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吃出半張世界地圖——叻沙,華人創造的馬來西亞美食經典

2020-12-25 一棵樹的微旅行

第一次吃叻沙是在澳門,幾乎滿座的一間小餐廳,依靠「群眾的智慧」:人多的食肆味道差不到哪兒去,點了一碗,濃鬱香辣,異常開胃,便記住了「叻沙」這味美食。

要吃地道的叻沙得去馬來西亞,尤其是檳城。

檳城號稱小吃之城,它在大馬食客心目中的位置,就像四川成都於中國食客那樣。藏在密集小巷中的民間美食,總讓你有一種親切感,不僅是那些無招牌老店門口排起的長隊,像極了早晨自家樓下小吃店的場景,更是因為這裡的食物裡面,會令你有發現密碼般的驚喜——藏著中國味道。

檳城老街

在叻沙的發源地馬來西亞,據說分很多種,有吉打、怡保、江沙叻沙等,最出名的是檳城「亞叄叻沙」。而在檳城人眼中,叻沙只有一種,就是亞叄叻沙,其它地方的叻沙都不能稱之為叻沙,甚至不屑說:那些只能叫「咖喱面」。

一碗熱騰騰的亞叄叻沙上桌,黃紅相間的濃鬱湯色,湯頭非常濃,非常稠,各種香料混合出異常飽滿的口感,還有開胃的酸和刺激食慾的辣,亞叄叻沙果然夠味,比第一次吃的還驚豔。

街頭的亞叄叻沙

CNN的旗下網站某年美食評選中,叻沙入選了世界50道美食之一,位列第七,據說品嘗的就是檳城叻沙,可見它的魅力,吃過的人都會對那霸道的滋味甚是難忘。

一碗好的叻沙,湯底是靈魂。

亞叄叻沙的特別之處在於用魚熬出來的湯,用當地盛產的甘榜魚或馬鮫魚熬煮,在熬煮的時候,還有加入姜花、南姜、香茅、紅蔥頭、辣椒、叻沙葉。熬過湯底之後的甘榜魚,店家會將其撈起,將魚肉撕碎,再放回湯中繼續熬煮,所以亞叄叻沙的湯頭相當的濃。

還要加入一種熱帶地區獨有的羅望子製成的亞叄膏,羅望子在國內也叫「酸角」,它的酸是酸中帶甜的感覺,比較醇厚,有的叻沙會加入亞叄片,那就是另外一種酸了,單純而濃烈的酸。

此外,亞叄叻沙還有一味必不可少的調料:蝦膏,檳城的蝦膏是用蝦頭中的蝦黃和蝦油熬成的,鮮香濃鬱,但會有點腥,但也正是這種回味無窮的難言滋味,令人對亞叄叻沙一試難忘。也因為加入了這種蝦膏的緣故,亞叄叻沙顏色會比較深。

叻沙和蝦膏

將細軟又彈牙的米粉燙熟,放入碗中,鋪上已經切成絲的菠蘿、洋蔥、青瓜、萵苣、辣椒等配料,再澆上一大勺熬好的熱騰騰魚湯,舀上一匙蝦膏攪拌,鮮辣刺激。蝦膏可以自己按量放入,蝦膏帶甜味,放入的越多,也就越甜一些,但是腥味也就越重。當然你也可以不加蝦膏的,就比如馬來西亞江沙的叻沙,就是不加蝦膏的,更注重原味,但是就更酸,更霸道。

馬來西亞的美食向來以配料豐富,味道濃鬱見長,叻沙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果是第一次品嘗亞叄叻沙的,淺嘗一口,感覺口中可以噴出火來,舌頭會經歷從未有過的刺激體驗,各種鮮味、辣味、酸味、複雜的香料味,交織出糾纏的口感,霸佔你全部的味蕾。

早晨的小吃店

據說馬來西亞人離開大馬後一段時間,最想念的,除了媽媽做的家常菜之外,便就是叻沙了,只要一回到大馬,第一件事就是來一碗叻沙,慰藉那思鄉已久的腸胃。

你會好奇,為什麼馬來西亞會有叻沙這種明顯混合了多種元素的美食呢?不說別的,裡面的米粉、蝦麵可都是中國的傳統食物,可除了主食的粉面之外,其餘的用料又和中國傳統口味不搭調。

