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下午好哇,上周推薦的《走出非洲》有沒有讀完呢?
不知你們有沒有去領略非洲精彩的人文地貌,如果沒有,就趕緊去看吧,而今天小據推的書,是我們很熟悉的中國,但卻來自於外國人的視角,在這本書當中,你既能看到熟悉的重慶涪陵,又能看到陌生的涪陵。
說到這裡,你一定猜到了吧。
沒錯,就是何偉的《江城》。
江
城
豆瓣評分:9.0
(25708人評價)
榨菜飄香滿乾坤,佳釀開壇醉友人。
風景獨秀贊涪陵,歷史底蘊夢成真。
作者
何偉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偉,他成長於美國密蘇裡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並取得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曾自助旅遊歐洲三十國,畢業後更從布拉格出發,由水陸兩路橫越俄國、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也由此開啟了他的旅遊文學寫作之路。
《江城》,是著名的「中國三部曲」的第一部,另外兩本則是《尋路中國》和《甲骨》。1996年,從普林斯頓和牛津大學結束了本科和碩士學位學習的何偉,選擇到中國的小城涪陵做一名志願教師,《江城》則記錄了這兩年的教師生活,成為他書寫中國的起點。
何偉來到中國,一住就是十幾年,寫的幾本關於中國的書,累計銷量過百萬!
簡直是一個「比中國人更懂中國的美國人」!
何偉用不帶偏見的視角,記錄了平凡又動人的人世百態。
比如何偉多次寫到當地人的「笑」。
後來他明白了,在那笑容之下,藏著中國人骨子裡的含蓄和隱忍。再多的不幸、勞累,都只能用笑來表達。
讀《江城》,對我們中國讀者來說,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感覺,一切都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
小據覺得,這種「旁觀者清」的新視角,更能幫助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
網友熱評推薦:
已經不能用什麼「中國通」這樣的概念來衡量彼德海斯勒了,他在涪陵的生活經歷完全抹去了中國和外國的差別,這就是一個人和另一群人的交往,他們生活習慣和思維習慣也許不同,本質上對感情、對文學、對社會責任的感受卻沒什麼區別。他有極強的幽默感,對事情的看法有股子宗教寬容般的味道,但對政治性的幹擾很反感。這是本極其值得閱讀的好書。@木須龍
一個溫柔的旁觀者,紛繁混亂的描述下,隱藏不住悲憫之心。@希夷子
拖了很久終於在過年期間讀完。很敘事,但很有可讀性,很漂亮。連番幾大段甚至幾頁的陳述後那濃縮的一段思考便是本書的精髓和關鍵所在:這個美國人並非有意地提醒我們,中國人,我們自己,面對熟悉或不熟悉的身邊人事,如何刷新自己的認識態度,如何跳出現有的依附性的,不獨立的評價體系建立起我們自己的看法與評價。@北
閱讀老外撰寫的有關中國之書籍最有趣的一點便是視角的獨特性。很多本國人根本不會注意到的細節,被不同文化的外來者注意並放大,從中發現新的含義。這本書從結構上而言是鬆散不成一體的,但正是因為他如流水帳般的觀察記錄,使得我們可以回顧世紀之交偏遠西部一個落後小城中折射出的國民性。無論經濟如何發展,國人的精神世界卻滯後了,這是讀完整本書後最令人難過的。@paradox
說起來並沒有什麼稀奇的內容,然而,卻又讓我時而感動不已,時而強忍住笑。其實這只是忠實於自己的內心與經歷的報告文學。96到98年,正好是我從初中到高中的時候,書中很多的人和物,完全不令人陌生,甚至就像曾經見過一樣充滿懷念。@danyboy
以上書評摘自豆瓣讀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