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叻沙是在澳門,幾乎滿座的一間小餐廳,依靠「群眾的智慧」:人多的食肆味道差不到哪兒去,點了一碗,濃鬱香辣,異常開胃,便記住了「叻沙」這味美食。
要吃地道的叻沙得去馬來西亞,尤其是檳城。
檳城號稱小吃之城,它在大馬食客心目中的位置,就像四川成都於中國食客那樣。藏在密集小巷中的民間美食,總讓你有一種親切感,不僅是那些無招牌老店門口排起的長隊,像極了早晨自家樓下小吃店的場景,更是因為這裡的食物裡面,會令你有發現密碼般的驚喜——藏著中國味道。
在叻沙的發源地馬來西亞,據說分很多種,有吉打、怡保、江沙叻沙等,最出名的是檳城「亞叄叻沙」。而在檳城人眼中,叻沙只有一種,就是亞叄叻沙,其它地方的叻沙都不能稱之為叻沙,甚至不屑說:那些只能叫「咖喱面」。
一碗熱騰騰的亞叄叻沙上桌,黃紅相間的濃鬱湯色,湯頭非常濃,非常稠,各種香料混合出異常飽滿的口感,還有開胃的酸和刺激食慾的辣,亞叄叻沙果然夠味,比第一次吃的還驚豔。
CNN的旗下網站某年美食評選中,叻沙入選了世界50道美食之一,位列第七,據說品嘗的就是檳城叻沙,可見它的魅力,吃過的人都會對那霸道的滋味甚是難忘。
一碗好的叻沙,湯底是靈魂。
亞叄叻沙的特別之處在於用魚熬出來的湯,用當地盛產的甘榜魚或馬鮫魚熬煮,在熬煮的時候,還有加入姜花、南姜、香茅、紅蔥頭、辣椒、叻沙葉。熬過湯底之後的甘榜魚,店家會將其撈起,將魚肉撕碎,再放回湯中繼續熬煮,所以亞叄叻沙的湯頭相當的濃。
還要加入一種熱帶地區獨有的羅望子製成的亞叄膏,羅望子在國內也叫「酸角」,它的酸是酸中帶甜的感覺,比較醇厚,有的叻沙會加入亞叄片,那就是另外一種酸了,單純而濃烈的酸。
此外,亞叄叻沙還有一味必不可少的調料:蝦膏,檳城的蝦膏是用蝦頭中的蝦黃和蝦油熬成的,鮮香濃鬱,但會有點腥,但也正是這種回味無窮的難言滋味,令人對亞叄叻沙一試難忘。也因為加入了這種蝦膏的緣故,亞叄叻沙顏色會比較深。
將細軟又彈牙的米粉燙熟,放入碗中,鋪上已經切成絲的菠蘿、洋蔥、青瓜、萵苣、辣椒等配料,再澆上一大勺熬好的熱騰騰魚湯,舀上一匙蝦膏攪拌,鮮辣刺激。蝦膏可以自己按量放入,蝦膏帶甜味,放入的越多,也就越甜一些,但是腥味也就越重。當然你也可以不加蝦膏的,就比如馬來西亞江沙的叻沙,就是不加蝦膏的,更注重原味,但是就更酸,更霸道。
馬來西亞的美食向來以配料豐富,味道濃鬱見長,叻沙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果是第一次品嘗亞叄叻沙的,淺嘗一口,感覺口中可以噴出火來,舌頭會經歷從未有過的刺激體驗,各種鮮味、辣味、酸味、複雜的香料味,交織出糾纏的口感,霸佔你全部的味蕾。
據說馬來西亞人離開大馬後一段時間,最想念的,除了媽媽做的家常菜之外,便就是叻沙了,只要一回到大馬,第一件事就是來一碗叻沙,慰藉那思鄉已久的腸胃。
你會好奇,為什麼馬來西亞會有叻沙這種明顯混合了多種元素的美食呢?不說別的,裡面的米粉、蝦麵可都是中國的傳統食物,可除了主食的粉面之外,其餘的用料又和中國傳統口味不搭調。
叻沙是典型的娘惹風味,600年前,鄭和下西洋,將中國的風俗與飲食習慣也帶到了馬來西亞,留在馬來西亞的華人與當地人通婚之後,出生的女孩便被稱為「娘惹」。由於女主內的傳統,也讓「娘惹」們成為了廚藝高手,並將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斂與馬來西亞的奔放融合起來,調和出了這種風靡南洋的新派飲食——娘惹菜。
雖然就地取材大量運用南洋香料,看起來很像馬來菜和印度菜,但是中國人一吃過,都能品出其中的中餐特色。
地處東南亞與南亞的交界處,檳城開埠不久後,就成為重要的轉口貿易港口,暹羅(泰國)和緬甸都是檳城在東南亞的主要市場,在馬來西亞成為了英國殖民地之後,檳城與英屬印度各港口之間的貿易也很緊密,頻繁的商貿往來,帶來了多種族的人群在此地居住、工作、生活。
來自馬來半島、寮國、柬埔寨、泰國、汶萊、菲律賓、印尼甚至印度人族群,以及從中國南方來謀生的大量華工,還有許多來自泰南與蘇門答臘的穆斯林,每年停留在檳城等待季候風,前往麥加朝聖。
常年的飲食文化交融,讓這裡的美食經常一餐吃遍小半個地球,一味藏著幾個國家。
整碗叻沙裡面,除了中國傳統食物米粉外,當然少不了馬來西亞當地產的魚肉、南姜、香茅、叻沙葉、紅蔥頭,還有來自印度的羅望子、做法源自印尼的蝦膏、充滿泰越風情的菠蘿等水果、還有源自南美洲的辣椒,按照這些食材的起源地來畫,幾乎也可以畫出半張世界地圖了。
檳城街邊巷口的小販都是烹調高手,簡簡單單的粉面,經過看似隨意的翻炒,就便成一碟香味四溢的美食。在這裡,經常可以看見,人們擠在狹小的店面裡,點上一份叻沙或者炒粉面,喝著一杯海南咖啡,手拿一張報紙聊著家常。
在檳城還可以看見舊時的中國傳統建築,從飲食的精美還能感覺出中國傳統文化的保留,還可以聽到粵語、福建話,比起大馬的其它地方,這裡更像舊時的中國南方城市,有時候,讓人會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
那些歷史留給這座城市的獨特色彩,也藏在每一口層次豐富的娘惹美食裡面,神秘又值得玩味。