叻沙

叻沙是典型的娘惹風味,600年前,鄭和下西洋,將中國的風俗與飲食習慣也帶到了馬來西亞,留在馬來西亞的華人與當地人通婚之後,出生的女孩便被稱為「娘惹」。由於女主內的傳統,也讓「娘惹」們成為了廚藝高手,並將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斂與馬來西亞的奔放融合起來,調和出了這種風靡南洋的新派飲食——娘惹菜。

雖然就地取材大量運用南洋香料,看起來很像馬來菜和印度菜,但是中國人一吃過,都能品出其中的中餐特色。

檳城

地處東南亞與南亞的交界處,檳城開埠不久後,就成為重要的轉口貿易港口,暹羅(泰國)和緬甸都是檳城在東南亞的主要市場,在馬來西亞成為了英國殖民地之後,檳城與英屬印度各港口之間的貿易也很緊密,頻繁的商貿往來,帶來了多種族的人群在此地居住、工作、生活。

來自馬來半島、寮國、柬埔寨、泰國、汶萊、菲律賓、印尼甚至印度人族群,以及從中國南方來謀生的大量華工,還有許多來自泰南與蘇門答臘的穆斯林,每年停留在檳城等待季候風,前往麥加朝聖。

檳城的夜市攤

常年的飲食文化交融,讓這裡的美食經常一餐吃遍小半個地球,一味藏著幾個國家。

整碗叻沙裡面,除了中國傳統食物米粉外,當然少不了馬來西亞當地產的魚肉、南姜、香茅、叻沙葉、紅蔥頭,還有來自印度的羅望子、做法源自印尼的蝦膏、充滿泰越風情的菠蘿等水果、還有源自南美洲的辣椒,按照這些食材的起源地來畫,幾乎也可以畫出半張世界地圖了。

檳城街邊巷口的小販都是烹調高手,簡簡單單的粉面,經過看似隨意的翻炒,就便成一碟香味四溢的美食。在這裡,經常可以看見,人們擠在狹小的店面裡,點上一份叻沙或者炒粉面,喝著一杯海南咖啡,手拿一張報紙聊著家常。

檳城的中式建築

在檳城還可以看見舊時的中國傳統建築,從飲食的精美還能感覺出中國傳統文化的保留,還可以聽到粵語、福建話,比起大馬的其它地方,這裡更像舊時的中國南方城市,有時候,讓人會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

