容和形式,在差異中探尋共性,在包容中尊重多元,不斷深化兩國作家之間的文學交往與合作,譜寫中澳文學交流和人民友好的新篇章。
  • 又一部《人間失格》電影:不斷被見證的作家之死
    一般來說,經典文學的影視化改編很難拍出新意,這部電影卻拍得十分討巧。它並不是小說《人間失格》的改編,而是將太宰治這個極具話題性的作家生命最後三年的風流韻事提取,並作為主要情節展示出來,以滿足觀眾的窺私慾望。但電影講的又確實是一個「人間失格」的故事。
  • 女醫明妃傳丨看女醫聊中醫第二集(最全中醫劇情圖解!)
    中醫真的需要你!最大中醫學子交流平臺,最受中醫學子歡迎的公眾號      專家說(不是我~):▲這種方法比較原始,秦漢時期用得比較多。明代中醫已經發展得很不錯了,有更好的方法,泥燕窩之法不太符合劇中的時代背景小編找了下《普濟方》中的相關記載:卷272~281 諸瘡腫門           小編隨手截了張圖好學的小賢賢咋沒用普濟的方子呢?
  • 拼多多上線奶粉「正品溯源碼」 美贊臣、雅培等一鍵查詢真偽
    11月19日,拼多多開啟「奶粉補貼日」活動,並聯合君樂寶、伊利、合生元、貝因美、惠氏、美贊臣、美素佳兒、雅培、飛鶴、雀巢等數十家知名奶粉品牌正式上線「一鍵溯源」功能,消費者掃碼可辨真偽。對於消費者來說,選購奶粉最關注的問題就是質量、配方、價格、安全,「此次聯合數十家奶粉品牌,共同上線『正品溯源』功能,旨在用技術手段幫消費者實現『放心購物』體驗,同時提升品牌可信度。接下來,更多消費者關注的奶粉品牌都會加入這個行列,共同推動奶粉行業進步。」拼多多母嬰負責人陸元表示。
  • 知名兒童文學作家樊發稼去世,數學家獲龔古爾文學獎
    ▷知名詩人、兒童文學作家、文學評論家,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原會長、顧問、名譽會長樊發稼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1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馮驥才、遲子建獲「傑出短篇小說作家獎」,寧肯、朱山坡、哲貴獲「優秀短篇小說作家獎」。遲子建特意帶著一本林斤瀾短篇小說集上臺領獎,形容那是另一座獎盃;馮驥才則通過視頻連線領獎,回憶自己對溫州非遺項目的調研。▷ 作家邱華棟最新歷史短篇小說集《十俠》推出。《十俠》將十位各具特色的俠客們置身於歷史事件中,浮現出中華民族綿延兩千多年的俠義精神脈絡。
  • 網絡作家柳下揮居瓊10年間 海南故事越說越精彩
    年僅33歲的他成為都市類網絡文學代表人物,曾四度登上業內權威影響力榜單——中國作家榜網絡作家榜,三度位列前十,獲得過中國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網絡作家」等諸多榮譽。雖未能目睹海南建省30年以來的全過程,柳下揮卻十分慶幸自己見證了近10年文學「海軍」的崛起大潮。「椰風海韻滋養文學創作,感謝這片肥沃的土地給予我無窮無盡的創作靈感。」對海南,柳下揮懷有一顆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