那些歷史留給這座城市的獨特色彩,也藏在每一口層次豐富的娘惹美食裡面,神秘又值得玩味。

相關焦點

  • 《小娘惹》原來是美食節目?看完感覺自己打開了舌尖上的馬來西亞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娘惹」美食。傳聞中每個「娘惹」都是烹飪的高手,並創造出了馬來西亞獨特的「娘惹菜系」。>叻沙在馬來語中指的是咖哩面(或香料面),為新加坡、馬來西亞地區的代表小吃之一,是一道起源於南洋的娘惹料理,可能一開始會不習慣它的味道,但一旦熟悉了會愛上這種難以名狀的滋味。
  • 拾味劇場No.5期|新加坡&馬來西亞×南洋叻沙
    Laksa在馬來文中其實就是咖喱面的意思,是娘惹料理中的一道經典。娘惹是早期的華人和馬來人通婚生下的後代。女孩就叫做娘惹,男孩則被稱為峇峇,他們也被稱為土生華人。走過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看到饕客們望著Laksa時那虔誠的雙眸和無處安放的雙手,你就知道這款美食大概不會讓人太失望。
  • 必嘗的十大美食之一!馬來西亞和新加坡Laksa叻沙到底是什麼?
    即使沒去過新加坡、馬來西亞旅遊,也一定看過、聽過當地知名的料理「叻沙」,這款麵食曾經被CNN旗下的旅遊網站選為全球50大美食中的第7名,甚至有美國的網絡媒體將它列入必嘗的世界十大美食之一。叻沙是什麼?魅力在哪裡?吃之前先來補充關於它的小知識。
  • 熱播的《小娘惹》,我卻被裡面的美食「虐哭」!
    那時候華人從中國南方,漂洋過海來到馬來西亞一帶落地生根,並和當地土著女子結婚,繁衍後代。他們的後代——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而娘惹菜則是娘惹將馬來西亞菜系與中國傳統美食結合而成的。時不時就端出一盤東南亞口味的菜和小點心,遇上飯點看的話,就當是看吃播,可能也要看好一會兒吧。一路看下來覺得自己打開了《舌尖上的馬來西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娘惹」美食。
  • 叻沙、肉脞面、肉骨茶……探尋新加坡之味
    我的腦海裡走馬燈似地閃現出一幅美好的光景——海南雞飯、肉骨茶、炒蘿蔔糕、福建炒麵、叻沙、沙嗲、椰漿飯、羅惹、黑果燜雞、咖喱魚頭、印度煎餅、辣椒螃蟹……海南雞飯、肉骨茶、肉脞面源起於中國南方;咖喱魚頭的家鄉在印度;沙叻、黑果燜雞是馬來人和華人共同創造的娘惹菜的代表。但在今天,它們的共同身份是新加坡。
  • 馬來西亞牛肉叻沙
    配料800克卡盤或去骨的去皮/肉汁牛肉,去脂,切成3釐米的塊2湯匙橄欖油1個棕色洋蔥,切成薄片185克馬來西亞叻沙醬400ml淡椰子奶油或淡椰子奶1升(4杯)優質減鹽牛肉湯2塊土豆去皮切成3釐米的小塊125克青豆,切塊,切成3釐米長1個紅辣椒,切碎烏龍麵270g,按照小包說明煮熟豆芽服務花生碎石灰楔服務服務的泰國羅勒切成薄片的辣椒
  • 「叻沙狂食症晚期」患者唯一能去的餐廳!
    香料中鼻子只要一嗅到咖喱的氣息就會蠢蠢欲動一天不吃叻沙靈魂就回不到原位本土的食物和調料才能如實還原出一個地域的美食同理,不是馬來西亞本地人怎能調教好那些有靈性的香料和湯頭讓它們變成一碗混幾滴馬來西亞人的鄉愁和文化交融的複雜成就了一碗有魔力的叻沙所以,來檳城不點一碗叻沙等於沒來過這裡叻沙點擊率妥妥的NO.1!
  • 馬來西亞美食-看著就好吃
    由於其文化多樣性,馬來西亞提供了無與倫比的美味佳餚和令人垂涎欲滴的菜餚,以吸引嚴肅的美食家。無論是豐盛的椰漿飯,流行的牛肉仁當,還是獨特的藍花飯和亞三叻沙(馬來西亞的麵食料理),馬來西亞美食一定會讓你要求更多。吉隆坡的阿羅街(Jalan Alor)是享受這個美妙國度美食的最佳去處之一。
  • 讓劉德華,梁靜茹都讚不絕口的,馬來西亞十大街頭美食評選
    今天小編從馬來西亞的眾多小吃店中選出十家最受本地人歡迎的十家店,推薦給大家。
  • 十大馬來西亞街頭美食,令人垂涎三尺,就連袁詠儀都讚不絕口
    到亞庇遊玩,這十大街頭美食一定不要錯過哦。說到馬來西亞美食,很多人都會立即想到肉骨茶,雖然肉骨茶名為「茶」,但卻是一道藥材湯,湯料卻完全沒有茶葉的成份。肉骨茶,這在大馬發揚光大的傳統美食,或許有些人不耐中藥的味道,會覺得並不好吃,但是它依舊是當地人喜愛的美食,遊客到大馬必吃的list清單上必有的一項。早期馬來西亞人與華人通婚的後代,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
  • 叻沙就是新加坡麻辣燙?
    這一道美食,謝霆鋒曾親手炮製,那就是叻沙。在《十二道鋒味》節目中,人氣明星謝霆鋒親自下廚烹飪叻沙。
  • 大隱於市的馬來西亞味道
    後來開始四處打探成都哪裡可以吃到馬來西亞菜,畢竟它不像是泰國菜這種東南亞菜系的標杆,相對來說比較小眾,再後來找到了這三家。其實馬來西亞的菜雖然多元化,但很普遍的潮州菜系和粵菜系對我們來說絕對少了那麼一點吸引力。但是,獨一無二的娘惹(Nyonya)菜絕對值得一提,融合了華人與馬來人烹飪風格的精華。
  • 小娘惹簡直是行走的美食種草機,堪稱《舌尖上的馬來西亞》
    峇峇娘惹,或土生華人,是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馬來亞(當今馬來西亞)的滿剌伽(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印度尼西亞)和室利佛逝國(新加坡)一帶的明朝人後裔,是古代中國移民和東南亞土著馬來人結婚後所生的後代,大部分的原籍是福建或廣東潮汕地區,稱為baba nyonya,峇峇娘惹是翻譯,在土生華人
  • 連上45個熱搜的狗血《小娘惹》其實是部美食劇
    又有一部美食苦情劇火出圈了,它就是被稱為「舌尖上的藉此,華人得以落地生根和借物思鄉,甚至更講究保留原味,因此馬來西亞也被譽為「中國華南傳統小吃最後一塊寶地」。通過不斷融合與傳承,土生華人峇峇娘惹的家傳料理和閩粵一帶的經典美食
  • 連上45個熱搜的狗血《小娘惹》其實是部美食劇!
    除了娘惹菜,馬來西亞還有很多華人帶去的閩粵食物,比如肉骨茶、福建面、炒粿條、海南雞飯等。藉此,華人得以落地生根和借物思鄉,甚至更講究保留原味,因此馬來西亞也被譽為「中國華南傳統小吃最後一塊寶地」。通過不斷融合與傳承,土生華人峇峇娘惹的家傳料理和閩粵一帶的經典美食,在海外大放異彩,形成獨具一格的飲食文化,不論劇裡劇外都值得了解更多,先「吃」為敬!說起娘惹菜,不得不提漂洋過海定居馬來西亞的早期華人。明朝以後,迫於戰亂和尋求更多機遇,東南沿海一帶的人們遷往南洋,或往來經商或打工謀生。
  • 娘惹百年,那些走進馬來西亞上流社會的傳奇華人
    (小娘惹正在學習製作娘惹糕)娘惹菜味獨特,辛辣刺激,幾道招牌菜皆是此味,一嘗便知是典型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風格。紅遍大江南北的叻沙Laksa,是街邊常見的一種海鮮米粉湯,▼它味道酸甜醇厚,海鮮的鮮味和東南亞香料之間爆發出獨特的舌尖刺激。剛開始嘗試的食客可能受不了其中檸檬草和豆醬的味道,但吃過幾次後。
  • 馬來西亞華人怎麼過春節?
    、馬來西亞原創的高樁舞獅,武術表演、京劇潮劇海南戲……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來感受濃鬱的節日氣氛與傳統文化。從前每到過年,吉隆坡茨廠街(唐人街)的肉乾店前,就大排長龍,有人甚至不辭辛勞地從小城輾轉幾輛巴士到吉隆坡,為的只是一包肉乾。在經濟尚未騰飛的歲月,無論條件如何,家家戶戶都會想辦法買上幾盒肉乾在新年解饞。 與福建原鄉改良的肉乾一樣,粿加必(馬來語kuih kapit,意思為夾住的糕餅)也是馬來西亞華人過年的必備小吃。
  • 跟著謝霆鋒學做叻沙(Laksa)
    菜譜來源:浙江衛視十二道鋒味(第七期)鋒味廚房-叻沙叻(le四聲)沙馬來語:Laksa,是一道起源於馬來西亞的特色料理,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代表性美食
  • 跟隨TVB甜劇《單戀雙城》,體驗馬來西亞小城的愜意慢時光
    檳城,Penang(發音為「平寧」),在以前被當地華人稱為「檳榔嶼」,因為早期這座小島上有許多檳榔樹而得名,並有「印度洋綠寶石」之稱。以美麗的海灘和原野風光出名。在陽光明媚的下午享受愜意浪漫慢時光,時光仿佛倒流至上個世紀。
  • 新加坡美食見聞,瀰漫著東南亞風情,讓吃貨們嚮往
    只有熱辣辣的咖喱魚頭,香噴噴的沙爹肉串,鮮美生猛的海鮮大餐,芳香撲鼻的娘惹美食嗎?這些還不夠,應該還有東南亞的歷史味道。建於1894年的老巴剎是東南亞現存最大的維多利亞時期的鑄鐵建築,這裡每一處都滲透著精美的細節——削尖的屋頂和濃重的鐵質裝飾,讓人聯想起歌特人的豪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